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016-11-25赖琼

就业与保障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刀叉西方人菜肴

赖琼

浅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赖琼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对中西方饮食中的观念差异、饮食方式差异、饮食烹饪差异进行探讨,由此说明导致差异的原因所在。

中西饮食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是人类得以存留下来延续繁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西方国家则有精巧多彩、自成一体的饮食文明。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社会这座大熔炉中发生碰撞、交汇,共同为全人类文明增姿添彩。

笔者在从事烹饪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专业文化课程知识面的缺失。希望通过对以下内容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见面最常问的“你吃了吗?”,透露出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性。“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也说明我们把吃看得多么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是很注重吃的,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产生一种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烹调是一种文化,烹调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果腹、维持生存,而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快感的要求,它是人们积极地充实人生的表现。和美术、音乐等一样,同样有着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所以中国把烹调称为艺术。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味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二)西方人的饮食观念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对比注重美味性饮食观念的中国,西方则是一种理性、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故应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将它吃下去。“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二、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一)用餐的差异

中国的“共餐制”与西方的“分餐制”饮食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都是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与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筵席使用圆桌,从形式上形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圆满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

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宾客不必固定座位、拘泥端坐,可以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

(二)食物原料的差异

中国人的食材较为多样化,只要是无毒的可食的材料,都可以制成相应的菜肴。不局限于材料的种类,材料的不同部分也均在食材之列。比如家禽之内脏、脖、爪等,而西方人弃之。中国人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畜牧、水产等肉类也是种类繁多、范围较广。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的食材较为单一。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却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是何等的随意。

西餐所用的原料,概括地讲,可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动物性原料,包括畜肉类、家禽类、水产类、野味类、奶制品类、蛋类、鱼肉制品类;植物性原料,包括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调味品类等。西方人不吃猪肝、腰子等内脏,因为动物内脏无一例外地含有高胆固醇。

(三)餐具使用的差异

在餐具方面的差异就更为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不同的两种智慧。筷子在古时候叫箸,它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说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大约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便能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了。

三、中西方饮食烹饪方式的差异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调技术精致而闻名于世。而且中国烹调中,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根据配菜与调料的匹配,厨师的个人爱好,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身份、口味、要求不同,而完全不同。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

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烹饪,由于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每次出产的菜品不论其味道还是色泽都非常的相似一致,甚至许多西方人在厨房里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这种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不仅使烹饪过程单调机械,而且也直接导致了菜肴品种、口味的稳定性和缺少变化。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根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碰撞中也必将出现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变化。它一方面将更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1]徐红军.餐饮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3]孔润常.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中国食品,2007(4).

[4]王维平.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文化透析[J].东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刘枋.吃的艺术[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6]〔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刀叉西方人菜肴
暑月乘凉宜早起 清补菜肴入馔来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不用筷子和刀叉怎么吃饭
最后的晚餐
筷 子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辣出火红年味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