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2016-11-19邵彩英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历史课堂创新

邵彩英

【内容摘要】平静的湖面,如果没有半点涟漪,我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沉寂的课堂,虽有几十颗心脏在跳动,我却仍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我多想,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让湖水泛起跳动的音符;我也想,在沉寂的课堂投下一粒“石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奏响生命的乐章!

【关键词】中学教学 教材 历史课堂 创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换,而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新课程教学要求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台,更是能够让学生们展现自我、表达思想的舞台。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呈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同时,学生们的头脑也不会再一味地承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可以与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随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风采。教学改革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次挑战,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进行应对。在这种挑战面前,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让学生创造的灵感火花自由绽放,让自己的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作为教师又应当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呢?以下是我多年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一些肤浅认识,谨请有识之士不吝斧正。

一、关注和谐课堂氛围的建设,激发学生思维活性

在不少的有关研究中都涉及了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活性的影响,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快乐轻松的和谐氛围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需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参与热情。

1.心情变得轻松

教师是课堂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教师的表现往往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情状态等都会影响到教师进行教学时的态度,在语言表达以及语气上都会有着明显的改变,为了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开始教学之前尽量活跃自己的心情状态,尽可能地将微笑展现给大家。受到教师面部表情的暗示,同学们能够形成一种教师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形象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微笑的暗示下,同学们能够在课堂上形成更加轻松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学生能够起到鼓舞的作用,那么在师生共同的作用之下,课堂轻松的氛围就能够自然地形成。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并且能够自然地形成共鸣,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对于学习的内容会有更强烈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开发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积极效应,最终能够更好地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但如果教师带着消极的情绪进入课堂,并且始终沉着一张脸,那么这种不良的情绪也会自动地传染给同学们,同学们所呈现出的课堂状态只会是战战兢兢和诚惶诚恐,这对于学生思维活性的激发有着消极作用,学生们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更不用说对课堂内容有参与的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同学们的思维还能富有活性,课堂还能够积极开展吗?

2.幽默走进课堂

幽默实际上所代表和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幽默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快乐,更加享受课堂,还能够对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启迪,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在课堂中的语言更加机智诙谐,并且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相信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课堂有更大的兴趣,更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能够对学生产生启迪以及警醒。这样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有更为舒适的心情,从而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而非被动的学习,只有在同学们真正地将课堂视作精神家园之后,同学们才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例如在进行初二年级《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为了渲染一种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强烈仇恨的情感,我故意把八国的国名连起来谐音为“贼美英不搭我俚好”(日、美、英、法、德、俄、意、奥),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我乘机问学生:“这八国还在中国干了什么坏事?”这时的学生情绪激昂,他们会饶有兴趣地纷纷议论起来。显然这样的比喻幽默生动,不仅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是能够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也能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更加幽默风趣,通过幽默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引趣、点拨、纠错和启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得课堂能够更加富有活力和吸引力,从而能够让同学们更加享受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实现教学内容活性化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同学们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的活性,并且鼓励同学们自己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同学们才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下”。

1.让同学们进行课本内容的体验和表现来感知知识的活性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始终是要求教师进行同学们的全面培养,要求实现同学们的全面化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们往往轻视甚至是忽视这一教学目标,并且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之上,忽略了同学们在知识发展之外还对情感和技能发展有着独特的需求,将同学们的认知绑架在知识层面上,忽略了他们对生命发展的认知需求。而在情感和技能发展的要求下,我们需要让同学们通过活动和表现来进行生命的感知,不仅要让同学们通过体验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更能够通过感知的体验过程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例如我们在引导同学们发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区别时,我们应当让同学们通过实践进行差异的感知,用橡皮泥动手捏这两种人像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感知这两种人像之间的区别。这种趣味性的感知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并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践的过程中去,这对于学生们的印象体验也是十分有效的。而在进行《美国内战》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分成两组扮演美国国会中进行激烈辩论的两组队员,让同学们对南北矛盾中的焦点进行辩论,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们能够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知识点掌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课本内容更加具有活性,同时对于课堂的开展以及同学们的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进行课本教材的活性运用,开展创新课堂

课本和教参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灵活运用的基本素材,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转化和运用。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教师需要以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教师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唯书唯上”的陋习。例如,我在讲《十年动乱》时,我先将《刘少奇追悼会》的内容,以人物画象、录像资料等形式,从课文的后面提到前面讲。我这样重组教材,意图不光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最重要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制造一种悬念,“刘少奇是1969年逝世的,为什么到80年代才开追悼会呢?”“刘少奇当时是国家主席,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呢?”学生会带着好奇去思索,迫切想了解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十年动乱”。此外,我在这一课中,注意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例如,我在讲“文革”中红卫兵的所作所为时,提问“这种张贴大字报、抄家、破坏文物、揪斗等做法,从法律的角度讲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呢?为什么?”这时学生们会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把他们在政治法律常识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过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能力。

总之,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中最为精华和重要的应当就是激发课堂的活性。活性课堂不仅是教学艺术化的追求,更是教师更高境界的追求。因为只有“活”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会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而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课堂教学。让我们带着激情在漫长的教学路上,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水莲. 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J]. 学周刊,2014(22).

[2] 李银林. 让初中的历史课堂“活”起来[J]. 中学教学参考,2013(33).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历史课堂创新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展现语文魅力的课堂教学五问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