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尔精力分配模式下陌生领域交传应对策略

2016-11-22陈柏岑

2016年3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陈柏岑

摘 要:本文从洽谈会交替传译的特点出发,以吉尔精力分配模式为理论指导,通过奥地利新材料洽谈会口译实例的分析,指出口译员进行陌生领域的交替传译中所存在精力分配失衡而导致失误的口译情况。进而分析导致这种精力分配失衡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吉尔模式;精力失衡;陌生领域;应对策略

一、交传陌生领域会议所遇困难

(一)会议内容的不可控性

绝大部分的译员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理科知识甚微,但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中国,大量的翻译实践都与科技有关,这是我国基本国情与现阶段发展情况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以作者本身为例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皆为英语专业,可翻译过的会议大部分都是科技方向的洽谈,下面以奥地利新材料欧洽谈会为例,谈一些自己所遇到的情况。

奥方的Wolfgang先生是里欧本大学聚合物材料化学的教授,此次前来找生产纳米粉体的公司,和研究具有高导热性的塑料的中国公司。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洽谈内容确是纳米材料,由于准备充分这一部分并未出现失误,但是一位中方代表并非纳米粉体制造商,两位的话题转到了医疗橡胶上,此期间出现了很多专业词汇,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译员的翻译过程并不顺利,如谈话中曾提到橡胶疲劳度,而在译员的专业领域从未接触过这一概念,译员只能询问了客户双方,才得以顺利输出。

(二)语外信息的干扰

在涉及到陌生领域交替传译时,除去上文提到过的内容上的不可抗性,实际翻译中也带有许多其他语外的问题,比如在中方两位科学院的代表在与外方洽谈过程中,发生了意见不统一的现象,两位教授撇下奥方代表进行了激烈讨论,在此过程中,由于两位教授都使用中文争论也比较激烈导致语速过快,又由于讨论内容都为专业领域内容,大量专业词汇扎堆出现,给译员的翻译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二、吉尔多任务模式下对陌生领域交传的剖析

(一)陌生领域交传中译员精力失衡现象

在交传领域吉尔提出了一个公式:TR=LR+MR+PR+CR其中,TR=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LR=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listening,MR=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memory,PR= 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 production,CR= 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coordination(Gile,1995)。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不等式:

LR+NR+MR

TR

LR

NR

MR

CR

在这个不等式中,吉尔旨在说明总的任务负荷不能大于译员总的能力,把口译过程拆分成,听辨理解,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输出四个任务的话,每个任务的负荷不能大于译员在这个单个任务领域的能力值。

如果把一个译员的能力比喻成512M的优盘,他是无法运行一个512M的程序的,超负荷必然导致死机。如果把四个任务,分别比喻为四个小程序,即每个任务都是小于128M,正常轻松的翻译活动,精力分配模式可能为这样: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120+M

N Note-taking——120+M

M 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120+M

C Coordination 120+M

但在陌生领域交传时,译员们首先遇到困难的环节就是L环节,首先专业术语不熟悉,再加上其他语外因素,这一环节势必会更加艰难,比如Wolfgang教授提到mechanical suspension译员需要额外的精力来分析猜测他想说的是机械悬浮液的意思,这就导致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130+M

N Note-taking——120+M

M 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120+M

C Coordination 120+M

Total 490M

但这依旧没有达到译员512M的能力上限,但如果情况更加恶劣,译员还是没有改变应对策略,拿出更多精力放在L上达到了160+M,在苦思冥想并询问发言人后,译员终于明白了L的所有难点,但这时总任务已经超过512M,输出失败是必然结果。

(二)吉尔模式对陌生领域交传策略的启发

依旧看这两个公式LR+NR+MR

Interpretation=L+N+M+C

L Listening and Analysis

N Note-taking

M 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

C Coordination

在第一个L环节,陌生领域的翻译给译员们带来了困扰,译员们是否应该增加其所占比重呢?其实不然,源语言的输入具有一次性,只会被呈现在译员耳中一次(李巧英2010.5.22),在这个时候即使译员再过分纠结于,自己在听辨过程中的信息点,也不可能全部弥补回来,除非译员决定再问一次发言者,但这是要承担风险的,这对译员承担此次翻译活动的信心是有所打击的,所以在此情况下,译员所能做的并不是把精力额外分配给L部分,如此做于事无补,要做的是应当把精力多加分配在笔记和协调组织两个阶段。在预先译员们会了解一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如果发言者偏离主要议题,译员们要知道,他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偏离后话题还要回归正轨,译员需要在C阶段结合自己的笔记准确的判断出偏离话题所产生的这一段陌生领域的发言,是否与本次会议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译员将精力集中分配在C上,如果准确判断出形式,我们有时可以直接根据发言者情感的Positive还是Negative来直接说出结论,比如说在这次Wolfgang先生与中方代表的会议中,Wolfgang先生偏离了纳米产品的主题,讲到了纳米涂层的研究,而译员事先知道中方代表是成品转销的公司,并非研究机构,中方代表也明确表示对纳米涂层研究不感兴趣,这个时候虽然在L阶段,译员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完全可以通过把精力加重分配给N+C的办法,只注重最后的结论和会议的走向,并最后作出合适的输出。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种精力分配的方法可能过于草率,但释意理论”认为,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再表达”(Seleskovitch & Lederer,2001:19)。口译过程类似于在单一语言交际环境下展开的理解和再表达的过程。口译的实质在于感知X语言所表述的话语并把握其“意义”,然后再用Y语言对源语意义进行再表达(ibid:73)。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在源语感知和用译语对“信息”进行再表达之间存在一个脱离源语言外壳的阶段。在此阶段,译员需要完成口译过程中呈现的可感知因素(sensibleelements)和认知因素(cognitive elements)的即时归纳整合(immediate synthesis)(ibid:10)。也就是说源语言与译文之间的转化需要译员对原文抽丝剥茧去粗取精,慎重的分配自己的精力,才能不影响最后的输出。(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Daniel,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 Daniel,Gile.Conference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In Mona Baker(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d.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0.

[3] 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 Brill,1969.

[4] 陈慧华(2012),论口译教学中的数字口译训练。高校中外校中外交流项目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新探索,2012年5月.

[5] 李巧英中国海洋大学(2010.5.2)释意理论观照下的新闻发布会口译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