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民族文化 构建地域地标

2016-11-22

山西建筑 2016年10期
关键词:花瑶风景区景区

王 欢

(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传承民族文化 构建地域地标

王 欢

(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介绍了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渊源,根据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从规划理念、总体布局、景观序列与结构、项目策划等方面,阐述了花瑶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旨在使该游客中心成为未来风景区新的地域地标。

游客中心,民族文化,风景区,规划设计

0 引言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加速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消费等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对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作为旅游景区重要的设施——游客中心的兴建就成了旅游业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景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景区提高服务质量的客观要求,游客中心的建设已逐渐被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所重视,游客中心成为展示旅游区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1 游客中心功能与作用

1.1 游客中心功能

游客中心是向游人提供游览景区所须知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现在随着游客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正在日益增多。

1.2 游客中心作用

为游人提供住宿、餐饮、导游、娱乐等综合性服务,是以集旅游接待、形象展示、旅游度假区售楼、会议展览推广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可以说是集购物、参观、休闲于一体。

2 虎形山—花瑶文化渊源

虎形山—花瑶族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西北端,是第七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百佳艺术之乡”、首批“省级优美乡镇”、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等先后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 花瑶起源

花瑶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据传,花瑶的先民在黄河以北,因其部落酋长与轩辕黄帝战斗失败,才逐步迁徙南下,一部分则沿沉江下至洪江。约两百年后,在洪江的花瑶进入雪峰山东北麓的原始森林,在崇山峻岭之中隐居起来,过着封闭式的农耕狩猎生活。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促使花瑶人承袭着先祖古朴、纯真、亲和与奔放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开田、造林、建房、种果,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2.2 花瑶民族文化

1)花瑶村落:a.崇木幽花瑶古寨是花瑶聚居最为集中的村寨之一;b.江边花瑶山寨也是花瑶聚居的村寨,是金银花之乡。

2)花瑶民俗风情:a.奇异的花瑶婚俗——婚俗中不仅有对歌定情、送伞订婚等习俗,还有奇异的“打媒公”习俗;b.特有的“讨念拜”“讨僚饭”节庆;c.迎客的“拦门酒”;d.花瑶山歌——“乌哇歌”;e.精美奇特的服饰;f.花瑶风味饮食;g.花瑶挑花;h.花瑶特产。

3 游客中心规划设计

3.1 基地解读

1)基地概况。基地位于景区东南部,崇木幽景区南部,即虎形山乡崇木幽村蔗腊坪地段,为景区门户入口及广场所在地,亦为景区交通转换枢纽。该基地东距隆回县小沙江镇约1.2 km,北连虎形山乡约4.5 km,距隆回县城直线距离约95 km,靠近过境省道S312。规划用地面积约11.19 hm2,是游客进入风景区的东南门户。

2)自然条件。地处隆回县西北端,平均海拔1 350 m,区内人为活动较少,植被保存较完整,森林覆盖率很高。受中亚热带气候影响,四季阳光充沛,雨水丰盈,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3)交通条件。基地西部有南北向、西向公路通过。基地现状道路以北连接虎形山大峡谷、大托和万贯冲三个主景区,以南连接小金江镇和S312,以西连接虎形山乡、水栗幽和香炉山两个景区,从而成为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道路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4)用地现状。游客中心基地位于四面丘陵中的洼地上,地形北高南低。基地内北部有一高约20 m的浅丘,东南部地形较平坦,有利于进行接待中心的开发建设。基地西部现已有南北向、西向两条道路穿过,沟通游客中心与北面万贯冲景区与香炉山、水栗幽风景区。基地现状用地内有一冷冻厂和沿路少量农居房,拆迁量较小。

3.2 规划理念

游客中心是景区中展示花瑶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重要区域,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地块历史信息,充分利用原生态景观。结合整个风景区现有特色及当地的民族文化色彩,突出花瑶文化及自然地貌景观的魅力,在平面构成形式上着重民族元素和色彩的表达、自然生态理念的缀入,以较抽象化的形体和色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结合现场地形地貌,整合提升游赏的氛围和观景的层次。

3.3 规划目标

依据景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沿革、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用地现状,因地制宜,优化目标,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整个景区的知名度和服务水平。在总体规划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位为:1)特别突出花瑶文化特色的高标准文化展示窗口;2)别具一格的5A级旅游景区;3)中国民族文化景区的典范;4)集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现代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的典范。

3.4 总体布局

1)布局框架。在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建筑、景观等特点的基础上,围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主题,根据各个功能区片的特点、区位、游线及空间组织展开空间结构设计。游客中心总体布局采用“一线、三区、多点”结构形式(见图1)。

a.“一线”即为游客中心的功能主流线,由入口水景点、大门入口广场、大门、内部广场区及观景楼构成。

b.“三区”即游客中心规划范围的三个区段,即以入口观景台、绿化景观广场、商业、生态停车场为第一区段;以大门、文化墙及游客中心为第二区段;以旅客上下区及观景区域为第三区段。

c.“多点”即为游客中心内的各功能区,分别依据相应主题及个别功能布置,并构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完整系统。

2)功能分区。游客中心按照主题与内容的不同,总体上,主要分成交通组织区、文化展示区、游客接待服务区、观景休憩区以及主入口区五大具有休闲、娱乐、教育功能的主题区。五大功能区基本呈带状分布、功能互补、职能明确,将科教娱乐、实景体验、购物活动、文化展示融于旅游休闲之中,使得休闲、增知、体验、娱乐、购物、展示等功能完美整合。

3.5 景观序列与结构

1)景观结构。从平面布局看,游客中心各功能区在主干道与景观轴线的引导下由南至北呈块状分布。主景观轴线,依托地势的起伏和山体的屏障作用,能够在无形之中给游客增加游览的兴趣和动力;次轴线基本无遮挡物,视线开阔,具有亲和力;总体布置随地势上升,通过高处点具有总揽全局的独特视角。

游客中心规划区内建筑、植物、人工水体错落有致,交相呼应,通过空间收放、地势起伏、植物景观和合理配置、景观轴的引导与强调,组织视线的交流与角度转换,形成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景区空间。

2)景观序列。游客从游客中心主入口进入区内,远处就可看到游客中心具有民族风韵、雅致的入口大门,古典雅致的民族建筑、露天展示区以及观景台,能够形成对游客的特殊吸引力。

逐渐临近大门,展现当地特色的绿化景观广场映入眼帘,前方是观景台,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怀旧风格,与开阔的广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广场右侧依次是商业和生态停车场,带有浓郁异域风情的花瑶特色商品将原汁原味的展现在游客面前,由停车场前进入便是接待中心的建筑区,接待中心前有文化墙,游客将能由此一览风景区的独特魅力,感受花瑶文化的神秘与当地自然景色的怡人意境。

大门与接待中心建筑在一条横向轴线上,进入大门,服务中心建筑群落赫然在目,洋溢着热烈的花瑶风情,放眼远眺,能看到别具风味的仿梯田景观,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近仿梯田区域,便可望见不远处山顶上的观景亭,飘渺于一丘翠色之中,另有一番意境。之后便是景区绿色电瓶车上下客区,成为联系入口与风景区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

3.6 项目策划与文化植入

1)接待区。接待区位于旅客服务接待建筑组合体的南端,主要部分为服务大厅,由休息区、售票处、检票口构成。大厅两侧为休息区,并以独特舒雅的民族风进行室内小品布置,以营造清新舒畅的氛围,大厅向外与文化广场直接相连,将广场的文化氛围引入室内。由检票口往内可直接进入展区,所经通道气氛优雅,交通脉络清晰。

2)展览区。展区平面布置成正方环形,中间为绿化景观区域,展区西北部为出口所在,外连观景长廊通向户外景区,对长廊以框景和借景的手法进行景观构思。漫步长廊,满山秀色尽收眼底、心旷神怡。整个展区由廊道连接,廊道边置展览墙,游客由此可欣赏到景区的画景和花瑶文化的多姿多彩。所有展览房布置成序,移步赏景,心神入画。

3)主入口区大门。入口大门设计尽可能与景区主题相吻合,在考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景观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给游人耳目一新和过目不忘的感觉。出入口大门采用于风景区当地的青灰色石材,体现古朴大气的独特风格。同时,在入口中间设置一个花瑶特有的彩色帽子,体现景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大门左侧依次为粗犷的石头墙和几行古朴的柱廊,石头墙寓意石瀑,柱廊寓意古树,整体构造颇具民族色彩又不失天然质感;大门右侧为几行柱廊和服务中心建筑,色彩雅致且层次分明。大门整体高度与周围建筑相结合,比例尺度与广场尺度相协调,其在整个服务中心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标志性作用。

4)露天展示区。露天展示区位于游客中心的东南侧,主要包括文化墙、图腾柱以及周围的建筑与雕塑构造、色彩和植物景观。该区主要展示花瑶民族特色和当地自然美况。由广场南望,可以欣赏到所构造的水体景观,飘飘渺渺,在建筑与广场的棱角中平添了几分灵动,游山赏水,怦然心动。

5)商业购物区。商业购物区位于游客中心南部靠近出口处,是规划以民族饰品、特产购物为主题的商业销售展馆,也是游客中心步入正轨后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游客中心用于展示各种花瑶艺术品、收藏品。游人在这里可以自由放心的选购,在即将参观完整个景区时,购买一些物美价廉又富有纪念意义的用品。商业建筑采用古朴的民族建筑形式,符合风景区的整体建筑风格,景观效果十分清晰明朗。

4 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虎形山—花瑶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中,全方位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创造符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游客中心成为风景区新的地标。也只有这样,在若干年以后,游客中心因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成为新的历史文化产物,成为未来新的历史文化地标。

[1] 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黄家瑾,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柳 肃.湘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Lisa Dwi Wulandari.Pology and morphology of spatial settl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Penglipuran,Bal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0,2(1):321-325.

[5] Nishimoto,K.The resurrection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architecture of Shigeru Ban[D].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b Visual Studies.2010.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regional landmark

Wang Huan

(YiyangUrban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Yiyang413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origin of Huayao Landscape Resort of Huxing Mountain, and illustrates the planning design scheme for the tourist centers of the resort from the planning idea, general layout, landscape sequence and structure, and program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the center, so as to construct the center as the regional landmark in the future.

tourist center, nationality culture, landscape resort, planning design

1009-6825(2016)10-0017-03

2016-01-24

王 欢(1985- ),女,工程师

TU984.181

A

猜你喜欢

花瑶风景区景区
花瑶喜事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花瑶纱衣落谁家
隆回花瑶特色民族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