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2016-11-17丁玲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旅游传统

丁玲辉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丁玲辉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文章从关注现代化进程中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出发,认为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门珞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昔日的狩猎观念已不存在,造成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弱化与变迁。提出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路径应从西藏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结合、与民俗节庆结合、全民健身发展与学校教育等方面入手。

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

从遥远的古代起,门巴族和珞巴族就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门巴族珞巴族因其社会形态曾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其传统文化具有封闭神秘性。就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而言,与其所处封闭的深山丛林环境、原始狩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门珞人民根据狩猎与农事生产、节庆、宗教祭祀、娱乐健身等需求,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表现形式。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为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自治区推行了封山禁猎政策,门珞群众从大山深处迁出定居,结束了山林中巢居和穴居的历史,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门珞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与社会结构、思想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发生了变迁,昔日的狩猎观念已不复存在,导致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弱化与变迁,大多已失传。当传统文化流失了,稀缺了,当人们对大量涌入的、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的新鲜劲过了之后,才突然发现代表一个民族特征的珍贵的传统体育文化,值得我们倾力去保护传承。因此,本文拟就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路径作一探讨。

一、与西藏文化建设结合的传承路径

2011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2012年自治区党委提出要着力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西藏文化事业,加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与门巴族珞巴族的民俗与狩猎活动关系密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融合了“门隅”和“珞瑜”地区的音乐、舞蹈、宗教、节日文化等多种元素。例如珞巴族的“刀舞”,既是一种舞蹈形式,又是一种体育运动,是珞巴男人围猎时与野兽搏斗的情景再现,是对珞巴先民精神世界的身体动作表达,融入了祭祀歌舞,有情节、内容、歌舞、弓刀操练和打斗追杀等,已经具备了现代戏剧歌舞和体育运动形式萌芽的要素。[1]刀舞作为身体的运动形式,不仅是珞巴人以肢体语言表达的对民族历史文化独特的记忆方式,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在娱悦身心、强健体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刀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现代舞蹈表演的内容及其他新的文化元素,但仍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特质,成为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与珞巴族文化的重要标志。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蕴含着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健身娱乐,以及团结、合作等精神文明价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能够为“门隅”和“珞瑜”地区的和谐稳定提供精神动力。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西藏文化建设结合的途径,可从注重人文文化的引领及发展互联网+传统体育着手。

(一)注重人文文化的引领

要发挥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其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丰富门巴族珞巴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人文文化的引领方面要注意的,一是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实践,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推动门巴族珞巴族特色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传承创新。二是要勇于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的大环境,以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格局中,将来源于门珞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化,如把射箭时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手工制作的弓、箭头、箭筒、刀等开发成旅游产品等,努力把这些产品推广出去,经过人们认知、体验、接受、认同、融入,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文化。三是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信息传播,让各地的人来“门隅”和“珞瑜”地区,体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良好的体验与感受,引起人们的共鸣,感受门巴族珞巴族的文化内涵,为西藏边疆地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发展互联网+传统体育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目前“互联网+”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效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这一创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全球化、高科技高度发展,以“互联网+”形式传播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推进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与传统体育普及相结合,可制作一些相关的动漫网络游戏产品,比如将门巴族珞巴族的民间体育故事设计成游戏,让玩家通过角色扮演,在通关游戏中了解当地民间故事的情节、任务、民俗、体育文化等;还可通过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在门户网站推出网络旅游电子地图,将“门隅”和“珞瑜”地区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传统体育项目等展示给大众,并举行相关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展示给游人,让游人自主摄影、录像等,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并在网络上推介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项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中国各民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门巴族珞巴族自古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造成史籍文献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起源及发展状况的记载很少;另一方面门巴族珞巴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研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我们在自治区非遗办查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现,在传统体育方面仅有“刀舞”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依赖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本身而存在,是以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现象。因此,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我国较少人口民族多样性文化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课题。西藏各级政府应在重视经济发展、改善门珞群众定居生活的同时,组织体育工作者、专家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这一“活”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整理。可以参照入选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珞巴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刀舞”申遗模式,使其它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这一文化链得以延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保护传承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图1 南伊沟珞巴族部落山庄

图3 部落山庄内的陈列的珞巴族行猎图

(一)建立小型民俗文化博物馆

图2 部落山庄内陈列的珞巴族曾经的生活状态

图4 部落山庄内陈列的珞巴族手持兵器的出征图

民俗博物馆是以收藏、展陈和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富有特征的民俗文物和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这里所指的民俗文物和资料,主要包括物质民俗文物资料、社会民俗文物资料和精神民俗文物资料三个方面的内容。[4]文化民俗博物馆是原汁原味地将民族文化保存起来,是历史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这些东西只能定格在历史之中,作为人们研究当时生活现状的证据。据了解,门巴族珞巴族狩猎使用过的以竹子制作的弓箭和箭筒、形式多样的刀有的已传了几代人,走进门巴族珞巴族群众的家里都能见到弓箭、箭筒、刀摆放在客厅最显著的位置。虽然他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迁,狩猎不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曾经用于狩猎的弓箭、箭筒、刀仍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精神的寄托。笔者在南伊沟珞巴族部落山庄考察时,通过山庄内陈列的反映刀耕火种时期珞巴人的生活状态、狩猎与出征的图片(据介绍,其中有两张“出征之舞”摄于1944年。当时英国和印度政府联合阿布达能部落,前往讨伐经常掳掠人口的尼新部落。在讨伐开始前,阿布达能部落的武士们手持兵器,围绕祭坛跳舞,巫师为这些武士祈福,希望他们讨伐胜利而归),以及用过的狩猎的实物,尚能感受到珞巴族生活中浓烈的狩猎气息。当时,珞巴族部落山庄仍然处在自然、原生态的环境之中,保持着农耕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南伊沟景区的“部落山庄”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但它以原生态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珞巴族过去的生活情况以及那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特征,是目前西藏为数不多的、鲜活的部落山庄型“民俗博物馆”(见图1、2、3、4、5、6、7),为在民族地区建立小型民俗文化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南伊沟景区的部落山庄有机地把珞巴族民俗文化、狩猎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不仅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感受民族文化之旅,而且对后人也是一种教育,很好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即使过了若干年,当人们走进部落山庄时,也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应根据“门隅”、“珞瑜”地区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建立小型文化民俗博物馆,设立传统体育展示与交流区,以及传统弓箭、箭筒制作区等,把具有民俗特点的传统体育打造成当地旅游最畅销的“卖点”。

图5 部落山庄内陈列的珞巴族手持兵器跳出征舞图

图7 部落山庄内陈列的珞巴族狩猎猎获的动物图

图6 部落山庄内陈列的珞巴族狩猎用过的弓箭、箭筒和猎获的动物皮张图

(二)认定传承人

文化传承人主要通过口头描述、艺术表演、手工技艺等方式将民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5]传承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文化的纯真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保护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大多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如米林珞巴族已经有响箭传承人巴鲁、刀舞传承人亚依等。但在传承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传承人的问题。以前的文化传承许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尤其像门巴族珞巴族没有文字,口耳相传的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掌握技能技巧的传承人年龄较大,还没来得及传承给后人便离世了,造成了传承的断代,给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珞巴刀舞也面临着如何培养传承人的问题。珞巴刀舞都由男人参与,且大都是多人集体表演,而每个珞巴族村寨人口非常少,大多只有一百多人,如才召村有村民38户,148人。村里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打工或经商,青少年在县城读书,留守在家里的多为老人、儿童,因此传承人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为使珞巴刀舞得以传承,文化部门应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经费的投入。成立刀舞表演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训练,利用寒暑假对年轻人进行培训,7、8月份学生放假都回到了村里,容易组织,也能吸引游客,这样可以使游客在村里观赏到原生态的刀舞表演。

2.传承人经费不足的问题。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文化部门解决传承人的经费问题,给予传习人一些资金补助,使之不至于因生计问题而放弃传习,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3.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模式。有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人们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脱离现实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或者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失传,后来经过收集和改编,尽管大致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但却恢复不到原来的模式。传承人在对传统体育技能改编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现代元素,使其改变原有的模式。如米林才召村珞巴族从才召沟的大山深处搬出之后,其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原始的狩猎生活永远定格在了从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农牧业生活,人们开着拖拉机去地里干农活或收割庄稼,骑着摩托车去放牧等,与狩猎生活紧密相关的射箭已被藏族的响箭所替代。来源于狩猎的传承人在刀舞传承人的创编中加入了现代舞蹈元素,逐渐失去了原生态模式。

(三)建立演艺广场

演艺广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通过演艺广场这一有效载体,与文艺表演相结合,组织尚健在的、并掌握传统体育技能的传承人、传统体育爱好者开展相关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展演活动,为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据了解,目前西藏许多地方都建起了演艺广场,如拉萨建成的大型剧目《文成公主》中就穿插有赛马、射箭、古朵等传统体育项目内容。日喀则江孜县在赛马场建成的《江孜印象》中有跑马射箭。每年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要举行民族传统体育大赛,如2015年雅砻文化节举行的民族传统体育大赛甄选了山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节目前来山南体育场参赛、表演,主要内容有拔河、抱石头、押加、2×200米负重跑、50米搬粮食等竞赛项目,来自全地区12个县的228名农牧民参加了比赛,不仅展现了农牧民的新形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看,而且为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门巴族珞巴族聚居地区,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艺广场很难找到。虽然在米林县才召村建有珞巴族文化广场,可以表演刀舞等珞巴舞蹈,但只有在节日或重大活动、有大量游客的情况下才组织表演,平时基本上看不到充满激情的刀舞演出。因此,建立演艺广场是门巴珞巴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与地方旅游融合的传承路径

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既可以推动经济流通,又可促进人际交往,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体育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旅游界和体育界人士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地方旅游是当下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6]同时西藏自治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做大做精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塑造旅游品牌,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在西藏“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内许多民族地区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青海尖扎县是青海省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民俗射箭运动之乡”,尖扎县的民族传统体育射箭已成为青海体育旅游开发的项目之一。自2010年林芝市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的南伊沟景点开发旅游以来,为使游客了解珞巴族文化,当地旅游部门在南伊沟景区除开发了自然风光游外,还开展了珞巴服饰、家庭装饰欣赏,品尝珞巴族美食,观赏珞巴族舞蹈表演等民俗体验,并且将在珞巴族中广泛开展的响箭列入表演与游客体验的内容,有珞巴人为游客提供射箭技艺表演。调查得知,总体上对珞巴族的传统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缺乏规划。我们认为,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地方旅游深度融合,为西藏乡村旅游开发融入新元素,走出一条门巴珞巴族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的新路。为促进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的融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游客参与体验的内容

政府部门应参考林芝桃花节将工布响箭作为旅游产品的模式,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射箭、刀舞、刀术、跳杆等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推动优秀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与地方旅游结合,成为游客参与体验的内容,使游客感受门珞文化的魅力。通过游客的观赏、参与体验式互动,既能加深旅游客对门珞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增强了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对“门隅”和“珞瑜”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是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途径。在景区建民族传统体育体验场地,要积极引导农牧民和村集体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传统体育旅游服务,切实推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规划传统体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依托现有景区和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村(园)的布局,开发地域性、民族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旅游活动,将其规划建设成集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充分利用“门隅”和“珞瑜”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歌舞、节日文化等,综合开发传统体育旅游项目,使之形成合力与优势,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传统体育赛事和供游客体验的传统体育项目,让游客在不同的景区感受不同区域的门珞民族的特色文化。总之,在“门隅”和“珞瑜”地区合理规划好传统体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有利于保护、传承、复兴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加速边远、贫困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展示“门隅”、“珞瑜”地区发展的新形象,也是推进西藏边境地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有效举措。

(三)打造当地民族文化品牌

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融入当地旅游业,要突出原生态、趣味性,将源于生活、仍在民间流传的门巴族的射箭,珞巴族的刀舞、响箭等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观赏、体验需求,满足旅游者的参与娱乐性需求,使旅游者感受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为游客的观赏、体验提供体验的场地、器材外,还要有具备指导游客体验的辅导者,使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深刻享受传统体育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种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扩大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品牌,而且能够形成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格局,提高西藏旅游开发的多样化。

(四)打造以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村寨旅游

“门隅”和“珞瑜”地区的村寨创造的民间艺术、建筑、民俗等民族文化,积淀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气息,承载着门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每个门珞村寨都是一部厚厚的史书,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也需让新风气吹进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保护野生动物等政策,使南伊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对南伊珞巴民族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并以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与珞巴族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游、文化游等,为珞巴族村寨注入了新活力。历代以狩猎为生的珞巴族博嘎尔人放下手中的弓箭,从事农牧业,或办家庭旅馆、出售工艺品、土特产,为游客展示射箭技艺等。到南伊珞巴民族村寨的游客穿行在原始森林、高山牧场及峡谷河流之间,除了感受雪域高原原生态的神奇、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外,还能感受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南伊沟景区自2010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45万人次,增加了乡村集体和农牧民收入。

(五)突出村寨旅游与传统体育融合的软实力

特色村寨是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成员活动的场所,是传统体育的自然展示舞台,是“门隅”和“珞瑜”地区旅游开发的理想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门巴族珞巴族特色村寨建设,虽然门珞人民从大山深处迁出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但也造成了包括传统体育在内的文化的变异。因而,在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应突出村寨旅游与传统体育融合的软实力,将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环境融为一体,让游客得到更本真的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从而实现西藏边境地区村寨功能的转型和村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如到林芝旅游的游客,南伊珞巴民族村是必去的首选,游客在南伊珞巴民族村村民家中领略富有珞巴民族风情的装饰风格,看一看墙上挂的兽头、兽皮及原始的狩猎的工具——竹箭、竹弓、各种样式的刀具,到村里的广场上观赏村民模仿打猎归来的刀舞表演,能够使游客对珞巴人过去使用弓箭、刀狩猎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四、与民俗节庆相结合的传承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节庆是旅游传统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为丰富民俗节庆内涵,展示门珞文化精髓,通过文化节庆期间开展的包括传统体育在内的系列旅游活动既是旅游促销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是大力推进“门隅”和“珞瑜”地区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民俗节庆是构成和作用于民族地区乡村生活的重要方面,支配着乡村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的种种关系,是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7]民俗节庆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主要通过节庆活动表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节日习俗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增强了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门隅”和“珞瑜”地区一年四季有节庆,而乡村是民俗节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土壤。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射箭、摔跤、拔河、抱石头、箭舞、刀舞等,均是从劳动生产中传承与演进,贯穿于门珞人民的日常生产劳动和娱乐生活中,但开发与利用为粗放式,缺乏针对旅游者需求的创新规划与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门隅”和“珞瑜”地区的民俗节庆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农牧区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变迁,尤其是农牧区人口老龄化及幼龄化的趋势逐步出现,民族节庆的主体对象青壮年离开了乡村,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原始土壤,以民族节庆为载体的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亦呈现衰落之势。

节庆能将分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利用有限的传统体育资源集中开展活动,不仅能丰富节庆的内容,还能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播出去。为展现和传播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促进传承发展,以节庆为载体把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其中,可以借鉴林芝桃花节和米林县黄牡丹节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的模式。这两大节日在节庆期间融入了藏族的响箭,珞巴族的抱石头、射箭、刀舞等不同形式的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不仅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独有的人文景观、民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自然风光等,使林芝桃花节、黄牡丹节等品牌更加鲜明、生动,提升了林芝桃花节、黄牡丹节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而且也使门珞群众感受到传统体育的魅力和节日文化的快乐。再如勒布门巴族的仓央嘉措文化节中开展的射箭、拔河等民族体育活动,也丰富了节日内容。

五、与全民健身结合的传承路径

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在“门隅”和“珞瑜”地区不仅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不少项目与门巴族珞巴族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且规则简单便于操作,又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组织形式上也有灵活性,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群众的需求。通过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这一有效形式能把散居的人们聚集起来,带给人们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的多重精神享受。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需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基层社区等社会体育指导和相关管理机构,要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引入社会体育活动的工作范围,做好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适度的经费支持、项目选编、辅导员培养、活动场地保障等。二是要对传统体育进行某些创新性的改造,以提高传统体育项目对活动参与者的吸引力和活动效果。三是针对农牧民健身锻炼缺乏指导的现状,体育职能部门要在农牧区建立文体中心、乡镇体育协会和健身指导站点,培养传统体育指导员,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传统体育健身的锻炼方法指导。四是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门巴族珞巴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升幸福感。

六、与教育结合的传承路径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传播、交流、融合、传承和发展文化等方面。[8]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地方。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体育精神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是门珞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习惯、健康养成、和谐团结作用的一种文化。在现代文明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冲击下,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濒临消亡之际,传习与传承就显得格外必要。如何传承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发挥教育中的作用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与传习传承的必由之路。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传习不仅依托于门珞文化的惯性,更需要人们对门珞文化的珍爱和尊重。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信息的传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教育传习与传承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对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门珞聚居地学校的学生从小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将传统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体育的历史、民风民俗、文化特征等,还能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必将对传统体育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9]我国不少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把民族文化传统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如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在凤山中学开展了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150名中小学生参加大象拔河、高杆绣球、背篓绣球等10个传统体育项目比赛,[10]感受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值得我们借鉴。门珞聚居区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具有固定的教学地点、时间和固定的参与人群,将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是传习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场所和路径。对此,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门巴族珞巴族文化历史和体育课程,逐渐做好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和谐传播和发展,引导学生提高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与关注。西藏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传统体育项目的传习人和体育教师,在“门隅”和“珞瑜”地区有条件的中小学引入有关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实现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1]胡小明,张洁.开拓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探索身体运动对原始文化的形成的作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1-5.

[2]百度百科.“互联网+”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0vgMbjUWs5Q4j8Nd_IAHzDlKnAc8kJrQGvesR2Fhp _Q7E3XXjm6xgQccUo9a0ufpIIrAVQkbTyS4gtbNmAva.

[3][5]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EB/OL].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0vgMbjUWs5Q4j8Nd_IAHNzgDlKnAc8kJr QGvesR2Fhp_Q7E3XXjm6xgQccUo9a0ufpIIrAVQkbTyS4gtb-NmAva.

[4]荆三林,李元河.博物馆基础理论及实用科学技术[M].郑州:河南出版社,1990:28.

[6]潘珂.云南省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发展契机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0(9):30-32.

[7]郭传燕,李志清.民间节庆体育的传统结构与现代意义[J].体育科研,2009年(4):457.

[8]王世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3):38.

[9]丁玲辉,尼玛欧珠.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变迁与传承的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5):22.

[10]周恩革.广西凤山:传统体育进校园[E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16-04-06.

A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onba and Lhoba Ethinic Groups

DING Ling-hui

(Teachers College,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difficulties of Monba and Lhoba’s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n modernization. A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ivilization,the production method,life style and cultural values of Monba and Lhoba’s people has changed a lot,their traditional hunting concept no longer exists,which results in the infirmness and changes of their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Thu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onba and Lhoba ethnic groups should start with Tibetan 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folklore festivals,mass fitness programs and school education.

Monba;Lhoba;traditional sports;inheritance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3.015

G852.9

A

1005-5738(2016)03-101-009

2016-07-26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BTY064

丁玲辉,男,汉族,四川乐山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西藏教育。

[责任编辑:周晓艳]

猜你喜欢

民族旅游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