APP下载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2017-07-10陈解芬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书信体时代性歌德

摘 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著作。该书采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描写了一个叫维特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以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最终选择自杀的故事。该书一出版就激起当时年轻一代的共鸣,掀起一股“维特热”。本文试从维特悲剧背后的根源分析该书的时代意义和该书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性。

关键词:歌德;书信体;维特悲剧;时代性

作者简介:陈解芬(1993-),女,湖北黄梅人,2016级天津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文学大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歌德与其好友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和“古典主义”两个重要文学时期的主要代表人。1832年歌德去世,著名哲学家海涅视之为“艺术时代的结束”。著名文学家卡莱尔曾说在歌德身上跟在但丁身上一样,“隐藏着一种预言家式的深沉的忧伤”。歌德一生创作无数,主要作品有《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巅峰巨作《浮士德》和他的小说《亲和力》等。《少年维特之烦恼》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里维特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法官的女儿绿蒂。对美丽善良且通读诗书的绿蒂一见倾心,但绿蒂在这之前已经订婚。不久绿蒂未婚夫归来,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处境,他不辞而别。下篇描述维特在政途上的受挫和诸多不顺。忍无可忍的维特辞掉公职,再次回到绿蒂身边。但物是人非,绿蒂也已经嫁给未婚夫。维特对绿蒂爱而不得,陷入情感与理智的漩窝中苦苦挣扎,最终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维特,这个才华横溢但又内心敏感情感丰富的年轻人,他的一生很短暂、有过欢乐也有痛苦和迷惘,他的悲剧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抗和控诉。

二、维特之死内部因素

爱情的幻灭,内心的理性与情感矛盾挣扎是促成维特之死的重内因。维特见到绿蒂第一眼时,是这样描述绿蒂的,“她中等身材,容貌秀丽,穿一件简朴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亲切地把面包分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绿蒂身上散发出的善良勤劳的自然特性还有母性的慈爱深深吸引着维特。绿蒂的出现给本来是来乡下消极避世的维特的世界带来一缕阳光。此外在后来的交谈中维特发现绿蒂居然和自己一样喜欢诗Klopstock,碰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美丽女子,怎么叫人不欢喜?可是绿蒂已经和阿尔伯特有了婚约。维特只能把这份情感深深埋藏。“我已经下了决心,不那么频繁地去看她。可是谁能做得到呢!”尤其是绿蒂的未婚夫回来之后,维特更是陷入了理性与情感的漩窝中无法自拔。“一个人看到面前有那么多心爱的东西,却不能伸手去拿,他心里多么难受呀!”绿蒂最终拒绝了维特,选择和维特保持距离。感情的幻灭使维特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

维特的多愁善感和敏感的个性对他最终悲剧的结局也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维特再次回到绿蒂身边之后,绿蒂已经嫁作人妇。维特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尴尬的地位,认为是自己破坏了阿尔伯特夫妇之间的美好关系;但同时他也对阿尔伯特心生不满,认为阿尔伯特不珍惜不关注绿蒂,觉得阿尔伯特有意针对自己,“阿尔伯特的朋友们说,每次绿蒂在那儿,阿尔伯特都会离开,不是出于对维特的厌恶,而是不想让维特感到压抑。”敏感的维特越来越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内心饱受折磨。而绿蒂最终的那一句“这是最后一次了,维特,您不要再见我了!”彻底摧毁了维特本就脆弱的心灵防线。

三、维特之死外部因素

维特在政途上的失意受挫则是一个催化剂。在文章开始我们就了解到维特来到乡下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宁静,躲避外界的喧嚣。维特本身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奉承迎合。绿蒂的未婚夫回来后,维特去了城里,把自己的重心投入到政途上,转移自己对绿蒂的情感。但是本来才华横溢的他却处处遭受排挤,事事不顺。当时德国社会十分鄙陋,拘泥刻板的人,處处因循守旧的人,虚文俗礼束缚着维特;此外维特的上司对他标新立异的行为处事风格也不喜欢,“我办事喜欢干脆利落,是怎样便怎样,他一板一眼,唠唠叨叨,像个老婆子” 最使维特深受打击的是在C伯爵的聚会上维特被贵族们视为不入流的低下阶层,从而被赶出了聚会。此事之后维特愤然辞职,政途的自我实现失败使维特对世界感到厌烦和失望。

但透过维特政途上遭受的各种排挤和打击这一事实可以看到当时封建社会腐朽专制对维特这一类“天才”的束缚才是导致维特选择自杀离世的根本外在环境因素。

四、结语,维特悲剧根源

对于维特悲剧的根源分析,引用原文的一段话再合适不过:“为什么天才的河流难得冲破堤岸,难得成为汹涌澎湃的洪水,震撼你的灵魂?其原因就在于——两岸住的是沉着冷静、深思熟虑的老爷,他们担心自己的花园会被洪水冲毁,所以及时筑堤,防患于未然。”维特代表的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德国新青年一代,在当时18世纪后期,这个被恩格斯称为“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国家”才华横溢的维特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他自己本身也不愿融于这个社会。即使没有在Lotte那里爱情幻灭的打击,他也无法继续与这个社会共存,自杀成为他唯一的出路。这部作品传达的是像他这样的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的反抗和控诉。由此这部小说是文学宝库熠熠生辉的瑰宝。

猜你喜欢

书信体时代性歌德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歌德的书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传记学批评法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略论先秦至两汉时期书信体散文的抒情化倾向
我要歌德的书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