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几点思考

2016-11-21赛娜伊尔斯拜克

新疆艺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汉译者少数民族

□ 赛娜·伊尔斯拜克

文学翻译为文化建设提供养料,其重要性犹如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之于高楼大厦,对于文化的交流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将少数民族作家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及时翻译介绍给全国的各族广大读者以至世界各国的读者,如何将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各兄弟民族,关系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是沟通各族人民思想感情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2011年启动实施“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千万元,重点扶持和出版资助文学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并作为一项公益性文化民生工程赠送全区各学校、基层文化场所,通过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该工程的实施,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所说,旨在培育和发展“一体多元”的现代文化,引导文学创作,扶持和鼓励以少数民族作家原创作品为主的文学作品,加强各民族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交流,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新疆文学翻译由此迎来了春天。

在过去的三年中,这一工程共出版了173部作品,其中73部翻译作品,100部原创作品。第一批民汉互译作品23部,其中汉译维15部作品,有《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报告文学)、《野性的呼唤》《汤姆叔叔的小屋》《上尉的女儿》《于文胜儿童文学作品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刑场上的婚礼》《长征的故事》《哈里波特与魔法石》《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集)、《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集)、《外国名诗赏析》;汉译哈3部作品包括《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卡门》《野性的呼唤》。民译汉有5部作品,其中维译汉《希望之歌》《秋雨》(长篇小说)、《不朽的生命画卷》(回忆录)、《毛拉翟丁》(长篇传记)、《麻赫默德·喀什噶里》(长篇小说);哈译汉作品1部《博坎传奇》(长篇小说);柯译汉作品1部《黑脸山仙》(中短篇小说集)。

第二批民汉互译作品共35部,其中汉翻维14部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小说精选》《额尔古纳河右岸》《外国中短篇小说精选》《乌尔禾》《红高粱》《老巷》《道德经》《融合的高地》(文学评论)、《沈苇诗选》《白豆》《帕米尔远山的雪》(小说集)、《蓝蛇》(中篇小说选)、《冬牧场》(散文选)、《舒婷诗选》(诗选)、《文学的风土》(散文选);维译汉12部作品:《人生》《新疆维吾尔文短篇选译》《新疆维吾尔文中篇选译》《慕士塔格阿塔不会忘记》(塔吉克族作家作品选)、《岁月与人》(长篇小说)、《忠诚》(长篇小说)、《春暖大地》(长篇小说)、《晓露》(中短篇小说集)、《黎·穆塔里甫诗选》(诗歌集)、《没被爱过的黑眼睛》(中短篇小说集)、《旷野》(中篇小说选)、《飞石集》(诗选集);哈译汉2部作品《无眠长夜》(中短篇小说)、《天平》(长篇小说);柯译汉作品1部《朦胧的晨曦》(长篇小说);汉译哈作品4部《鲁迅散文杂文集》《额尔古纳河右岸》(长篇小说)、《乌尔禾》(长篇小说)、《楼兰古国奇幻之旅》(长篇小说)。

第三批民汉互译作品共25部。汉译维13部作品《笨花》《白麦》《玉米》《长恨歌》《边城》《周涛散文精选》《梁衡散文选》《文化苦旅》《绿化树》《弟子规》《三字经》《我的阿勒泰》《活着》《金陵十三钗》;汉译哈7部作品《笨花》《人生》《边城》《帕米尔远山的雪》《我的阿勒泰》《活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维译汉作品2部:《华年寻梦》祖尔东·萨比尔长篇小说、《黎·穆塔里甫诗文选》;哈译汉作品2部:《托姆帕克成长记》《唐加勒克诗集》;蒙译汉作品1部《罕山神兽》(小说集)。

纵观这几年来民汉互译工程的确成绩斐然:1、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翻译出版了如此多的作品,这在新疆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毋庸置疑对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民汉互译工程大大激发了原创的活力,基层涌现出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3、翻译队伍从青黄不接到不断壮大,开办翻译培训班,翻译队伍形成规模;4、汉族读者通过民汉互译工程了解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彩,尤其是诗歌和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少数民族读者通过阅读翻译的经典作品能够及时的、更好的了解、学习和借鉴。从2013年起,民汉互译工程扩大范围不仅仅限于民汉互译,还增加了少数民族作品间的互译,旨在进一步扩大各民族间的文学交流。

总结这几年的民汉互译作品存在着以下问题:1、文学翻译标准不统一,翻译实践理论滞后;2、翻译作品水准参差不齐,质量亟待提高。译者存在翻译知识构建欠缺、缺乏精雕细琢等问题,需要沉下心学习,加强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准;3、相关翻译批评匮乏,缺少阶段性总结评价研究。

研究民汉互译工程作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文学翻译标准问题。

全球化的今天,翻译作为推进全球化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空前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分支,长久以来一直呼唤着与之相关的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翻译讲究"信"、"达"、"雅",不同文体的翻译有其各自的翻译标准及策略。因此就要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模式及策略。

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遵循忠实、通顺,真实地反映原作的艺术现实的艺术性原则及符合译作的本民族的语言习惯的原则等。朱生豪的“神味”之说,傅雷的“神似”之说,钱钟书的“化境”之说,说法各异,但其指向无不是美的境界,美的忠实,美的再现。文学翻译是美的艺术,译者要领会原作艺术上的美妙,让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

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文学翻译也是再创造的艺术。

从民汉互译工程作品观察,可以分为工匠型翻译、学者型翻译、才子型翻译,工匠型亦步亦趋,学者型中规中矩,才子型惟妙惟肖。真正好的翻译作品,其标准和价值在于“和谐”。文学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对抗、对话与融合,文学翻译应该追求译作整体的审美效果。原作的不可译、抗译、译入语语境对原作的同化,造成一个对话性的对立结构,凸现了“异”的审美意义。两种有差异的事物的有机结合产生“和谐”。译者在差异对立中把握分寸,按照既要适中、又要协调的准则形式,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最终达到“和谐”。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通观全局,还要把握局部和细节,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如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文、译作与原文、译作内部、译作与读者等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就翻译过程而言,“和谐”标准的实现在于译者巧妙的选择(即再创造)。

文学翻译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大系统,大系统包含着许多小系统,小系统下面又包含了各种艺术要素。翻译过程就是要发挥大系统、小系统和各要素的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和谐的艺术整体,翻译过程中的一切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对话性关系,文学翻译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二)关于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

一部翻译作品成其为文学文本的特性,而构成和谐性的基本要素是译作的语言。雅、洁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既然将少数民族语言作品译成汉语,这一优势就不能缺失。雅、洁的典范是清末翻译家严复。他提出的雅多被指为高雅,准确的说应是尔雅。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要近于雅正,合乎规范。杨绛称雅洁之工为“点烦”,即化繁为简的手段,力避拗口、累赘等现象。现代译者要求雅,先得求洁,干干净净的文字,明明白白的思想。简洁为词、简洁为语和简洁为句,汉译自然洁雅。汉语言简意赅,字少意丰,隽永含蓄。相对而言,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表形式繁复,如果以繁译繁,不善化繁为简,以巧代拙,汉语的简洁之美将面目全非。洁为贵,冗为病,乃千古文章之道。文贵简洁,为己惜墨,为人省时,由烦而无当变为要言不烦,是汉译应该追求的语言生态。

(三)关于文学翻译的主体问题。

艾克拜尔·米吉提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问题》中提出:“作家和诗人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立场捍卫者,而诗人和作家、翻译家也是这种语言立场的丰富者和实践者。”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他的审美能力、个性、气质在翻译中起着统帅一切的作用,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个性必然在其译作中表现出来。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创造心理,译者的审美知觉、原作和译者的内在感情之间有一种潜在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译者在阅读理解原作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和谐意识。

译者的“自我”表现分为显型和隐型两种类型,无论是显型还是隐型,都是翻译艺术生成的标志。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中充当多重角色,既要体会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模仿其神情、语气,让“自我”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又要充当译者的角色,在解读原作和艺术传达上发挥再创造;同时还要充当译文读者的角色,考虑“自我”能否被读者接受。这就是说,译者“自我”的构成中包含着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一个译者的学养,对于语言的把握,甚至他崇尚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必然导致出现什么样的译文,应加强对于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改变一谈文学翻译就是文学翻译经验谈的状况。做翻译容易成为一种机械复制的手工劳作,并非富于个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偏于中性,中规中矩。文学翻译的要害在于两种语言间的角力,翻译家在语言间的挣扎。

(四)关于诗歌是否可译问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少数民族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翻译有难度,诗歌翻译也是易被吐槽的。要么是过于忠实索然无味,要么是过度创作改头换面。诗歌是可译的又是不可译的,其可译性的基础是不可译。翻译之所以是翻译,是由于差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文学翻译的挑战都是由于这个差异,都在于跨越这个差异。这就与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息息相关,再创造是客观存在的,译者的再创造由原作的抗译性所诱发;抗译性较弱的原作,译者的再创作是浅层次的,较弱的;抗译性较强的原作,需要作者发挥较强的创造性,是深层次的再创造。再创造是译者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把握,译者应该尽力消除与原作者之间语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发挥创造性,达到整体的普遍的和谐。

新疆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成绩有目共睹,新疆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建议:1、目前,新疆翻译家协会隶属于新疆作家协会,人员少、任务重,还需解决翻译队伍组织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协会职能建设。2、进一步使母语原创的翻译、推介、传播少数民族作品常态化,加大对少数民族的翻译、评论队伍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3、开展文学翻译方面的学术研讨,加强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4、针对目前文学翻译发表园地少的问题,使翻译作品有更多的平台,增强少数民族作家多元文化下的交流与对话。5、设立文学翻译奖,加大对翻译作品的支持力度。

(本文图片由万军提供)

猜你喜欢

民汉译者少数民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制度探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