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公共传播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

2016-11-18陈茜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改革

摘 要:新媒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网络民族主义是借由新媒体在网络上兴起的一股相对温和的中国民族主义复兴潮流。

关键词:新媒体;改革;传播;网络民族主义

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自此,互联网在中国迅速的发展开来,借由互联网的平台,一场媒介的革命悄然发生。网络民族主义正是借由新媒体的发展而顺势兴起的。本文从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分析当代公共传播新特性,以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为例 ,简单论述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做好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1 新媒体与当代公共传播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首次出现“新媒体”这个概念。1967年, 美国CBS ( 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 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 ic v ideo reco rd ing)商品的计划,其中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 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也多处使用new media一词及有关概念。自此,“新媒体”用语在美国社会迅速流行, 并传至其他西方国家。[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科学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明显进步,尤其是新技术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新媒体。信息量较于传统媒体更大更多,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形容新媒体的特点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2 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以汉服运动为例

网络作为新媒体发展中最重要的载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电脑的大范围普及,网络也成为了新时代大众自由表达观点的新平台。近年来,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

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而产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既符合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的诸多特点,也表现出了不同往日的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了新媒体时代的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利用网络传播便捷快速参与度高的特点,快速发展。在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所独具的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民族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民族主义,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

汉服运动作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一个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代表。他的产生、发展、壮大都与新媒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下汉服运动的产生发展与高潮中新媒体的所起的作用。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在网络上上传了自制汉服照,紧接着,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这一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快速传播,影响力逐渐扩大,直至今天成为汉服运动之开端。

2004年5月,汉服吧正式成立。汉服吧是所有汉文化复兴者和汉服复兴者交流的网络平台,短短几年已经拥有393,358关注者,9,282,891个帖子。

2006年7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放在主要视频网站上的MV都反响热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达到优酷网25.1万次,土豆网19万次。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学生制作了片长43分7秒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在各大网站播映,优酷点击量达15.7万次,土豆点击量达9.6万次。这也是首部汉服运动宣传短片。

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汉服运动的开始,发展与高潮跟网络,跟新媒体都紧紧相连。换句话说,正是有了新媒体这个环境,汉服运动才可以发展得如此壮大。

3 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做好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新媒体本身具有快速散播信息与大众参与度极高的特点,大众本身也有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一种共有情绪,新媒体的出现为这种本来蕴藏在大众中的情绪提供了一个便捷渠道。由于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如何利用新媒体公共传播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从政策方针上进行适当制约。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全民共有的情绪更是极容易引起争端非议。因此,政府更需要进一步通过有关政策,合理的、适当地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制约。

例如,2005年4月21日,我国公安部就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讲话,其中明确指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的,也是违法行为。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依法办事,不要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也不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2]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能够有效避免活动过程中一些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3.2 对社会舆论进行良性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有了更多渠道,从而产生一种现象——事件的发生往往开始于舆论再以舆论结尾,越是大的热的事件,社会舆论越是贯穿始末。

例如,2005年4月,当中国一些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时,人民网于4 月16日发表新闻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及时进行了有力的网上舆论引导,成功地影响了受众的注意力和倾向性。[3]

3.3 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的普及,提升了公众对社会话题的表达欲望,也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手机。无论是作为受众还是传播者,都应该做到理性而不偏激、科学而不盲从。对一些耸人听闻的话题,要有必须的谨慎,而不能“见风就是雨”,或者以点概面、以偏概全。[4]否则,话语权的得到就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退步。

参考文献:

[1] 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4).

[2] 陈岳.北京奥运会与民族主义:理性的呼唤[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

[3] 李霞,李正.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8(5).

[4] 杨开新.新媒体时代,更应该珍视话语权[N].经济日报,2014-09-22.

[5] 钟楠.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浅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2.

[6] 王军.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0).

[7] 王金良.全球化时代我国民族主义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山西大学,2006.

[8] 王红曼,张方译.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陈茜(1991—),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传播新媒体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