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说证伪

2016-11-15程炜月

中学生物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草履虫遗传物质科学探究

程炜月

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材展示的科学探究绝大多数是以证实为主:经典、简洁。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科学探究本身要经过大量的去粗取精、去伪(证伪)存真(证实)的过程。证实与证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常证实的过程中遇到证伪的工作量更大,在提倡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证伪工作是常态,所以,引导学生重视并强化证伪的训练,显然非常必要。

1 从经典科学史中感知证实与证伪的辩证统一,在艰难曲折中感受科学探究的历程

遗传物质的发现是经典: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20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更多的科学家联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而蛋白质功能多样,本身是生命的体现者,作为遗传物质的可能性很大。科学家们对含量较少的DNA的分子结构不甚了解,只知道,它是由4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想象不出DNA如何携带海量的遗传信息,所以推测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艾弗里验证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分别提取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观察其对R型活菌的转化效果,发现只有DNA具有转化能力,其他物质均没有转化能力,而且DNA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S型活菌的DNA,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显然,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均不是。

尽管艾弗里的实验逻辑性很强,但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蛋白质杂质,人们对此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选用T2噬菌体,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DNA可以单独进入大肠杆菌体内,完成自身复制、指导蛋白质合成、组装新噬菌体、释放……显然,DNA能复制传代指导蛋白质合成,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可见,在向科学进军的道路上,大多数的人和大量的时间实际上都耗费在证伪性实验引发的对实验、假说的检讨、修正上。因此,只讲“证实”的探究性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道路是平坦的、发现科学理论是一帆风顺的错觉,从而曲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不正确的印象。证伪性设计与探究是对科学研究历程的模拟,有利于学生以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对待科学探究中大量的证伪性工作。

2 证实与证伪矛盾与和谐的统一:正视生物学科的复杂性

在探究人体免疫原理时最早有两个学派:细胞免疫派与体液免疫派。俄国梅契尼克发现白细胞有吞噬功能,能吞噬和清除各种病原微生物,这是细胞免疫学说;而德国欧立希相信人体体液产生的抗体,能清除各种病原体,这是人体的体液免疫。科学家最后探究的结果是:正常人体这两种免疫形式同时存在,而且协同起来,共同完成免疫、防御、细胞及大分子识别的功能。

非此即彼的证实、证伪模式,在生物学中总有例外,因此教师应正视生命运动的复杂性,对实验科学全面地进行总结。

3 理论证伪也精彩——感受相关原理或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的应激性现象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草履虫靠什么结构对盐或肉汁的刺激发生反应?学生联想到人体相关知识,异口同声:“靠神经系统完成反应!”

教师继续追问:“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

生:“单细胞!”

师:“一个细胞能构成神经系统吗?”

学生想到显然不能,然后总结出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完成全部的代谢、生殖、生长、分裂、排泄、应激性等全部生理功能。

教师继续引导:“草履虫这类对刺激的反应是反射吗?”

反射是较高等的动物依靠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草履虫的个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当然没有系统的复杂构建,所以此类反应在生物学上只能称为“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植物的茎叶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全部是应激性,只有拥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可能有反射活动。

教师通过这样举一反三理论性的证伪推理,加深学生对反射、应激性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4 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生搬硬套“正确的原理”出错:感受课堂原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变通

学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脑动脉瘤发病率、死亡率极高,被称为“脑部的定时炸弹”。它是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而形成的囊状瘤体。现在最先进的微创介入手术是从右侧股动脉穿刺,经人体的血管,通过导管将微小的铂金弹簧圈放入脑动脉瘤腔内,阻断动脉瘤内的血流,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机会。微导管为细导管,头端比缝纫线粗不了多少。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最佳的导管前进路线,怎样对患者的损伤最小。很快,学生找出的是与血液循环路径一致:循着血液循环入股动脉—小动脉—身体毛细血管—小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颈总动脉—相应脑动脉瘤部位……

利用血液循环的原理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遭遇关键的困难有:① 微导管头端直径与缝纫线接近,但还是比毛细血管粗多了,经过身体任何一处毛细血管都会损伤该处毛细血管等组织及细胞。上面途径起码损伤肺部等两处组织。② 该途径金属微导管两次经过心脏,相当与对心脏做切割手术,是不是对心脏威胁太大?

学生马上感到生搬硬套“正确的原理”出错了,那么微创介入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出示以下微创手术中常规途径示意图(图1):

让学生看图找出相应的常规途径:从右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一直上行到颅内载瘤动脉内,并进入动脉瘤。图1显示经插入动脉瘤腔内的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可脱弹簧圈。图中显示动脉瘤被送入的弹簧圈完全栓塞。

显然实际手术导管前进途径进行了变通:先逆血液流动上行至主动脉,经主动脉分支进入颈总动脉,到相应的脑动脉血管瘤部位,完成手术。

同样也有经颈部动脉直接上行,到相应的脑动脉瘤部位。

可见,科学工作正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综合运用多学科高科技手段。

5 证伪与日常生活接轨:感受“地气”

科学探究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现实生活。所以科学探究无处不在,证伪也应是日常生活中常态,为更积极、更主动、更健康的生活保驾护航。

很多医院,甚至著名医院,人满为患,每个坐诊医生每天接诊很多个病人。有时候在来不及、没有充分掌握病情状况时诊断也会出错,而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进行的治疗显然对人们的身体有害,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

教师提供资料:某患者晕倒两次,每次都是头痛欲裂,晕倒后四肢蜷曲振颤,小便失禁。在当地第一人民医院,做脊髓腰椎穿刺,排除细菌性脑膜炎的可能,做了CT检查,查不出任何病因。恰巧那里核磁共振的机子坏了,脑外科的女主任高度怀疑是脑动脉血管瘤。到上海,请华山医院脑外科一海归黄博士看看CT片子,诊断一下病情,黄博士判断很可能是癫痫,但要等到癫痫发作时做脑电图才能确诊。

家属查阅网络、咨询相关医生,发现如果是脑动脉血管瘤,那可是“脑部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危险性极高。通过核磁共振加强型检查:发现脑部中动脉血管瘤。患者赶紧联系医院做微创介入手术,一周左右出院。

留心现代社会周围的人和事,可以发现,有很多时候,人们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但培养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无知到了解,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自己的生活抉择,选择最佳的、更积极、更主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不做愚昧无知的科学文盲,不再被动“挨打”,这才是科学探究证伪训练最终的现实目的。

猜你喜欢

草履虫遗传物质科学探究
有趣又有料的硬核科普——《生命的秘密:从草履虫到达尔文》荐读
谈一谈草履虫
关于草履虫采集与培养方法探讨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鱼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