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看点心理学

2016-11-22陈蔚文

读者·原创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内心心理

文_陈蔚文

为什么要看点心理学

文_陈蔚文

我对心理学越来越有兴趣,不是对专业技术的那种兴趣,而是作为一个内心不是那么强大的健全的人,对于自我内在怀有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仿佛显影液,可将人平日不可见的内在显现出来。在心理学这里,一切都非无缘无故,一个人的脾性、行事,都有脉络源头。人类的一切行为终究有章可循,哪怕是杀人狂,分析起来,其行径在犯罪心理学上也有章可循。

陆续看了些心理学书籍,那些心理大师,比如荣格、罗杰斯、阿尔波特,虽观点不一,但共同致力于探究人的深层意识—那里,既有可能是光明的孕床,也有可能藏着地狱的萌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在心理学领域非常适用。

心理学如此犀利又悲悯,它像把手术刀,把疾患解剖给人看,在解剖的同时也担负起疗救之责。它对病患持理解之心,连你自己都鄙视、厌恶自己的地方,心理学却告诉你,它事出有因。

自恋向来被人诟病,但心理学宽容地表示,它是人性的核心。研究自恋的大师科胡特如此定义“自恋”:“它是一种借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当然不要过头。”

再比如花心,这种为人所不齿的爱情中的坏毛病,在心理学上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在“花心”的最深处,也许潜藏着孤独与不安。

有些人爱冲动,缺乏理性,心理学认为,“按感情办事就是按童年的感觉办事。越重大的决定越易感情冲动,许多人都生活在童年,以后再也无法改变”。

你为何买下的总是令自己后悔的衣服?心理学说,令你懊恼的不是总买错衣服,而是“我穿什么都不好看”的羞愧。衣物穿在身上,就成了我们外表的一部分,同时建构了我们的个人身份。你之所以买下第n件灰色外套,是因为你在向内心的身份认同效忠,你内心在服装上的自我投射就是—出错度低的安全灰。

母亲总教孩子慷慨,要与他人分享一切,反之孩子就是自私小气。心理学可不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美德,有时这甚至是母亲不自信的表现—她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喜好之物,总以他人需求为第一,因此要求孩子也把喜欢的东西给他人,美其名曰“分享”。

你有“亲密恐惧症”,害怕与人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其实不是因为你不惧怕孤独,而是让你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亲密关系带来的烦恼可能远大于孤独的烦恼:安全感被打破、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发现对方身上不可忍受的东西等。你情愿选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可能的麻烦。

为什么你找的男人总不靠谱?那也许是因为你在爱情关系中习惯把自己放低,从一开始就扮演着“习惯性受伤害”的角色;又或是你在一段糟糕的两性关系里可以一直无限制地忍让,哪怕他并不真的爱你,也不关心你,但只要他表现出“需要”你,你就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因为你感觉到“被需要”—在依恋类型里,这属于典型的A型依恋:回避自我的感受,否认自己的需要,只把他人的需求消化吸收成自己的,尽力去讨好别人,以获得自我存在感……

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将潜意识意识化,症状就会随之消失。”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没有比人的内心更复杂的事物了!即使心理学可以帮人们探寻、归纳多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的源头,却并不代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也有统一的药方。世界上鸟的种类有900多种,在人的内心及人性中蛰伏的病毒,一定不会少于这个数量,它很可能和昆虫一样,是个巨大的数以百万计的类群。

但至少心理学能给人安慰,使你知道你的一切心理问题都有其成因,在心理医生那儿,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案。虽然目前在中国,这方面的治疗并未达到显性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医生的信任也远远不如对朋友、闺密—他们还不收费。

为心理问题消费埋单不是国人的习惯,一次肉体的伤害可能让人重视,心理的癌症却让人漠视—或者说,心理的隐秘性使人拒绝陌生人的帮助,哪怕他是心理专业的资深医生。盖因肉体像一台机床般具体,相应的维修说明也较齐备,心理却是一个抽象深邃的所在。

可谁的心理又没点毛病呢?每回对照“心理问题测试”之类的量表,测试结果都显示,我至少是中度以上的心理疾病患者,属于人格分裂得较厉害的。不过还是得振作起来,好好生活,在找到信任的心理医师之前,我用各种仁慈的心理学理论宽慰开解自己:我不是唯一的那一个,我是夜里分裂了白天还能归整回来(至少表面上)的那一个……

这就是我爱好心理学的原因:在各种流派、各种理论的后面,都对人性抱持着一份温存的理解,使我们内心的一切不可名状都有了可名状之处。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比温存的理解更重要的呢?

猜你喜欢

心理学内心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