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与举措

2016-11-16宋烨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类型、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与举措,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33-0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办学模式之一,实践已经证明该模式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1]。

一、“校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2]

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模式。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其特点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企业与学校合股模式。

该模式有别于其它校企合作模式之处,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

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其特点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学校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包括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要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通过对湖南省内三十多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形式为: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与行业(企业)的中专、技校、职校共同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文化基础较好、确有专长的三校生,实行中高职衔接,毕业后行业(企业)择优录用;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管理专家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规范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考核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途径,为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上述“校企合作”的形式基本上还是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产教深度融合相距甚远。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一厢情愿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性,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如何将促方式、转结构的市场短周期性与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一系列问题是当今高职教育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与举措

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完善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完善各项标准的实施和检验制度[3]。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各级政府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创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

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通过法制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责任,并将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内容。endprint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为不同来源学生、不同学习方式制定不同培养方案。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高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制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院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院长),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建立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推动职业院校跨省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培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上述途径与举措,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形成一种政府有得力举措、行(企)业有严格标准、学校有具体要求、法律做坚强后盾的社会化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创“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杨燕.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3]任韩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J],管理观察,2012.1.

作者简介:

宋烨(1967-),男,汉族,湖南双峰人,副教授,湖南省专业带头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航空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