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案导学”

2016-11-19张爱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张爱梅

【摘 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享“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阅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案导学

随着我校进行学案导学的不断摸索,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享“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阅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导学”是在学生“学”的前提下,教师编设学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的导学案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尝试导学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对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目标,导学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要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如学习《狼》时,要让学生首先确切地知道他们的学习目标是:①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③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④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的目标设定,既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重难点,导思

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体现“导”的作用,以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导学案发到学生手后一定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在抓住“重点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从而积聚经验、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当学生阅读重点部分时,对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勤探究,导议

“探究”是学习的灵魂。设计学案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下工夫,精心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疑难之处,教者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为了表现出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狰狞嘴脸、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学生们下功夫揣摩怎样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各个人物的风采,互相评价对方的优点,在观看、比较、讨论中充分理解了人物形象。

四、乐交流,导疑

读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勤思习惯,培养质疑能力。比如:《狼》一文,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可设计以下拓展问题: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如此的贪婪、凶恶,可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吗?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学案中这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的发言总结了古今“狼”形象的不同:过去,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但今天,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悄悄地变化成了“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这样的导疑,既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拓视野,导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同时通过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教育内涵。比如在学习《诗词曲五首》时,在课后反思之前,设计文学常识链接:诗、词、曲的特点。在我们的导学案中,有大量篇幅的相关知识链接和文学常识以及拓展与延伸。因为以前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我们无法把这些东西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块方寸之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它既是自学的台阶,又是形成知识条块的链条,夯实的是语文基础,发展的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是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基础与能力并重,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六、课结束,导获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非“曲终人散”的时候,学案设计了“学后反思”来引导学生及时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学生可就这节课自己的得与失谈谈个人的看法:“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这些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久而久之,既可积累学习经验,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如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等一组以介绍人物为内容的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课外阅读中的《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类似的文章,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七、重点拨,导释

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要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时,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而在学生的自学中我们只需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如: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应略读教材,哪些知识只需做简单了解,学会在预习中对难点问题做好标记等,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在长期训练中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此外,对导学案应做到及时批阅、及时反馈。通过批阅我们才能从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难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而且学生在展示课上也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及时的修改和补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导学、助学,课堂不再以教师传授为主,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将“导学案”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深思和摸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郝德刚.《五步导学初中导学案设计与点评》.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1日

[2]沈贵云.《谈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年16期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学案导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