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2016-11-24张春荣

考试周刊 2016年88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同伴

张春荣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此行为或采取的教育方法不适当,就可能造成消极的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不良影响

幼儿处于早期的社会阶段,开始喜爱参与到同伴、团体等游戏活动中,在这同一阶段,幼儿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表现为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社会交往不足,所以这一时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其更多的表现有:直接争抢玩具盒物品,或破坏玩具或物品。有的表现为:有敌意、用咬、抓、打的方式抢夺玩具,然而很少用言语攻击的方式攻击对方。同时,有研究表明,幼儿的雄性激素水平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因此,一般情况下男孩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要比女孩多。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

相关研究已证明幼儿的雄性激素水平对其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差异上的解释。一些天生就是困难型的幼儿,他们经常表现出大惊小怪、哭闹,比同龄的其他幼儿要求更多。经一些研究证明,早期困难型的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有研究显示经常表现为攻击行为的幼儿其父母经常有好动、性急、易冲动等性格特征。然而,父母遗传给幼儿的并不是攻击性行为,而是神经活动的特征,如:较易兴奋,容易激动,反应较快等,这些神经特征在合适的环境下就会表现为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交往。家庭暴力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家长经常被幼儿当做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家长的行为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些研究显示,模仿父母或别人的暴力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有些父母担心幼儿受欺负,便教育幼儿采用攻击其他幼儿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2)媒体的影响。电视、网络等节目直接交给幼儿一些攻击行为,因此经常观看具有暴力画面的节目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有关调查显示,长时间观看或喜欢看奥特曼、怪兽等动画片会直接影响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

(3)同伴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非常大。郭伯良等经研究分析显示,儿童攻击行为和同伴拒绝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和同伴接受是负相关的关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致使其在同伴中不利地位的产生,其不利的地位更有可能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个体因素

(1)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平常生活中,当幼儿提出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很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引起教师的关注——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当不能如愿时,他宁愿通过犯错误或故意做出攻击行为吸引教师的注意。

(3)挫折感——有些时候,挫折感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行为。

(4)打抱不平——在有些情况下,幼儿也会打抱不平。

另外,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幼儿的游戏材料不足、活动空间过于狭窄等。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1.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地从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中找到那些易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比如:有些幼儿会从一些带有暴力行为电视、电影中学来攻击行为,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合理地为幼儿选择观看的影视作品。

其次,教师要合理地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观察学习他人的互助、合作行为,从而让其习得固有的亲社会行为。家庭中,家长要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过激的行为和情绪,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2.教幼儿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

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宣泄自己的侵犯性情感,比如教幼儿好好倾诉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或通过运动将不愉快释放出来,引导幼儿用力气做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帮忙干家务等。另外,绘画、音乐、舞蹈也有助于平复幼儿的情绪。

3.干预及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暂时隔离法。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剥夺其得到正性强化的机会,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2)及时阻止及事后教育与沟通。当幼儿出现打骂他人、抢夺他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时,首先应立即阻止他的行为,并不需过多关注处理。因为如果此时教师给予过多的惩罚、教育,不管是采用什么方法,都会让幼儿产生做出这些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教师的关注的错误观念。所以教师应在事后寻找恰当的机会,和幼儿沟通,告诉幼儿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自己的过失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并教育他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想想受害者的感受。另外教育幼儿真诚地向受害者道歉。

(3)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些幼儿出现攻击行为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因为其情绪过于激动而出现出手打人等行为,而其自身难以控制的。大量研究表明,让幼儿学会自我内在控制其更不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说理比惩罚更能让幼儿明白其过失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还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让其理解攻击性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安情绪,并将自己处于受害者的角度体会受害者的痛苦,明白攻击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通过自我反省和控制以起到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作用。幼儿的很多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都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习得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训练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以及游戏中的社会技能。

4.榜样示范

一些研究显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处理冲突时,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具有攻击倾向性,所以家长和同伴的榜样行为对其影响巨大。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对其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及未来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要从多方面有效地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和矫正。在教育时不仅要针对幼儿进行教育,还要转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幼儿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同伴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