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2016-11-15齐言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手机新闻传播新媒体

齐言

摘 要 随着近些年媒体融合的进行,手机凭借着用户量多、发展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被业界普遍关注。新闻也必须依靠时代最强大的传播媒介才能更加贴合大众,于是,新闻和手机的融合就是大势所趋,手机媒体的问题更是媒体人所应该重视和探究的。

关键词 手机;新媒体;新闻传播;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16-02

近两年,新闻媒体融合的话题已成为媒体行业最时髦的流行词。报网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内容和运营融合等等探索应运而生。在融合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优势上,尤其是对手机媒体投入的加大更是有目共睹。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各类新媒体形式是该各自独立?还是该进一步融合?怎样融合?这些都关系着新闻媒体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架构和产品定位,因此显得极为重要,也成为了新闻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什么是新媒体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这二者的传播载体的不同,所形成的新闻产品自然不同。目前,手机媒体形式,大致包括微博(准确的说应该是社交媒体)、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主要形式。

2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既然手机媒体的发展变得如此重要,甚至可能引领未来媒体发展方向,那么目前其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

之前在行业内部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转的很火的文章《脑袋进水了才干新媒体》,除了倾诉小编满腹的牢骚外,从侧面也反映出新媒体存在的尴尬的境况:为什么新闻单位都要设立新媒体部门?是因为被重视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甚至有人很直白的说,“设置新媒体部门的原因其实就是跟风,赶潮流,因为别人都有,所以自己也要有”。虽说这是一种调侃,但也赤裸裸地反映出新媒体存在的尴尬局面——可有可无的寄生状态或许真的普遍存在于新闻单位内部结构的划定中。以手机媒体为例,在一些新闻单位里,我们甚至不难发现,多种新媒体内容的制作者都是同样的几个人;除此之外,以移动媒体为传播媒介的微博和微信(双微)如同鸡肋,双微地位如何?在部门中的定位是什么?再加上手机客户端的市场化刚起步就举步维艰,盈利模式还不明朗等问题都需要逐步去探讨。如何能让手机媒体先融合,且融合不流于形式,真正具有媒体融合的爆发力呢?这首先要满足一个前提,分析每一种新媒体的特质,扬长避短,各取所需才能使融合发挥到极致。

3 微博和微信——不要让“双微”兄弟变

“鸡肋”

3.1 微博

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均成为社交媒体发展中的里程碑。有人说,微博偏向于社交媒体,微信更偏向于社交网络。可不论是什么,它们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开辟了新道路,创造了新形式,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年微博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微博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了3.2亿。微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深受网民的拥戴,是因为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就新闻传播来说,它能让网民们第一时间来到新闻现场,在微博领域,人人都是目击者,人人都可以是发稿人。比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第一条消息是从微博上发出的,“报道”的第一人也不是第一个到场的记者,而是在事故现场的乘客。之后,权威的网站才贴出消息:“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

短时间内,微博用户增长迅速,且打破了地域限制,信息的共享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为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微博传播的特点:简短方便,现场感强,互动性高,非制度化等。这些特征让它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汇集了最多的关注,积累了最多的能量,产生了最为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微博也成了政务发布和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纷纷在微博上开设政务微博,直至今天,许多政务微博依然十分活跃,在权威发布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微信

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量不可阻挡的开始走下坡路。微信用户量不断攀升。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2012年3月底,用户总数突破1亿;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总数突破2亿;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总数突破3亿。迅速增长的用户量又吸引着新闻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首先要明确一点:微信不是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是媒体)。然而,微信虽然有着微博般可观的用户数量,但在传播上,却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它传播私密,推广难度系数高,用户黏度无法预测等因素,渐渐的,一些新闻单位便放弃了微信这块传播阵地,有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成了“不得不做”的负担。

微博用户量的陡崖式下滑和微信公众号的“失宠”都表现了“双微”显露出来的险境,那么它们就真的变成“鸡肋”了吗?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不了作用了吗?当然不是。不过要像之前一样单打独斗,恐怕也会“劳民伤财”,所以,在这个经济社会,融合便成了节约成本的好方法。那到底怎样融合?

其实,任何一个平台,只要懂得“开发”到极致,都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何况是依旧有着雄厚网民基础的平台。要想使新闻传播有好的效果,除了要有良好的新闻主题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平台上的读者群体,以及平台的特质。

比如,微博不分地域,活跃着全国各地的粉丝,在这些读者里,根据不同的界别,还可以分成无数类别。根据不同群体下发不同内容,在微博平台显然是实现不了的,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一厢情愿毫无选择的机械般推送,阅读量低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怎么办?——以不变应万变。虽然粉丝是不同的,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真情。无论在哪里,五岁半女童捐献器官救了3人,这样的新闻,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杭州公交司机被车轮砸中后处变不惊,及时刹车救了一车人,之后因伤势过重离世,这样的善举,谁读了不会为之祈福?再比如,全国性突发事件,泥石流、飞机失联、船在某海域沉没,这些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很高,此类事件,很多读者都在关注着。还有一些实用信息也会有很多人转发分享,比如疾病防控、迪士尼开园、健康小提示、诈骗提醒等等,在以往经验中,这些资讯都会成为读者们关注的信息。以此作为参照,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内容选取也可以根据平台的用户群进行分析,逐步增加用户阅读量。但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的功能更加完备,用户的特殊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因此,新闻机构的微信公众号,除了要根据读者群选择信息外,还要通过微信功能增强用户的体验,让用户不光是在平台上看新闻资讯还能参与其中。

比如,宁波晚报的微信的订阅号,除了将新闻按照属性分为本地、滚动、往期、网友播报外,还专门开通了服务类平台,在上面可以实现公交、公共自行车、台风路径等实用信息查询,这样既满足了用户读新闻的需要,又服务了用户的生活,所以关注的用户数量就很可观。类似的还有宁波发布微信订阅号,除了日常的权威发布外,还开通了政策解读,甬事指南等个性化的服务窗口。

综上所述,新闻信息的来源可以统一,但选择下发渠道时,需要分析平台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关注人群,做到有的放矢,微博、微信的作用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否则若只是将同样的内容复制粘贴到不同平台,既有的用户量会极速减少不说,平台的公信力也会逐渐下降,最后以“烂尾”收场。

4 手机客户端——从新闻到个性化服务

手机客户端就是可以在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也是3G产业中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机客户端格式的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是作为登入移动互联网最便捷的方式,以及守着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为新闻传播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手机客户端的出现,满足了用户对海量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开启了免费手机阅读的时代。因为没有类似于腾讯、新浪等综合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方平台助力,通常新闻单位推出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后,都是依靠自己的市场化力量进行推广运营,所以用户数量的拓展给新闻单位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再加上市场化运营提出的利润要求,很多新闻单位推出的新闻客户端在操作过程中可谓是捉襟见肘,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一个明晰的,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

但从一些新闻客户端的运营来看,有一点似乎是达到了共识:客户端上只有新闻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更加完善而丰富的功能设定,从新闻供给到个性化的设定,再到生活服务的发展脉络被很多新闻单位所接受。

几乎所有的新闻客户端都推出了用户订阅服务。用户可以在看新闻的同时,选择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行收藏,这些领域都有单独的栏目,可以是综合的、本地的、健康的抑或是新闻客户端自己开创的特色栏目。此外,客户端所囊括的生活服务项目更多,宁波日报集团旗下的甬派客户端上服务一栏里,包含了打车软件、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等服务入口,浙江新闻客户端在高考期间,还推出了高考信息查询的绿色通道,这些都是软件功能的展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发布,客户端还有很多呈现形式,比如实时新闻推送,可以随时将重要的突发的新闻发送到用户手机端,活动投票功能更有助于用户对新闻意愿调查的征集,留言评论带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对新闻的反馈,这些都给了用户更好的新闻体验,当然功能的开发还将持续,无疑功能的开发直接与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息息相关。

媒体融合至今可能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融合的观念和思路不能裹足不前。融合不应该是简单的捆绑合并,而应该是扬长避短,取精华去糟粕。正如以上所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应该找好平台,找对出口,利用好微博无国界的用户基数、微信的人脉和体验、手机客户端丰富的展现形式和服务,让新闻立体式的传播,这或许是新闻单位进行新媒体融合应有的心得。毕竟伴随着未来新闻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才能不断满足用户提出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微博发展报告(2013-2014)[R].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网络媒体协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孙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徐志斌.社交红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5]郭春光.微信公众号运营与推广一册通[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6]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手机新闻传播新媒体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