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11-19厚目兄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厚目兄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朗读是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它以教材为基础,利用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朗读,进而实现以朗读为手段促进教学,以朗读为策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朗读提高学生对于“理”的悟性的目标。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朗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深度涵义,慢慢累积更多的语言素材,体会课文的篇章结构,提升其语言水平。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首先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1.朗读教学忽略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体验

某些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放于分析教材上面,关注学生对课文中所出现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理解,而忽略了孩子们与作者、文章之间的感应和互动,忘记了学生只有真正深入文章,与文章中的人物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滋味,让其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的时候才可以更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意义。当教师过分关注分析教材的时候,仅仅让学生将各段的大意硬背下来,不但将本该“生鲜”的语文教学变为形式化、刻板化的活动,并且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到了最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一个个活泼的小学生变为工具性、被动的应试者。

2.朗读教学忽略学生对教材的反思与理解

新课改实施以来,某些教师过于标新立异,小学语文课堂演变成了一场场表演剧、独幕剧。学生在各式表演的过程,或是进行小组表演,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开始海阔天空乱谈一些脱离课堂的闲聊;或是进行多课程融合,进行演示操作实验,且演示的大多是杂七杂八与课文毫不相干的技艺。一堂课下来,连课文都不能流利、正确地朗读下来,那又怎么能真正理解课文深层次的东西呢?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忽略学生对教材方面的反思与理解,没有开展正确、有效的引导,朗读缺乏目的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流行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很多小学生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才能带着情感去朗读文本,致使其朗读水平久久不能得到提高。现今,以下两种朗读形式盛行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1)拉长声调进行大声喊读。在小学低年级中这种朗读形式往往更为常见。在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小眼睛盯着文本,扯着嗓子,一个字一个字大声喊出声,朗读变为念字。这种形式由于忽略了语言的流畅感,变为有字却没有词,又或者是有词却没有句的情况,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停顿、重音、轻音等,也就更不用说文本的感情色彩了。形成这种朗读形式是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分析课文,忽略了对学生朗读方面的引导。所以学生没有对课文语言形成深层次的内在感受,没有词、句的整体性概念,没有与课文形成精神感应,才会有这种叫喊声阵阵的情景出现。

(2)念经式的低声闷读。在小学高年级这种朗读方式更为多见。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低声,快速连读,缺乏节奏,整篇课文读下来单调呆板,含含糊糊地进行细碎的发声,就如同和尚念经一般,这种朗读形式缺乏感情及活力,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度研究,过于追求语速,忽略表达;第二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不重视,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

以上两种错误的朗读方式,都是提高学生朗读技能的拦路虎,同时也是现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需要努力改变的方式。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第一,朗读教学变为走过场的形式;第二,朗读教学缺乏目的性;第三,朗读教学针对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受到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阅历等),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加深其对于教材的把握,就需要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朗读教学正是激发起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一,经实践表明,当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与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无声无息地融入文本意境之中。那么怎样才能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呢?正所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读导,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在实践教学之中,只是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这样一堂课下来明显时间是不够用的,假设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给学生再多的朗读时间也是白费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文本中的情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那么学生也就能将自身完全融入文本之中,进而把握好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朗读。在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阶段,也是他们思维的阶段。在实际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自身“引路者、指导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真正正会朗读的孩子。

2.结合读练,进行广泛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朗读教学也应当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与训练要求。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常变换训练形式,让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让朗读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

(1)泛读。当学生朗读没有达到效果又或者是需要引导情感的时候,适合使用泛读的方式。泛读是引导学生,特别是引导低年级阶段小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最快速的方法。因为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实际朗读过程中对于语调、语速把握得不好,无法将句子的语气与情感朗读出来,所以,这种情况进行泛读是很有必要的。

(2)领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欲望较强,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学生这个特点,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小老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选出朗读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进行教读,教师只需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错误。

(3)自读。自读有助于学生进行边朗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且自读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学生进行自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巡视指导,夸奖几个朗读认真的学生,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4)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适合文本对话多的情况,当然这种方式需要在学生已经可以流利、正确朗读文本的前提上进行。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会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悲伤,以及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高兴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能将角色模仿得惟妙惟肖。分角色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三、结束语

综上,朗读是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读透课文的利器,朗读又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朗读的效果是教师多么高明的讲解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更新朗读教学的旧观念,认真、深入地去反省自己在朗读教学上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毛明月.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齐敏.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