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爵迹》:双向选择题

2016-11-22韩松落

读者·原创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郭敬明真人人情

文_韩松落

《爵迹》:双向选择题

文_韩松落

“见好”,

看见同时代的好。

我们长大了,变好了,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还要辨别自己的形象,认识自己的心性,画出自己的轮廓,释放出自己的信息,散发出自己的气息,踏遍千山万水,去找、去吸引那些会接受我们、喜欢我们,能与我们为伍的人,也让他们找到我们。

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有两个原因:看电影之外,看看观众;看电影的同时,看看观众的反应。

《爵迹》我看的是首映日的下午场,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我才发现,全场几乎都是中学生和小学生。我硬是以一己之力,把全场的平均年龄拉高了几个月。

出场的时候,我跟在一群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身后,他们大概八九岁,应该是逃课来看电影的。我默默地想,如果我结婚早一点儿,孙子应该也差不多有这么大了,这个时候,我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抓他们回学校的家长。

我把我的发现发了朋友圈,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感觉你不是去看电影,而是去看看电影的人。”“再看叫上我,咱俩一起拉。”“今天也做了同样的事,不过我有小朋友罩着。”还有朋友在回复里互相吹捧:“你去就只能拉高几天。”“你去就只是几个小时。”

显然,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没有去看《爵迹》,有些朋友之所以去看,也是因为身负影评重任。

我们不是《爵迹》的目标观众,吐槽吹捧都毫无意义。

之前看《小时代》系列的电影,全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女生居多,《时间煮雨》响起,她们哭成一片。我茫然四顾,不知道她们在哭什么。

我们也不是《小时代》的目标观众。

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郭敬明是怎么把这些观众找出来的?他又是怎么把那些他不需要的观众筛掉的?他释放了哪些信息?他的观众们又是怎样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同样是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什么观众构成会有区别?小学生、中学生和少女,怎么知道这个电影属于自己?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题材:第一道双向选择关

《爵迹》是奇幻故事,《小时代》是青少年情爱故事,释放出这个信息,就筛掉了一半叔叔和爷爷,让他们不会到电影院抓人。

成年人太知道世界是怎样的了,看电影或者阅读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寻找靠近自己生活现实的那些内容。我喜欢科幻小说,讨厌官场小说,可如果一本世界顶级科幻小说和一本内地三流官场小说一起摆在我面前,我大概会先翻一翻官场小说—因为近,容易读。

少年人对世界的经验不够,所以常常要用幻想来填补对世界的认识,奇幻、玄幻正中他们下怀,离生活越远越好。《爵迹》里的奥汀大陆,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喜好。

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现实世界,也是建立在不现实的基础上的。电影《小时代》里的那场发布会,在稍有工作经验的人看来,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之前一部著名的职场小说中,主人公真正的工作表现只有两次,一次是展板设计,一次是办公室装修,其他时候,都用“做表格”“写方案”一笔带过,这在有工作经验的我看来,同样不可思议。

但青少年要的就是这种一笔带过,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作场景,他们不会对真实存在但自己没有经验的事感兴趣。

真人CG(数码特效):第二道双向选择关

对《爵迹》的争议,还集中在真人CG技术上。有人说它不够好,有人说它让人不适,并且以“恐怖谷”理论作为论据。

“恐怖谷”理论是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弘在1970年发表的观点。他认为,仿人机器人会使人产生一种其他机器人所没有的、独特的不适感,这种仿人效果越逼真,不适感越强。“恐怖谷”理论也被用来考量其他仿人作品,例如蜡像和充气娃娃,还有真人CG电影。

但同样也有人喜欢这种仿人的作品,尤其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真人CG的效果毫无抗拒,甚至会觉得亲切。我咨询了好几个喜欢打游戏的朋友,问他们能否接受《爵迹》预告片和剧照里的影像,他们都说毫无问题。我甚至怀疑,对他们来说,这种真人CG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至于这次真人CG的效果,还得另说,毕竟是第一次。

唯美诉求:第三道双向选择关

年轻人喜欢高纯度的东西,包括高纯度的感官刺激和高纯度的感情。做一部让年轻人喜欢的戏,不管故事、人物、特效、价值观、CP(人物配对关系)设定如何,首先得唯美,甚至,只需要唯美,要有大面积的、高纯度的颜色,华美的服装,毫无杂质的场景,刚烈纯正的感情。

这不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专利。我们年轻时,同样热爱唯美,琼瑶就是这么崛起的。我们念念不忘的,是《六个梦》中那铺天盖地的银杏叶,《梅花三弄》里的西湖烟雨。只是,成年以后,生活的不唯美冲淡了我们对唯美的追求,转而喜欢有杂质的事物。

但新一代的年轻人照旧在追逐唯美,只是,他们心目中的唯美,和自然景物挂钩的越来越少,而转向关注室内搭建的景物,以及电脑特效制造出来的美,例如古风世界、奇幻世界。

唯美或者不唯美,成了最严格的双向选择关,把有可能去电影院破坏气氛的叔叔和爷爷们筛掉了。

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曾经问:“什么时候电影可以不讲究剧情、美学、表演、剪接、摄影这些门槛,直接变成商品植入广告总汇与时尚杂志内页了呢?”影评人长凤新隔空回答:“在MV、时尚杂志、CG大片、网游、动漫伴随下成长的这一代,偏偏对接收这样的作品全无障碍。”

郭敬明:符号式的筛选关

这个时代的创作者,得是一个综合体。

我曾说过:“泛阅读、泛文学的时代,创作者不但要能写,还要深谙美术、影像、营销的规律,具备时尚感觉,洞悉社会心理,懂得塑造个人形象,要能文能武、三头六臂,才能应对新时代。创作不再是一个偶然事件,还得捆绑创作者在其他领域的努力,要结合你发的微博、你认识的人、你签售时穿的衣服、你旷日持久努力经营的形象……一件作品是否受欢迎,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

郭敬明跨越了很多界限,吸附了很多事物,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综合体。属于他的那些特质,例如强悍的性格、对奢侈品的热爱,也成为一道双向选择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筛选。

这依然是一场双向选择游戏。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在找和被找。

我们未必要去学习郭敬明,但应该学习这种寻找、筛选的技术。

林怀民说:“我知道艺术家不只是为着那掌声与鲜花工作,却不明白艺术不只是技术、形式与结构。艺术工作原来只是将心比心,是人情的往来。”拍电影,也是一份人情往来。

那些潜在的观众,用了20年、30年,读书、思考、看电影,锤炼自己,打磨自己,这都是一份人情,不把他们找出来,是对这份人情的荒废。

得找,用电影本身的计算,用炒作,用一切你喜欢和不喜欢的方式。电影不是拍完就完了,“找”观众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不要推给“不认”,也要反思自己的“不找”。

甚至,在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我们长大了,变好了,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还要辨别自己的形象,认识自己的心性,画出自己的轮廓,释放出自己的信息,散发出自己的气息,踏遍千山万水,去找、去吸引那些会接受我们、喜欢我们,能与我们为伍的人,也让他们找到我们。同时筛掉那些怀有恶意的、倨傲的、气息步调不一致的人,也让他们筛掉我们。

否则,一切成长、锤炼、修行,都是枉费。千锤百炼出深山,为的可不是只留清白在人间。

找和被找,也是修行的艺术。

也是活在人间,一份最大的人情往来。

《爵迹》片场

猜你喜欢

郭敬明真人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人情
真人秀F2
变色龙
人情练达即文章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
郭敬明的“小”与“大”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