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为师之路

2016-11-10洪宗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参讲台教材

洪宗礼

四十多年前,我怀揣着“一定要当个好教师”的誓言走上讲台,而今已两鬓染霜。回顾执教经历,我深深感到:成师之路艰难与幸福相伴,挫折与成功并生。要当个好教师,必须在教学第一线上,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长期而刻苦的磨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没有吃大苦的思想准备,或者找不到“自我提高”的门径,再好的誓言也难实现。

大学毕业可以“登堂” 不断进修才能“入室”

读大学时,许多同学夸我具备了“四个一” (即一张铁嘴,一口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的“登堂”讲课的本钱,我也自以为凭读大学的优秀成绩和工作能力,足以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心想,既能“登堂”上课,那么“入室”驾驭教学,得心应手讲授,又会难到哪里去呢?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我碰了不少“壁”。

第一次上课,我相信凭自己的“功底”,有一册课本,一份教参,再加一部词典,就可以应付自如。因此我“超前备课”,把教案送老教师看。老教师风趣地说: “你改编教参可有点儿技巧。”一句话,说得我面红耳赤。轮到我作中心发言时,同组教师一下子提出一大串我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使我清醒了许多,一套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包含语文本身的丰富内容,还涉及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多种知识。要真正“吃透”教材,不是大学读过十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奏效的。

上课,更是教师功底的亮相。课堂教学序而有变,学生常常节外生枝,质疑问难,甚至从我讲课的内容和表达中找漏洞,挑刺,有的还从课外书籍上找些生僻字来“考”我,常使我处于窘境。我只好宣布“围绕老师讲的思考”。而我的所谓“讲”,无非是传达教参。我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昏昏欲睡。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课本下压着一本书。收上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与我备课的教参同一版本。课后,这位学生对我说: “您讲的我全部知道,因为教参上都有;而我不懂的,您啥也没有讲。所以……”

最使我棘手的是我的教学效果怎么也赶不上老教师。尽管我挑灯夜战,俯首耕耘,却“收成”寥寥,特别是学习成绩原来整齐的班,一到我手里就两极分化。因而我只有发愁,希望奇迹出现,盼望有一天也能“多收三五斗”。

多次碰“壁”的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内涵。

“登堂”上课不易,“入室”传道授业解惑,再要有所创新,随心所欲不逾矩则更难了。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一个素质不高或不全面的老师,是难以胜任教育工作的。

我决心锐意进取,刻苦自砺,把自我提高作为终身任务,并给自己订下了“情操高、知识厚、教风实、教艺精”的奋斗目标,在成师之路上求索。为此,我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不断加深、拓宽知识基础。治标,是结合日常教学需要,边教边学,学以致用。治本,是从提高自我语文修养的长远需要出发,系统、深入地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广泛汲取各种知识营养,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备足“一桶水”。我先后几次教完中学全程,结合教学实际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我把边教边学名之为滚雪球,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我还运用辐射法,即以教本为发射点,像蜜蜂采蜜一样,在知识和资料的花丛中,博采精华,消化吸收。那些年,我做的摘录笔记有几十本,读书卡片有几千张。为了掌握准确的普通话读音,我还背过字典。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我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史地等方面的专著,并从几十种期刊中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

在不断进修提高中,我逐渐“富裕”起来。我提高了独立备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熟悉了教学规律,逐步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我的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赞誉。从“登堂”进而“入室”,为师路上,我迈出了艰难而欣慰的第一步。

三尺讲台是教师 最好的练功台

1963年,我曾上过一堂公开课,教的是冰心的《小橘灯》。为了这堂公开课,我反复钻研教材,从课的内容到教学语言,都作了仔细推敲。课前多次独自练习试讲,对细微处再做调整。讲课时,全力以赴,滔滔不绝;朗诵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板书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一切都“自我感觉良好”。可评课时,行家们却说:“课上得精彩则精彩矣,教者成了梅兰芳,可就是忘了学生,丢了语文。”这一堂“费力吃苦果”的公开课,使我回味良久,得益很多。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更要研究和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质,更需要具备教学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又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积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我感到:50平方米的课堂是教师自我提高的练功房,三尺讲台是教师最好的练功台,教育对象——学生则是最能促进自我提高的好助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上磨炼,坚持不懈,乐此不疲。

“费力吃苦果”,使我懂得了讲台练功的价值,提高了讲台练功的兴趣。我在讲台上天天练口——锤炼准确而生动的教学语言;练手——锻炼科学而美观的板书;练情——培养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感情;练心——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练艺——提高教学艺术;练文——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进而提高基础的学力和基本的教学能力。讲台练功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机智多种素质的综合训练,是比任何学校都高明的“自我教育的学校”。在讲台上,我掌握着两本教材,一是课本,二是学生。学生在课堂里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进修的“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的量和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和设计教学程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精心挑选教学方法……我借助这部“活”教材,加深了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更学到了书上没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为我后来完成十几部教育理论专著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编写教科书奠定了基础。

成熟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修炼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我的教学质量有了相应提高,终于也能多收了三五斗,自己也颇为沾沾自喜。后来,我们的校长对我说: “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成为好教师,才可以成为教育家。”老校长的一番话,在我的为师路上树立了一个新的路标,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改中去。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提高语文教学的新路。我常常同时在高、初中两年级搞试验。担任行政工作后,仍然在实验班执教,种“实验田”。改革,激发了我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我逐步向“成熟型”教师转化。在改革试验中,我研究了中外教育家的大量著作,搜集了中外关于语文方面的资料。结合试验,我几乎是每个单元都写札记,又把这些札记理出诱导式教学法的二十二课型,概括出“引读十法”。我立足自己的教改实践,学习借鉴他人的教改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性质、原则、教法等十几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写成一部23万字的论集(与程良合作),还先后出版了15部专著,主编了供中学思维训练的专用教材《写作与辩证思维》,主持了十几个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还先后出版了三套经国家审定并列为一类教材的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改革中,我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因而我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使我深深感到:教师的成熟的翅膀要在教学改革中去修炼,教学改革是我们教师奋飞的自由天空。

通过这样不懈的努力和不断自我超越,我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我特级教师称号,1988年又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评为江苏省首届名教师。我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为师之路可以有许多条,但都离不开甘愿吃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教学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我坚持用“律”“挤”“拼”来要求自己:以明确而切实的目标“律己”;将会前、饭后、课余的时间“挤”出来读书;用“拼搏”的劲头搞教改。“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为成功的代价的”。虽然,我至今还说不上能在课堂里“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回视自己为师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心里多少有几分慰藉。

在为师路上,我没有什么惊人的飞升,而且自知离“做一个好教师”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然而,回首近40年的奋斗过程,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天天都在塑造着学生,而且时时都在塑造着自己”。我相信,每个愿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只要有矢志不移的决心,有不畏艰难的精神,又能找到一把“自我提高”的钥匙,并真正“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 “做一个好教师”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遥远的。

(选自《师道》)

猜你喜欢

教参讲台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爱在讲台
神秘的教参
讲台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