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2016-11-22孙博文李雪松张雨迪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鄂州黄石武汉

孙博文李雪松张雨迪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孙博文李雪松张雨迪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武汉城市圈;中心—外围;多中心;协同发展;共生理论

一、引言

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城镇规模结构,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因经济密度而产生的经济集聚是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地区城镇化是经济集聚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城镇化路径的演进是经济中心集聚与辐射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集聚的进一步深化,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集团因享有地区集聚劳动力市场、知识技术溢出以及产业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方向。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在内的三大城市集群,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三极”。但是,在城市群内部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城市规模集聚扩张、城市布局不当以及城市空间联系断裂等问题,这些都对城市集群的内部合作,完善城市合作机制,加强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空间系统的发展与演进需要经过强核集聚、扩散溢出、城乡一体化、多中心布点均衡四个阶段。在区域转型发展时期,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将更多的关注点从“集聚”转移到“平衡”上来。区域共生与协同理论将区域视为由点、线、面、人、物、事共同构成的,以场、域为载体,具有自组织与他组织、空间异质性与同质性的,是由特定的流结构、链结构与场结构特征的空间集合体。进而肯定了区域城市的发展应朝着经济集聚联系更加紧密、功能更加分散、互补性更高的多中心布点结构和网络化结构演进,在集聚中实现区域发展的多层级、多中心、强互动、强联系的均衡发展模式。

多中心协同共生是在空间复杂性、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性、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之上,依托空间流结构、链结构、场结构为载体,进行的多元城市主体的竞争与合作,并最终通过循环累计因果效应实现协同、合作与共赢的目标。区域多中心协同共生是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从强核集聚、扩散溢出、城乡一体化向多中心布点均衡演进的目标环节(见图1),包括原始状态的对称均衡状态(1—A);强核集聚的“中心—外围”模式(1—B);集聚中心扩散导致外围中心规模扩大,形成的次级“中心—外围”空间结构(1—C);最终由于城乡一体化与多中心空间布局耦合,形成的强核中心—次级弱中心布局的复杂嵌套网络结构(1—D)。

图1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与布局

多中心协同共生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首先,协同共生机制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对经济活动进行激励与约束,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区域多中心协同共生在分享技术外溢、规模效应的同时,也通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来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提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多中心协同共生,对于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区际发展中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环境污染以及财富分配问题的解决作用明显,有利于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表12014 年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改变圈内武汉在各项经济指标中“一家独大”的单中心空间布局模式,培育武汉城市圈内多层级中心发展格局,在以武汉为中心的外围地区布局与武汉经济联系密切的多层级中心,对于促进圈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加强圈域城市间联系,完善产业功能互补合作机制,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评价

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布局对于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以及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面就从实证视角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和既存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中心,经济地位突出。如表1所示,2014年,武汉城市圈的常住人口达到3087.1万人,占全省53.08%,地区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湖北全省的63.09%、58.22%、63.54%、64.84%、77.46%,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突出。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指标总体占比来看,除武汉之外,其余八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0%以下,武汉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占49.2%,除黄冈、孝感之外,其余六市占比均在10%以下。武汉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占比接近六成,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占比将近七成,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超过七成,武汉与其余八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都阻碍了武汉集聚扩散效应的发挥以及多城市之间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评价

1.城市首位度

杰斐逊于1939年提出了城市首位律,用来对城市发展要素集中度进行评价。最早的城市首位度模型用以表示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比值,计算方法为:S=P1/P2。此后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得到了拓展与延伸,为进一步全面评价人口集中水平,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相继出现,计算方法分别为:S=P1/(P2+P3+P4)和S=2P1/(P2+P3+…+ P11)。从评价标准来看,正常情况下二城市指数是2,四城市指数与十一城市指数都是1。根据表2中武汉城市圈内城镇人口数量,不难计算出武汉城市圈二城市指数以及四城市指数分别为S1=474.22/ 84.02=5.64和S2=474.22/(84.02+41.27+40)=2.87。

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二城市首位度指数为5.64,接近城镇体系极度失衡指数6,远大于城市等级规模合理指数2;四城市指数为2.87,大于1的合理水平。这说明,武汉“一家独大”式资源垄断发展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武汉城市圈依然处于“中心—外围”发展模式的强核集聚阶段。

2.经济联系度

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了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发展活力。进一步地研究拟采用地理学家费塔的经济引力模型,对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模型的计算公式为:中公式中,PjGj代表i市人口以及地区生产总值,Dij代表了i市以及j市之间的地理距离,K代表地区之间的关联系数,Sk以及Sk分别代表地区之内k经济部门的产值以及关联地区的经济部门总值。研究以武汉作为基点城市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度与产业关联度

表22014 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城区人口数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与武汉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层级特征,黄冈、孝感、黄石、咸宁、鄂州、仙桃、潜江、天门的经济联系度依次递减。黄冈与孝感地理面积大,且与武汉毗邻,更容易受到武汉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大的经济与产业关联度。而且从数据中不难发现,黄冈与孝感第一产业关联度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两市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特点能够为武汉进一步集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产品,实现产业互补以及资源持续不断的补给,保障了武汉集聚程度的进一步增强。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拥有湖北地市首家保税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鄂州、咸宁以及仙桃工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依然处于武汉城市圈的外围圈。对于天门、潜江而言,地理距离导致的天然交通阻隔,致使城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分割,开放水平也较低,与武汉市经济联系强度最弱。

总体而言,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的发展梯度明显、等级分明。从经济联系强度而言,形成了四大梯度,第一梯度为武汉,第二梯度为“黄冈+孝感+黄石”,第三梯度为“鄂州+咸宁+仙桃”,第四梯度为“天门+潜江”。

3.断裂点区位与多中心空间布局

结合辐射能级要求,文章采用断裂点区位模型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关系进一步探讨。计算公式如下其中DA代表断裂点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DAB代表城市之间的公路运输距离,PB以及PA分别代表中心城市以及关联城市的经济指标选项。通过采用人口指标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断裂点位置,结果如表4所示。

断裂点平均位置反映,武汉城市圈可分三级聚类,划分为中心(武汉)、亚圈层(鄂州、孝感、黄石、咸宁)以及边缘层(黄冈、仙桃、天门、潜江)三层。综合上文对于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经济强度的测算形成的武汉、“黄冈+孝感+黄石”、“鄂州+咸宁+仙桃”以及“天门+潜江”四大梯度,结合行政区划、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以及城市产业互补度,最终将武汉城市圈确定为以武汉为中心、鄂黄孝、黄咸仙、天潜等四大梯度。这既体现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体现了中心辐射距离衰减特征与次中心之间的互动、关联与互补特性。

4.武汉城市圈发展多中心布局的必要性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例如,武汉城市圈武汉首位度指数远远高于正常水平,这说明城市圈内城市规模体系建设与分层布局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依然处于强核集聚阶段,对于周边城市的扩散与辐射功能还未能有效发挥。从流动性人口来看,武汉常住居民人口总数超过户籍人口总数近200万人,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了源源不断外来人才的流入。但从对比来看,武汉的周边城市尤其是鄂州、黄冈以及黄石,人口迁出率水平较高,城市规模扩大遭遇瓶颈,不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对于城市规模结构要求更加完善的目标的实现。这些都对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中小城市数量,提升小城镇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武汉城市圈“一三四”多中心协同发展路径

理论表明,多中心协同共生发展模式既能够发挥区域合作的互补优势,实现城市共同发展的目标,又能够依托共生理论推动区域融合与市场整合,克服协同发展带来的市场分割、产业趋同等问题。结合城市首位度、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以及断裂点区位指标,参照城市发展历史、地缘以及政策规划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一三四”多中心协同发展模式。

表42014 年武汉城市圈断裂点位置(单位:Km)

(一)一个强核中心——武汉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应充分发挥自身强集聚、强辐射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第一,依托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光电子、信息、激光等主导产业,与周边的资源互补型产业进行整合,扩大自身区域影响力。第二,依托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品牌效应,向下游延伸汽车产业链,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而且能够通过辐射功能的发挥,实现区域资源的互补与整合。第三,依托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高校人才交流,优化人才共生链,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加大对高校创业孵化器的投资,在资金、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以两型建设为契机,对武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对武钢、武汉船舶以及武汉电力等企业行业进行重点改造,倒逼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综上所述,武汉应该充分发挥集聚与辐射功能,依托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城市集群优势,在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建设成为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形成具有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金融创新以及物流中心等优势产业的强中心。

(二)三个协同中心——武汉、鄂州、黄石

湖北省以武汉为中心,以襄阳、宜昌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的发展模式,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分化武汉功能,实现产业转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借鉴“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结合实证研究,可以将武汉城市圈内部的鄂州、黄石作为圈域城市的副中心,形成以武汉、鄂州、黄石多中心布点协同共生发展的空间布局。这样能够有效缓解武汉市的发展压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内部城市协调水平。选取武汉、鄂州、黄石三大城市作为区域协同共生发展的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基础。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鄂州以及黄石均位于武汉东南方向,鄂州与武汉市接壤,黄石西北面与鄂州以及武汉接壤,地理位置的临近大大改善了鄂州、黄石的投资环境。第二,武汉、鄂州、黄石三市具有良好的交通一体化基础,武鄂黄城际铁路已于2014年6月7日开通,武汉至鄂州、武汉至黄石仅需20分钟到26分钟,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武汉与鄂州、黄石之间的生产要素以及区域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鄂州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8%、59.3%和28.9%,黄石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分别是8.6%、59.4%和32.0%,鄂州与黄石第二产业比重紧邻武汉,鄂州以及黄石为副中心能够分别带动鄂孝黄、黄咸仙板块的发展。虽然实证结果表明,鄂州、黄石与武汉经济联系强度并不是处于第一等级,但是由于地缘关系、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以及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武汉对鄂州、黄石的辐射影响巨大。

(三)四个发展板块——武汉、鄂黄孝板块、黄咸仙及天潜等板块

以武鄂黄为协同共生中心,基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因素的要求,将武汉城市圈划分为:武汉、鄂黄孝板块、黄咸仙及天潜等板块,有利于发挥鄂州以及黄石圈域中心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实现圈域内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圈域间产业的互补发展和要素转移。发展四个板块,具体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托“武汉·中国光谷”,整合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区、葛店高新区等园区的产业资源优势,连接鄂州、黄石、孝感三市,培能、壮大武汉城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群,作响“中国光谷”品牌。鄂黄孝板块应该大力发展现代装备业,承担起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职能,开发黄冈红色旅游,孝感应该依托交通优势,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农产品加工、盐磷化工等为重点,促进孝感产业聚集带发展。第二,依托“武汉·中国汽车城”,整合武汉、孝感、黄冈三市的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武汉城市圈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产业群,作响“中国汽车城”品牌。第三,依托“武钢”“鄂钢”“冶钢”,整合武汉、鄂州、黄石三市的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培大武汉城市圈钢铁产业群。第四,依托“汉派”服饰品牌效应,整合武汉、黄石、鄂州三市的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武汉城市经济圈纺织服装产业群,放大“汉派”服饰品牌效应。

对于非区域中心城市而言,应以发挥城市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咸宁应该以发展温泉旅游以及楠竹、茶叶、苎麻等特色农业为基础,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重点承接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实现生态经济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孝感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在武汉农产品总量中比重较大,在对武汉制造业的承接方面应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产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仙桃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百强县”,形成了以无纺布、机械电子和卫材制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应该依托工业园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天门与潜江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应推进现代复合农业集群与能源化工集群的发展。天门可以依托棉花生产优势,促进轻纺工业的发展。潜江应该充分发挥“潜江制药”,这一国家唯一眼科用药基地的优势,提高牛磺酸生产工艺改进,打造成连接武汉东西部发展的工业生产协作区以及工业产品消费区。

[1]朱俊成,张敏,宋成舜,等.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J].城市发展研究,2012,(3).

[2]史雅娟,朱永彬,冯德显,等.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2,(12).

[3]越新.全球化视野下的多中心城市群[J].中国西部,2012,(19).

[4]郑伯红,朱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12).

[5]王旭辉,孙斌栋.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城市经济模型的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6).

[6]张尔薇.评《世界城市和城市形态——空间破碎化、多中心、可持续发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3).

(责任编辑:齐双)

Research on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Sun BowenLi XuesongZhang Yudi

Tooptimizethesizeoftheurbanstructure,enhancethecentralcityradiatingfunction,accelerate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all the basic reqmirements of wrbanizavtion.A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and the integra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Wuhan city circl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int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However,the single-center of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 called“core-periphery”model has led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ities,excessive resource gathering,city economic contact weaken and more prominent disparities.Under these background,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joint collaboration polycentric urban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get rid of the old spatial model of Wuhan strong core.We have tried to clear the mechanism,development path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polycentric urb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core periphery”,symbiotic theory and collaborative theory,measuring theeconomiccorrelation,urbanprimacyindexandbreakingpointzone,finallythepaperhasputforwardsthe forward-looking strategy about the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cl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Wuhan City Circle;Core-Periphery;Multi-Center;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Symbiosis Theory

F061.5

A

2095—5766(2016)06—0086—06

2016—07—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村水环境问题的经济机理分析与管理创新制度研究”(10BJY0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引领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动因与产业一体化研究”(13YJC630167)。

孙博文,男,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博士生(武汉430072)。李雪松,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武汉430072)。张雨迪,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武汉430072)。

猜你喜欢

鄂州黄石武汉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是不是连我也隐藏雾的背后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登鄂州江上观音阁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书法《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