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致动结构的异同点之比较分析

2016-11-23段新苗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词缀

段新苗

【摘要】英汉语言中都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用以表达两个事物之间致动关系的语言结构,即致动结构。它使得我们表达客观世界的致动事件的方式非常丰富,而且通过对致动结构的分析可以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对另外一种语言灵活性的了解。当然,英汉语言在致动结构上有类似的或者相同的表达方式和句型,但也各有其语言独特性。

【关键词】致动结构 词缀 语法手段

【Abstract】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structure which is used to express the caus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ngs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It is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and it allows us to express the causative events in the objective world in a very rich way.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ative structure,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flexibility of another language. Surely,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have similar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n the causative structure,but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linguistic uniqueness.

【Key words】causative structure; affix; grammatical device

一、前言

致动结构是人们对日常的客观世界中致动事件的语言表达,比如,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理发、开门、花钱等事件中的一件事物引起另一件事物发生某种变化或者产生某种可观察的结果的一种动态事件,在语言中人们一般就会用致动结构来表示。致动结构又称使动结构,其表达的范畴是指事件主体施加外力,通过某一动作使事件客体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一般来说典型的致动事件应含有以下几个共同因素:1.致动事件的发生必须含有动作的施力者和动作的承受者;2.主体施动和客体受动的时间先后顺序;3.致动事件的触发因素应该与结果临近;4.致动事件的触发和结果有着相同的时间和地点等背景特征等典型特征。然而,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在致动结构的表达上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其不同的地方。

二、英汉语致动结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

英语和汉语中的致动结构至少包括四个语义要素,即施动者、受动者、致动动作、致动结果。施动者是外力的施加者,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或事件,如:(1)He made me laugh;(2)鲜花能让女孩子开心;(3)Losing weight makes girls happy;(4)运动使人保持健康.例(1)的致动主体是人“he”,例(2)由物作为致动主体(“鲜花”),例(3)和(4)注意,在英语中由动词作为致动主体一般要用动名词“ing”或者加“that”引导名词性主语,但是汉语可以直接用动词作为致动结构的主体。

致动的受动者就是接受外力的客体,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例如:(1) The  unfaithful boy hurt his girlfriends heart; (2) 静寂的夜空被一道闪电划破。例(1)和(2)的客体是物,(1)的客体是“his girlfriends heart”, (2)的客体是“静寂的夜空”,虽然(2)是被动句,是“静寂的夜空”受到外力所以它还是客体。

三、致动结构的动作和结果

致动结构的动作是施动者施加外力的动作形式,它可以是抽象行为,例如,汉语中的“使、让、叫、令”等,英语中的“make、cause、enable”等。也可以是一些表达具体行为和意义的动词,但是,英语致动词往往是在形容词或者名词加上后缀或者前缀的方式来体现,而现代汉语致动词汇多为双音节词语,比如:邀请、要求、欢迎、介绍、感谢、嘱咐、委托、号召、动员、鼓励、选举、组织、领导、争取、督促、强迫等等。汉语的致动动词除了“使、叫、让、令”以外都是行为动词。它们表意明确、自由运用能力强,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可以作谓语中心,有的还可以作主语中心、定语和宾语,如“这个要求不高”、“他是选举的对象”、“响应党的号召”等;它们动词特性显著,除“疚应、感谢”等词外场示受徨度副词修饰,可以带杯语和动态助词“着、了、过”,如“我们组织过一次比赛”、“领导着我们”等;可以重叠,如“劝劝”、“鼓励鼓励”等。而“使、叫、让、令”等致动动词不具备以上特点。

而在英语中常见的表示致动动词往往会加一些特定的词缀,比如,前缀是“en”和“em”,而后缀是“ize”、“en”、“ify”和“ate”。“En”和“em”加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和名词前意为 “使成为某种状态或者某种物”,它们的意思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如:(1) Cage – encage;(2)Title – entitle ;(3)Bay –  embay ;(4)Bitter – embitter.作为后缀“en”也同样意为“使成为”,而也可以加在形容词或者名词后,如:(5)Hast – hasten;(6)Length – lengthen.例(5)的“hast”是形容词,意为“快的”,而“hasten”是一个以为“使加快”的致动动词。例(6)把名词“length”(“长度”)变成意为“使变长”的致动动词。另外的后缀“ize”、“ify”和“ate”的用法、形式和意思也是几乎一样的,如:(7) Modern – modernize;(8) Pure – purify;(9) Timid – intimidate.

四、英汉语致动结构的区别

语言所采用的词形和词义本身就是语法手段,所以英汉语致动结构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各自凭借的语法手段不同。从这两种语言的致使词汇构成可看出,英汉语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英语偏向词缀法而汉语偏向词序法。从整体上看,英语比汉语更偏向于词汇致动,这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人思维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重大局,说话较笼统,词与词构成句子,体现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但是汉语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的致动意义,主要是靠词序来体现的,而不是靠本身的词义来体现的。如“他拿出糖果馋我”,当中的“馋”,本身并没有“使我羡慕想吃”的意义,只是因为“馋”处在宾语“我”之前,读者通过意会,便认定它是个使动词;而西方人思维倾向于从局部到整体,故英语重局部词汇的形态,倾向于词汇致动。同时西方人也讲究形式逻辑,词缀法的形态变化和逻辑结构正符合其特点。因此英语是屈折语,即有词形变化。也就是说英语一个词的使动意义常常是通变化词形来获得和显示,如上文提到的英语各种致动词缀。

还有汉语致动词汇大多数是双音节词语,结构为V1+V2或V+Adj形式,例如,如:“打破”。也就是说,汉语两个动词的结构是一个外动词和一个内动词一起构成的,外动词是表示致动动作的,而内动词说明致动结果,在“打破”里面如果只有“打”你不知道这个动作意为“打破”还是“打开”等,而光看“破”字,也不能判断导致破碎的过程和原因。而英语中的致动词的结果多用介词短语或者形容词在致动动词后面,如:(1) The warrior beat the monster to death;(2) He push the window open. 例(1)中介词短语“to death”表示动词“beat”的结果,这种介词短语表达的是“到什么程度”。例(1)中的致动结构意味着致动动作的过程比较长,譬如“the monster”不是被打了一次就死了,而是被打了很多次然后终于死掉了。汉语中也能采用介词短语表示同样的意思,但是应该没有英语那么常用。例(2)采用形容词“open”表示致动动作“push”的结果,而且与介词短语形成对比,采用形容词表示致动结果意味着结果发生得较快;与汉语比较,这个结构较完美地对应汉语含有的形容词加内动词的致动结构。

五、结语

我们认为,由于东西方人们的基本认知和认知心理的相同使得英汉语在致动表达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在致动结构句式上和致动现象上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同时,英汉语在对致动现象具体表达的句式结构上却存在许多细小而重要的差别。这些差别对进一步研究英汉致动现象的语言表达和对英汉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01(2).

[2]张京鱼.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化使役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

[3]张彬.英汉使役结构对比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潘艳艳,张辉.英汉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3).

猜你喜欢

词缀
Module 1 Basketball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隰县方言词缀“圪”浅析
浅谈突厥文碑铭文献时期的维吾尔语构词法
利用词性标注语料库自动推断维吾尔语词缀变体的研究
论汉语人称后缀“子”的色彩意义
换个维度学单词
语素“性”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