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虐式关系,如何逃脱互害陷阱

2016-11-11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陈红施暴者家暴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暴虐式关系,如何逃脱互害陷阱

充满暴力的家庭关系中,无论施暴者还是遭受暴力者,都是暴虐行为的受害者。

暴虐,意味着拳脚相向,还隐藏着恶意、冷漠、残酷。潜藏的消极力量,侵蚀着当事人灵魂的善良、美好与真实。

然而层出不穷的家暴事件里,为何暴虐行为一再重复、延续、迁移?冲突双方为何无法理性改变、终止偏离常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漩涡中的人们,为何不能如《反家暴,别成为那片丛林》《拥抱时,警惕心中的暴力时刻》(刊登于本刊今年5期、9期“本刊关注”)文中所说,学会自救、互爱,觉察恶的种子,过上有尊严、平等、优雅的家庭生活?

一切只因在彼此互害的关系中,没有疗愈便没有改善。本文力图剖析探究暴虐家庭关系的背景隐情、发展脉络、重重纠葛,落脚现实,不断提问和反思。

有暴力的家庭,都没有感情?

陈红无法忍受丈夫的拳头,起诉离婚。法院开庭那天,丈夫却抱着她大哭,哭得她心软。可再想到丈夫曾经的无情,她既心有余悸,又难解心头之恨。

这种纠结,似乎是普遍现象,从一个细节便可看出。

在2016年3月《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前,根据有关法律,婚姻中的家暴受害人,若想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一般须起诉离婚。实际办案中,很多受害人与施暴人的感情并未完全破裂,只想请求法院制止暴力,不希望结束婚姻,不少人因此会放弃这条救济途径。

某些包含暴力的关系中,依然有隐藏的感情,施暴者对爱依然渴望,受害者爱恨交织,难以取舍。

陈红就是如此,恋爱时,丈夫程启雄对她体贴周到。他说自己是私生子,从小渴望家的温暖,说他一定会珍惜疼爱家人。

婚后,陈红发现程启雄爱慕虚荣、花钱大手大脚、大男子主义、懒惰、不讲卫生。陈红想,一定要将他改造得优秀。可程启雄不买账,对陈红越来越疏远,脾气越来越大。

2015年11月,单位一位副局长退休,已任办公室主任多年的程启雄雄心勃勃,要竞争这个职位。那段时间,他特别敬业,可最后,局里提拔的是政工科长,程启雄在家闷头睡了两天。后来和朋友喝酒时,他却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我无官一身轻!”陈红看不惯这种虚伪,忍不住插嘴:“别阿Q了。”朋友走后,程启雄对着陈红“啪啪”就是两巴掌。

事后他道歉,说喝多了酒,冲动之下犯了错。陈红原谅了他,但对他有了更多不满。女儿也越来越不喜欢这个既懒惰、脾气又大的爸爸,和陈红站到了统一战线。

2016年5月,程启雄又开始早出晚归,说“在加班”。月底,陈红发现他没领到一分钱加班费,钱袋还比往日薄,顺口问:“你该不会是在外面有人了吧?”陈红话未说完,突然眼冒金花——程启雄又向她动拳了。

不久,陈红在程启雄裤兜里发现一条粉色绣花手娟。她和女儿攥着手绢来到他单位。程启雄黑着脸,押着母女回家。一进门,他的拳头雨点似的落到陈红身上……

在陈红看来,程启雄的拳头砸碎了她的心。可程启雄也满腹委屈。一个月前,他到一户特困单亲家庭做义工。他只做了些简单家务,那对母子却感激不尽,让他的自尊得到很大满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顺路到她家帮衬一下,有时还垫钱带点日用品。6月,修整断腿餐桌时,他让钉子扎了手。女主人忙掏出手绢包扎,血止住后,他顺手就将手绢揣进了兜里。

程启雄没说出真相,担心陈红知道又说他在家当甩手掌柜,却给人家当好丈夫。而且,那天回去路上,她不停地奚落、指责,让他感觉有把刀在剐心。

暴虐关系的疗愈:暴虐关系中,人们依然有着爱与连结的基本人类渴望,却容易陷入旧日的心理、行为模式,图一时之快,而愈发远离想靠近、想依恋的初衷。

不如鼓起勇气,克制冲动,在行动上做一点小小改变。坦诚交流的效果,远远超过刻薄相讥、拳脚相向。良好的效果,反过来,又会增强行为改变的动机。

心理定位,“强弱”之分与表面不同?

程启雄知道打人不对,可控制不住自己。他眼里,陈红算好女人,将衣食住行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对她最大的不满,就是她不顾及一个男人的自尊。

他从小活在别人的另眼相待中,有谁说他什么不好,他就习惯地认为是在否定他这个人,因此一定要坚持己见,甚至到了固执、偏执的地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陈红说他这不好、那不好,要按她的意见来改造他时,他就特别反感,甚至愤怒。

他疼爱女儿,希望树立一个高大、正直、有威信、慈爱的父亲形象。可陈红总在女儿面前数落他的不是,让他感觉孤独、屈辱。

那么,在这个家庭中,谁是弱者?丈夫高大威武,什么家务活也不干,还向妻子施展拳头;妻子娇小玲珑,全心奉献于家务,还要忍受拳头。从这个呈现看,似乎丈夫让一让,忍一忍,家暴就会停止。

事实上,这样做,暴力隐患反而增加。因为,丈夫的“弱”并没有被弥补,而是被掩盖。

从互动模式看:妻子对丈夫有很多不满,欲改造他,妻子是主动者,丈夫是被动方;妻子唠叨、指责丈夫,丈夫疏远冷漠她,妻子是进攻方,丈夫是后退方;妻子联合女儿谴责丈夫,妻子有支持力量,丈夫势单力薄。显然,妻子是整个家庭舞蹈的引领者。

妻子的确有控制欲,但丈夫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形成了敏感脆弱的自尊,也没学会顺畅地表达感受思想。面对批评,他不会处理,只会消极回避,将自己定位于弱势。他的后退,一方面导致无法履行一家之主的职责,离妻子的期望愈发远了,增加她的不满。所以,丈夫必须为自己的退缩负责,不能将责任都推给妻子。其二,丈夫并不甘心退缩,需要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于是用拳头为自己壮胆。

暴虐关系的疗愈:这样的关系中,除了丈夫道歉、弥补错误,夫妻俩还要进行自我成长,否则,重建感情无从谈起,家暴必然无法刹车。

尤其是施暴者,必须正视内心软弱与创伤,比如,在有暴力的家庭中长大、寄人篱下、痛失父母之爱等。他们还要学会保护自尊的方式,要积极应对外人评价,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帮助自己成长。

家暴是私人丑闻,公众难以介入?

家暴是隐形的社会疾患。许多时候,它本质上已涉及犯罪,跨入公共危机领域,却依然被当成私人丑闻来忽视。

2016年春节,在河南鹿邑县,怀孕两个月的李红霞说了“不中听的话”,被丈夫毒打后送入医院。十二天后,因担心治疗的药物影响胎儿,李红霞不得不接受流产手术。然后丈夫将她掐死在了病床上。

早在2015年5月,李红霞被家暴就已曝光。李母认为这事应私下解决,不能闹离婚,避免背上坏名声。几个月后,李红霞在社交网站上说怕被掐死。不少朋友的回复,也是劝她与丈夫和好,多想想孩子。

命案发生时,护士听到病房里传来一声惨叫,跑过去查看,发现门被反锁,怎么敲都不开。透过窗户,护士看到李红霞躺在床上,其丈夫坐在一旁玩手机。护士觉得是家事,就离开了。

当地妇联主席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一直宣传《反家庭暴力法》,鼓励受害者求救,但李红霞从未求援过。但她也表示,妇联在大部分家暴事件中都鼓励调停,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如果他(丈夫)改正了错误,事情就好办了。”

在一个习惯忍耐、注重劝和、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社会,大多时候,社会、亲友都费尽心机地推动婚姻前行,为受害者提供“让伴侣回心转意”的方法,相信施暴者早晚会改正行为,而对暴力程度、潜藏危机、施暴者自我修正能力等,都缺乏客观清醒的评估。

暴虐关系的疗愈:李红霞等人的悲剧,一方面是施暴者造成的,一方面也因为受害人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准备好拯救他们的系统、一个很大程度上不认为他们需要帮助的社会。

家庭暴力在许多情况下,已经等同社会暴力,需要社会民众、公权力等积极介入,人人都有义务去对眼前的家暴说“不”。

迁延性损害,家暴不止一场冲突?

家暴的危害是迁延性的。

这是一对结婚二十多年的夫妻,有个19岁的女儿。现在,女儿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躁狂、人际关系障碍、情绪失控。问题的症结在哪?

这对夫妻的婚姻早早就出了问题。十年前,丈夫提出离婚,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受骗而婚。他认为妻子性格坏、修养差,所有的错都是妻子的。

妻子的反击是,丈夫对婚姻不忠,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刻板,女儿的问题都是因为他教育不当。

作为中学老师,父亲对女儿的成绩非常看重。他认为自己现在混得不够好,都是因为当年高考没发挥好,才遗憾终生。他把人生翻盘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好在女儿成绩一直很好。

可是,女儿读高二时,某次月考第一次掉到了前十名之外。父亲用绳子把女儿的手反绑起来,让女儿下跪,然后一边打她一边责骂。女儿打110报警,再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赶来时,见女儿已经有点神志不清,吓坏了,到单位办了内退,回家陪女儿。从此,女儿性情大变,不愿学习,休学一年后回到学校,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学习状态,最后靠原来的老底子,考上一所一本院校,但离原来理想的985高校已经很远了。

上大学后,环境变化,女儿不适应,加上夫妻俩总在闹,女儿一方面深受其苦,一方面又仍然希望有个完整的家,不愿父母离婚。最终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种种狂躁。母亲到学校陪读,她才慢慢好了些。

暴虐关系的疗愈:一般人认为暴虐涉及某种具体行为,例如一次争吵、一次肢体冲撞,其实更多的暴虐是弥散性的,牵扯到全部人生领域,深刻影响着人格,比如价值贬损、控制与压迫、情绪侵扰与冲击。

弥散性的暴虐非常强烈,却难寻踪迹。除了施暴人需要自我成长,完善人格,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外,受害人也需要学习尊重自我感受,学习表达受伤感,以及做好自我保护。

伸出拳头,才能叫暴力?

这个对婚姻、女儿都失望的父亲,用了一个月时间,给女儿写了封信。他认为字字句句都饱含心血,是自己人生的总结,所有经验教训都是给女儿的财富。当他把信掏出来时,女儿大叫着“不看”,捂上眼睛。于是他再次把女儿绑上,用棉花堵住她的嘴,让她看信。

那封信满纸都是父亲推崇的成功捷径、心灵鸡汤,是他在现实面前已扭曲的心理、功利的价值观。他要求女儿与同学相处时懂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他对妻子却斤斤计较;他要求女儿与人为善,他对妻子却满嘴恶言。

扬扬洒洒上万字,看不到一个爱字,感受不到一点温情。最后一段是近乎诅咒的警告:“如果你仍然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一意孤行,将有无边无际的苦海在等待着你,有无穷无尽难熬的日子等着你去熬。”

嘲笑、贬低、责骂、威胁,家书变成了恐吓信。

暴虐关系的疗愈:以家长意志强迫女儿去做她不愿做的事,用对方不能接受的方式,强制性地灌输自己的理念,这就是语言的暴力、意志的暴力、思想的暴力。而且这更具破坏性,因为一切的发生都被冠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

一人“病了”,其他人也会感染?

家暴是一颗有毒的种子,它会长出毒芽,开出有毒的花。

21岁的男孩,对父亲视同仇敌。他觉得是父亲的冷漠,以及曾经的家暴,让母亲患上不治之症,过早离开人世。

当父亲来找他,希望儿子把母亲的遗物给他一点做纪念,把存折拿出来取一部分钱作为丧葬费时,他和父亲打了一架。

“以前,他打我,我无法反抗。但现在我不怕他了。我也会打人,而且我发现打人很爽。”儿子说。

他没有读大学,在物流公司做快递,有与年龄与职业不相符的胖。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从心底溢出来的对人的冷漠、厌恶甚至是恨。

家暴中长大的孩子,遭受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由于受到长期惊吓,他们经常做噩梦,容易情绪失控,有自闭情绪,甚至是精神分裂。有的还离家出走、辍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

暴力还容易被“继承”。因为一个孩子不论直接,或间接遭受家暴,往往都会接受并使用暴力,长大后,成为家暴的模仿者。经常挨打不仅易使人性格暴躁,还会让人错误地认为,使用暴力手段就能解决问题。

暴虐关系的疗愈:受害人被塑造成施害人,这是家暴最大的悲哀。事实上,受家暴牵连的人都应得到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国外以团体治疗的方式,帮助同类群体释放恐惧与压抑,是一条可借鉴之路。

在江苏省,可以积极利用的社会资源,还包括以下一些——

县以上妇联均开通了12338妇女维权热线,江苏女性e天地网站开设有“网上维权大厅”,多渠道接受受害女性投诉,为受害女性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

南京市公安局、市妇联早在2013年,就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暴力告诫制度。

全省依托救助管理中心,设立了诸多受害女性庇护所,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陈红施暴者家暴
三八节感怀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诗与远方
反对家暴
陈红作品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作品赏析(3)
需要立法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