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德现状看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

2016-11-23项岚

职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

项岚

摘 要:师德培养建设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德培养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本文根据如今的师德现状,对如何培养建设师德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供给侧改革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AST006)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10G650502)的研究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教师的思想品德、举止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师德现状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学生,对加强师德持肯定态度。但还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专业轻师德

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不注重政治学习,不关注自身师德的培养和师德素质的提高。

对师德相关文件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长效机制的意见》中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2.师德淡漠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在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不知道如何做一名教师,不清楚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更不懂得如何“传道”与“授业”“解惑”。

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物质利益的驱使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少数教师无心于教学研究,而热衷于校外兼职取酬。更有甚者,利用手中仅有的学生成绩评价权利或担任班主任的权利,向学生索要礼物。

3.对学生关爱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少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上仅限于书本内容的讲授,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理解,不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厌倦或拒绝与学生课下交流,有时方式简单粗暴,让学生难以接受。

4.教风不严谨、言行不文明

少数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注重自身师表形象,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接打手机;少数教师在着装等方面刻意追求新潮,在教学过程中身着另类服装,出现了职业行为失范;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言行,不讲究文明礼貌,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甚至是偏激、错误的观点带到课堂上,开口说粗话,严重影响教师形象。

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以上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却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能加以重视,改革以往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泛泛地说教,从而引起师者自身对师德的重视、心理的共鸣,师德建设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二、高职院校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自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来,“供给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和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

师德培养建设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培养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高职院校师德现状来看,同样需要思考“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体现高校教师特定职业特点

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此规范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特点体现出的标准过于笼统,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等标准是一般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标准也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当然,高校教师既是公民,也是教师,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能体现高校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特点,或许指导、监督、约束力会更强。

2.建立相应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惩处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红七条”,同时还指出“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然而,对于高校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如何惩处、如何问责表述却很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样的制度,违反师德规范的惩处与问责就会更加明确,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更强。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培训网上注册学习平台

良好师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数据平台,将高校所有的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每人一个账号,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完成的学时数或学习内容,采取平时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利用假期进行师德网上集中培训学习测试,学习成绩与日常考核挂钩,与评选树优结合,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升。

4.增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情感,使高职教师安心教学、乐于奉献,从教上升为乐教。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仍难达到规定的水平。

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教学任务加大,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招聘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招聘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受编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有的会需要较长时间。在教育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中,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教师群体成为了急需关怀和体谅的弱势群体。为了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的关怀,校方的关心、理解。

5.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在岗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良好的师德,不仅需要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更需要学校长期不懈的培养教育。《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作为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应担负起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师资队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营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建设领导制度,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培养、培训方法,搭建有利平台,开展全员培训,健全师德培训档案,把师德培训纳入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聘任之中。

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师德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较为全面的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师德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师德考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晋升、调动和职称评审的依据。要通过师德标兵等评选,先进事迹的宣传,形成崇尚高尚师德、争先树优的良好氛围,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要通过教师宣誓仪式和师德承诺,使高职院校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践行自己遵守师德的诺言。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的考核要有激励性和竞争性,学校的内部管理要能吸引优秀人才,对他们重点培养。对于师德差、教学水平低的教师经多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试行转岗或待岗等措施。

三、小结

综上所述,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可以为良好师德培养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但师德的养成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多地还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去努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创新师德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师德水平,高职院校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铸造大国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高等教育杂志,2016(10).

[2]朱峰.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徐声慧.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湘潮,2015(12).

[4]周桂凤.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5(35).

(作者单位: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