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与自治州一起成长的岁月

2016-11-16周家珩

晚晴 2016年10期
关键词:麻江自治州凯里

周家珩

60年,漫长而也仅是一瞬间。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苗侗人民一代一代的艰苦奋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今非昔比。几十年来,我由一个满头青丝的小伙,而今成了两鬓斑白的老翁。今天与过去,就是新与旧、富有与贫穷、先进与落后的鲜明对比。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记忆犹新。

说县城,道州府

我是地道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人,在这里出生、长大、学习、工作,一生也没有离开过故土。想起原来的县城,还真是有趣。从县城北门的城门洞往东西延伸的城墙折向南,禁锢着一座小城,由北向南唯一的一条街史称中街,宽丈余,不足二里,繁华地带就是北门口,各种商家七八户,往上行进半里,就是丁字口,是进老县府、老警署的地方,两匹骡马转身,还得牵好,否则骡屁股会撞上马屁股。再往上半里,就是小十字,有家中医药店,可进杏山小学,名为“十字”,也仅是两架马车可以转身的地方。县城内仅百十户人家。自治州成立前后,城外有3家住户,有了机关单位和服务行业,但也仍是小得可怜。每到入夜,火电厂送的电也只能让电灯像小火球一样的亮着,连家乡人都戏称那是“燃支火柴可以绕三圈”的地方。而今,县城扩大了至少五倍,三横两纵五大街,做飞机的跑道也绰绰有余。现在县城绕三圈,可能要三四个小时。街两旁高楼林立,处处有超市,有了“百日场”,吃、穿、住、行物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街街巷巷,绿树依依,花香扑鼻。城东北的同龢广场和城西南的马鞍山体育休闲公园,是市民休憩、娱乐、竞技和翩翩起舞的最好去处。车水马龙,歌舞升平,人人脸上挂着微笑,个个吃穿不用愁,幸福美满这就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形容词了。

1965年7月,我被组织选送到州林业财务干部培训班学习半年。那是第一次去凯里。坐着客车摇晃了两小时,穿过大十字,行进北京路,到达洗马河车站。乡巴佬进城,这么一条大街,让我惊呆了。大十字的中心花园,鲜花盛开。东南角是百货大楼,西南角是纺织品公司,东北角是邮电大楼,西北角是国营饭店,往东走是州政府机关,州大礼堂对面则是州林业局……当时的这些建筑,算是自治州府凯里的翘首。入夜,州电影院门前最热闹,去看电影的或是看完了电影的都在那里聚会,买点瓜子嗑着,买颗糖果吮着;惬意的是花上二两粮票一角五分钱,买碗水饺或馄饨吃着……50年一晃就过去了。

2013年,我同几个老友去凯里看书法展,一下公交车,我也惊呆了:那密如蛛网的大街小道中,穿梭般行驶着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街道两旁如春笋般林立着高楼大厦,街心花园和街道两边树荫花香,绿韵馨人,林林总总的各式各样的货物和食品,穿着时髦服饰川流不息的人群……让我目不暇接,就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下子找不着目的地,不知东西南北。问来访去,才寻到了展出的位置。这就是州府的前世今生。才短短几十年,变得那么的繁荣昌盛。

讲乘车,话交通

乘车难,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饱尝过的苦楚。从县城到乡镇,只有班车到区,有时还乘不上。区到各乡镇,只有老老实实的走路;到村组更是不用说,走小路,翻山越岭,过水跨涧。2013年,县林业局领导给了我调查全县古大珍稀名木的任务,我心想,起码要两年才能调查完成。为什么呢?路难行。县林业局派了一辆小车给我,能行驶到哪里,我心中有数。工作开始了,车一进村组,我懵了,村连组,组连寨,寨连户,车进去,不用走回头路,就连那最偏僻的居民点,公路也通了,我仅花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调查任务。如今的麻江,乡村公路密如网,都是水泥硬化路,部分还是柏油路,百分之百的乡、镇、村,百分之九十九的组或居民点,都通了路,小车、摩托车直通到家门口。过去走村组,那一脚泥土的现象让人难忘,现在你走上几圈,也难有一点泥沙上鞋。

1965年,和我一起在州里学习的从江、榕江县的同学,他们要坐着木船在都柳江中航行一天,到广西新圩,再从谷硐坐汽车到凯里,多么艰难的行程。回城则要“倒行逆施”近一个星期方可到家。后来,这些县的路通了,去黎平、从江,在榕江住上一宿,第二天起早赶路,就可到达目的地。但是,从麻江到全州各县去开会或参观学习,特别去黎平、从江和榕江,去时一身灰黄土,来时一身黄土灰,一桶水也难洗去身上的灰尘。而今,县县通高速公路,麻江到凯里40分钟,就是到路远的黎平、从江,也只需三个多小时,直通直达,不用中途歇宿,而且来去自如,洁净无尘,两旁的青山绿水还可让人心旷神怡。

1985年,我奉命到杭州开会,在凯里站买了去杭州的快车票,可是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只好站着,四个多小时后,在怀化补上了硬卧票,才减轻了体力上的消耗。2015年,我随孩子们去长沙旅游,在凯里乘高铁动车,才三个多小时就到长沙了,玩了两天,下午四点返程,在家中吃晚饭,真是快捷、舒适、安全。

而今,自治州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通了凯里黄平机场和黎平机场,到祖国各省区,要不了两三个小时,即可到达目的地。自治州交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那就是一则新传奇的真实故事。

忆读书,讲学校

建立自治州时,我才读高小。在县城的小学,两个人一张桌子,一条木凳。张张课桌都有缝隙,很不平整,凳子的四条腿也不太稳。这还算条件好的,教室那“三合土”的地坪,也时时有灰尘。操场是泥土的,球场在操场内,天干打球一身土,雨天打球一身泥。周边的同学上学要走四五里路,迟到了要罚站。大家常常包个饭团当作中午饭。那时教室的窗户是纸糊的,板壁的夹缝是风无孔不入的地方。冬天,每人提个火笼,二两大的一小颗炭火用灰盖着,微微的热气暖着小手不致冻僵,能自如的写字即可。有的同学衣单裤薄,还总是不时发抖,乡下的学校更不用说了,教室里那高矮不一,高低不平,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课桌、凳,摆得再好也不整齐。衣着各异的学生,有的补丁摞补丁……

而今,真是天壤之别。环境优美的校区里,绿树成荫,花香遍地,全封闭管理的校区宽敞明亮,塑胶操场、球场一应俱全,夏天无尘,雨天无水。足球、蓝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材样样都有。高大宽敞的教学楼,窗明几净。实木做成的课桌凳,平滑无隙。影像教学,让老师们不再受吃粉笔灰的苦,学生不再受擦黑板的劳作。住宿制,使学生们一日三餐不用愁,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天天换着花样吃。整齐的校服穿在身上,夏天热不了,冬天冻不着。宿舍如军营,整整洁洁,整齐有序,宿管老师时时监管着。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比在家里还好。现在,无论是城里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设备一致,管理一致,穿着一致。大学生当小学老师,校校皆有,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祖国的花朵越开越艳。自治州有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事业翻天覆地变化着,一代一代的新人,为自治州的崛起而骄傲。

山山绿,处处春

1964年,我参加工作了。劳动人事部门要我去教书,我谢绝了,我申请去了国营林场。到了林场,处处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蜂蛇乱窜。六七十个年轻人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砍棘除灌,整地抓穴,植树造林。我到州里学习回来后,就在县林业局供职,几乎是天天下乡。乡下的大坡小岭几乎是荒的,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21.7%,没有成片的森林,更没有成片的果园。杨梅是酸的,酸得嘴喳眼睛闭;桃子是山上的,毛得洗了一次又一次才能吃;李子是苦的,苦得要八月后才转甜……通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奋斗,麻江的山绿了,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林漫山遍野,楠竹林苍翠欲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6%,处处鸟语花香,生态和谐;水清了,小煤窑停止了开采,山泉水汩汩而冒,甘甜味美;花香了,街道、校园、庭院、农家、处处似公园;果甜了,蓝莓晶莹剔透,杨梅红嫣甘甜,葡萄金黄诱人,福柚个大甜美,柑橘香甜味美,硕果累累,自给自足,远销他乡;人富了,寨美了,农村别墅群,比比皆是,农村旅游业兴起,使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奔上了小康大道。

前不久,我领略了自治州各县市的特色名镇。丹寨的映山红更红了,绿茶更香了,街区更大了;雷山苗寨更美了,绿韵再生,茶香阵阵;三穗鸭翩翩起舞,迎接着远方来访的贵客,杨至成将军于广场招手迎宾;从江的梯田似层层海浪,椪柑甜如蜜糖,鼓楼高度世界第一;剑河新城的夜晚格外宁静,霓虹闪烁,染红了半边天际;黎平银燕腾空,带着绿茶的浓香,翱翔蓝天上,告慰着那些曾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宝贵生命的英灵们,城区已不仅是“扁担街”那一点,而今要建市了;镇远古城依然古老,但它的新姿更加使中外游人陶醉;施秉云台山的风光,千古一新,游客云集;台江的独木龙舟,乃中国之最,世界一绝,荡漾在清水江中,从起点开始,将划向美好的未来;锦屏的杉木林依然葱郁,新城依偎在三江上,韵味独特;黄平的旧州古老而新颖,新州却昌盛而亮丽,新机场的上空蓝天朗朗;榕江的那些古榕,记载着县城的变化,似乎越活越年轻了;天柱那繁华的街市,四周葱郁的林木,使得“擎天一柱”象支巨笔,天天都在记载着那伟大的变化;岑巩从古思州处搬到舞阳河畔,长街华灯时时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思州砚内的墨香一新,书写着前进的华章;州府凯里依山傍水,街道纵横,清江大道沿着清水江而上,直达下司古镇,再顺江而上,连接着麻江的药谷江村和蓝梦谷,农文旅一体化,助推着苗侗人民从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又从致富的道路迈上了富足之路,凯麻同城的伟大构想和凯麻连成一体的小康梦,一定会实现。

自治州60年来伟大的巨变,让苗侗人民跟着《东方红》的旋律,载歌载舞;给下一代,时时都讲着《春天的故事》,不忘前辈举着锤镰奋斗的决心,更不会忘记《义勇军进行曲》中那催人的前进!前进!前进进!(作者系黔东南州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麻江自治州凯里
不同大蒜品种在凯里的适应性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变脸 凯里·欧文
总结经验 着眼特色 开创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