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

2016-11-19赵永红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育高中语文

赵永红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识字那么简单了,而要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以及语文教学的情感培育。情感让语文教育充满活力,语文教育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道的情感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培育

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教师首先要入情

1.进行情知结合的备课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使自己情动于心,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教学场景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2.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表明了教师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也充满了矛盾。教师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或课堂上出现不愉快的现象等,使教师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或忧伤、或怨恨、或悲观等,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消极、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迁怒于学生,否则,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会影响教师对教材中情感的正确抒发,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入情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

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常见的有切入法和起兴法。切入法是教师以教材为本,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起兴法是教师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

语文教学的情感培育,是一个长久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首先要体味文中的情和意,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

情感培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启蒙者和播种者释放,情感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又是指挥者和收获者。集播种和收获于一身的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教师播种时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那么学生也就会进入“不能自已”的收获境界,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散发出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造就语文教学的五彩缤纷,波澜迭起。

四、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这些美好的诗文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著;有悲歌慷慨的壮志。这些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精心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情、表达感情、评价感情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认识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寻求自身的艺术感悟,从而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在教授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难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的朗读分析背诵的程序,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来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感时伤今,满怀抱负”的情感共鸣中心。先以杜甫的《登高》一诗为例,学生初读诗作理解简单,长江滚滚,落木萧萧,诗人穷愁潦倒,悲怜哀叹,处处透露出个“悲”字。但我们指导学生翻开历史,再来看看诗人的一生: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饱经忧患,生活窘迫,他满怀豪情壮志,视国家、民族的灾难为己任。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后,再让学生来作情感评价,他们就能深切地感悟到“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厚重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因此诗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横行权贵的抨击。诗中的“悲”就不仅仅是自身的悲了,这“苦恨”也贯穿了对时代的怨愤。无须用多余的语言,无须用一本正经的教导,学生自然就为诗人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了。

再读后者,苏轼缅怀古人,想自己年将半百,被贬黄州,一事无成,与年华方盛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意欲步周瑜后尘的梦想实在是“自做多情”,无奈中吐露的是年华虚掷、报国无门的感慨,但悲凉失意之中却能旷达自解,以明月清风相寄,更显出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就会进一步感悟作者滞重难解的情怀,前者重在感时伤世,而后者更多是感时伤己,但他们的诗作无不是对黑暗腐败现实的无情揭露。学生有了这样的区别感悟鉴赏能力,更能提高丰富的情感评价水准,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五、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

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文学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作用显而易见,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都通过艺术形象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效仿楷模。但语文教育中德育并不能因此而自行实现,因此当教师带领学生和作品作生强烈共鸣,达到情景交融后,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继续鼓励学生释放情感,丰富和创造作品,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确立自己独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的释放首先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才能使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他们的情感火花。

情感释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把情感调动引入具体的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做人,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让他们情感充分地释放,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培育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