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年国内藏族天葬习俗研究综述

2016-11-15李瑾文

卷宗 2016年8期
关键词:天葬习俗藏族

摘 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因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天葬是我国藏区民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这种特殊的习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原因。本文通过对近10年有关天葬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做出了一个大致的回顾与总结。

关键词:藏族;天葬习俗

死,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因为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外壳与灵魂的结合体,人即是灵与肉的结晶,躯壳不外乎是灵魂的载体,死亡只是二者的分离,灵魂逸出废旧躯体投转另一新的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天葬,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意即喂鹫鹰。本文对2005---2015年有关天葬研究的相关文献做出了一个大致的回顾与总结。

1 天葬的来源

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轨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而在学术界,关于天葬的起源观点众多,有研究者认为天葬其实最开始是从印度传入的。新巴?达娃扎西在《藏族天葬的起源、仪式过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再探》一文中指出,天葬是受印度佛教的影响,除印度外,还受波斯影响,“受到来自中亚古代民族的,尤其是‘拜火教的影响所致”。他认为天葬与其相比,不仅地理环境相似,而且有着相应的仪式和固定场所,最主要的是,都有共同的载体“秃鹫”。而有研究者认为,天葬其实是从“原始天葬”发展为“人为天葬”的。英珍、孙晓青在《藏族天葬习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中提出,《红史》中有记载,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史称“天墀七王”。当时在国王死后,国王的巫师、侍卫为了隐蔽的埋葬国王,准备寻找人烟稀少的地方,到处藏匿国王的尸体,却唯独没有逃脱秃鹫的视野。作者认为,虽然天葬的习俗源于印度,但是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边巴卓玛在《简论藏族丧葬习俗文化》一文中也提到,现在在西藏地区盛行的天葬源于原始的天葬,原始的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这种葬法实际上具有弃尸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从第一世吐蕃君王聂赤赞普到八世赞普直贡赞普前的七世赞普,即穆赤、丁赤、索赤、美赤、达赤、寒赤等“天赤七王”(也称为“天墀七王”),认为都是天神派遣的天子,死后便被送到高地旷野,自个儿依次攀援“天绳”,逝归天界,如虹消散。实际上,就是一种任其自灭的原始天葬葬俗。边巴琼达在《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中也提到,确有记载,到第八位藏王直贡赞普时,他因受到一个大臣的诱惑被杀死,天梯被切断,为使其尸体不再留在人间,借助神鸟的双翼使他飞上了天。还有一些观点,与以上两种看法都有所不同。索南才让在《论藏民族的丧葬习俗》中提出,天葬是由于直接受制于藏传佛教“六道轮回”中因果报应观念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丧葬形式。“天墀七王”是天葬习俗的萌生期,至少是藏民族形成天葬思想和天葬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但当时的天葬是天神崇拜的结果,因而被国王强行制止而不得不隐退到历史帷幕的背后,曾留下一段空白的历史,一直到吐蕃王朝崩溃,11世纪天葬又开始复苏。处理第一位藏王丧葬事务的巫师,既是天葬的发明者,又是苯教信徒。天葬思想中,既有古老的苯教文化遗风,如对天神的崇拜,又渗透着藏传佛教思想观念,天葬中彰显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就是来自藏传佛教密宗学说原理。“灵魂不灭”是天葬核心,藏传佛教认为,天葬是一种最彻底、最具菩提心和最高功德的施舍,也是人们实现行善积德之愿的理想途径。佛教认为,人在死后至投胎之前,灵魂仍然具有一种形态,这种形态佛教称之为中阴身。根据这种观念,人死之后便请僧人念《度亡经》超度亡灵,越快越好,然而肉身的存在却对这一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应尽快处理身体,由于火葬受到材料的限制,天葬就成了最好的方式。而余仕麟教授在《藏族传统社会天葬习俗的缘由辨析》中却认为,天葬成为一种习俗与佛教传入吐蕃有关但并非直接源于佛教教义。因为在佛教传入后,火葬也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宗教葬仪。天葬的形成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吐蕃王朝在末期发生大暴动,在与苯教的斗争中,佛教深入藏区,随佛教一并传入的印度葬俗也对天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兰州大学的洲塔教授在《论藏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其生态文化价值》中提出了较其他学者而言,较为新颖的观点,他从思想基础层面他认为关于天葬的起源出发,认为天葬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中观论》,《中观论》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他认为关于天葬的起源最早源于中观理论“人无我”,断除“我执”之思想,并非伴随佛教产生而出现,而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藏族葬俗产生影响的结果。除了以上较为主流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俄项多杰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藏族丧葬习俗》中认为,天葬的形成和开端是由智贡噶举派创始人仁钦贝创建智贡寺天葬场后逐渐推行的;夏吾交巴在《藏族丧礼的起源探析》中提出,天葬与古代藏族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渊源于高等动物的食物链。

2 天葬在藏民中盛行的原因

1、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此项研究时,研究者多半采用的是与藏族其他丧葬仪式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其优点。与土葬的比较有,如高浩在《藏族天葬习俗探微》中提出,由于藏区可耕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少,藏民仅靠畜牧业维持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入土为安的意识不如农耕民族深厚,加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要实行土葬十分艰难。而次仁德吉在《独特的西藏天葬习俗》中则注重环保的原因,与土葬相比,天葬明显节省土地;与水葬相比,因为水资源有限,水葬又会造成污染;塔葬不仅占用土地,还会耗费大量的原材料;而火葬会引起空气污染。相比较下来,天葬是最适合在西藏地区的实施的丧葬制度。华智海在《论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中也提出草原地带以溪流为多,平缓不湍急,而高原的大江大河,又多在大山深谷间,交通极为不便,藏区湖泊虽多,但多为咸水湖,沉入水中的尸体会重新浮出水面,再加上湖水是不流动的,尸体会长时间的漂浮在一个地方。边巴次仁也在《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中写道“土葬给民族和家庭带来了无休止的矛盾,尤其是墓地的征用使人担负严重的经济负担;水葬对水下动物的生存和保護等有不利影响。”

2、鹰鹫本身的生理功能。华智海在《论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中认为,鹰鹫本身的生理功能是藏民族实施天葬的原因之一,秃鹫广泛存在于青藏高原,鹰鹫不仅能生吞活剥各类动物的尸体,还能把骨头嚼咽一尽,是天葬最为理想的载体。据说秃鹫不会把自己的粪便随便排在任何一方,只会撒放在高高的山和深深的海中,而且知道自己的死期,临死之前,七天内飞到天空中不会降地,慢慢的在大气层中消失,不会留下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在藏民心中,吃人肉的秃鹫被认为是不杀生的益鸟,藏族俗语中也有“鹫不吃活物”的说法。

3、藏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李苗苗的《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价值探析》一文中指出,游牧民逐水草而居,把亲人的尸体放在不能常常顾及的地方,心理、情感上的压力很大。让亲人回归大自然是最好的安慰。藏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促使了天葬的形成,把人当做可以转化的物质,灵魂不仅存在,更可以转世。边巴琼达的《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中,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

4、其他观点。洲塔在《论天葬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对藏族社会的影响》中指出,把中观思想引入藏族葬俗的是印度瑜伽僧帕。当巴桑吉和他的亲传弟子、西藏佛教史上觉宇派的创始人女密宗大师玛久拉仲。这两位大师及其教派教义提倡的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觉宇派的灵魂观念,成为藏族天葬习俗产生及普遍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3 天葬的文化内涵

关于天葬的文化内涵主要集中在其与藏传佛教教义的关系上。英珍、孙晓青的《藏族天葬习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一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天葬的文化内涵。从传统角度看,天葬与佛教教义吻合,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从现代的角度看,在本质上反应了追求未来幸福的幸福观。高浩在《藏族天葬习俗探微》中也认为在漫长的封建阶级社会里,藏民长期受土司、地主的压迫,人死后,由“上天的使者”鹰鹫将灵魂带入天堂,反映出了他们对自由的平等的向往。除此之外,近几年,天葬的生态保护意义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夏吾交巴在《藏族丧礼的起源探析》里认为,藏区天葬的仪式过程,反应了一种放生和保护习俗的观念,藏文古籍记载,松赞干布把“不杀生”定为国法的头条,并严格执行,后“国法”变为“约定习俗”。藏民认为把尸体施给本以其他小生命为食的动物后,它们就不会再去伤害那些小动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秃鹫视为神鸟,大格西的化身,受严格的保护,节约了大量原本用来修坟墓的土地。李苗苗在《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价值探析》中认为天葬赋予人们平民理想观,在天葬丧事中,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担当相应的职责,有利于强化村落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沟通,属于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的调试,天葬是环境保护,人与动物协调发展的良好方式选择。洲塔则在《论天葬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对藏族社会的影响》中新提出了天葬的伦理教化功能、心理平复功能。

4 总结

在整理了近10年的研究资料后,发现国内学者在对天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葬的来源、盛行原因及其文化价值上;而且与天葬研究的专著相比,发现近10年关于天葬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方面。但是近10年研究者对于天葬的研究创新性明显不足,除了借鉴以往的研究观点,更主要的还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停留在历史资料的收集阶段。研究者可以更加多元化,广泛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推广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也可以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扩展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余仕麟.藏族传统社会天葬习俗的缘由辨析[J].民族文化,2010(12).

[3]新巴?达娃扎西.藏族天葬的起源、仪式过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再探[J].藏学学刊

[4]英珍,孙晓青.藏族天葬习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高浩.藏族天葬习俗探微[J].前沿,2008(08).

[6]李苗苗.藏族天葬源起及文化价值探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夏吾交巴.藏族丧礼的起源探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2).

[8]次仁德吉.独特的西藏天葬习俗[J].法制与社会,2009(1).

[9]俄项多杰.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藏族丧葬习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边巴卓玛.简论藏族丧葬习俗文化[J].西藏艺术研究,2012(2).

[11]索南才让.论藏民族的丧葬习俗[J]. 西藏艺术研究,2011(4).

[12]華智海.论藏族天葬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3]洲塔,刘嘉尧.论藏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其生态文化价值[J].中国藏学,2013(1).

[14]洲塔.论天葬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对藏族社会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边巴次仁.浅谈藏族丧葬文化[J].西藏研究,2010(6).

[16]边巴琼达.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J]. 西藏研究,2005(1).

[17]郭志合.近30年来国内天葬习俗研究综述[J].民族民俗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李瑾文(1993-),女,藏,籍贯甘肃省临潭县,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猜你喜欢

天葬习俗藏族
地球流行“天葬”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天葬台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西藏天葬源流考——兼论天葬师角色歧视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