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2016-11-10王传凯郭淼陆旭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改革

王传凯+郭淼+陆旭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它直接反映教育和培养目标,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服务于现代化大农业,分析了当前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机专业;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10.060

0 引言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农业机械化关键在于农机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农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农机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但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与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 当前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全面反映职业教育的特征

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技术性和技能性,因此,首先要在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即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分析具备这样能力需要的基本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根据这些内容确定要学习的课程,并按照职业特征和岗位能力对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而当前农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未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难以将知识转换为职业能力[1],无法全面反映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

1.2 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和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首先应该是学科的复合。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是“既能操作和维修农业机械,又懂农艺”的农机与农艺复合型技术人才,以便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而现有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农业机械专门”技能型人才,涉及农艺特色的课程少,特别是实训时间的安排未能与实际的农机作业周期相对应,与农业结合的程度不够,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2],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在现代化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不符合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甚至由于校内专业归属的原因,导致课程设置偏向机电类或汽车类专业,使整个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显得不工不农、不伦不类,特色不突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即便是新版教材也是换汤不换药,生产中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和应用,无法跟上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步伐。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实验实训课开设的项目和内容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严重脱节,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3],达不到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1.4 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并要求青年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农机专业学制由原来的“2.5(在校学习)+0.5(顶岗实习)”改为“2+1”,加上学生接受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差导致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以及受“理论课为实践课让路”等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被减少或被降难度,甚至被砍掉,动摇了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削弱了其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做到举一反三,就业后继续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创业创新的能力与精神,社会竞争能力低,或升学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2 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农机专业只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机人才,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2.2 行业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这为培养行业一线所需要农机人才的农机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机专业要抓住这一行业发展的机遇,深化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当地培养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机人才,彰显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

2.3 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机专业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承担着为当地培养农业机械应用型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机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保持动态化的发展。农机专业学生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也渴望学校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农机专业教师在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下,脱离实际的内容,缺乏创新的教法,阻碍了自己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发展,要想求得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就必须投身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去。

3 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 构建农机行业认知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农机专业属于大农业领域,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即使农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不少人没有从事相关的专业,造成较大的人才流失和社会资源浪费。所以,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必要建设农机行业认知的课程[4],从进入校园第一天起,就对新生进行农机行业认知课程的培训,让他们认知农机行业和专业,认识到农机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农机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端正专业思想,坚定必胜信心,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学的成、留得下、用得上、干的好”。

3.2 基于岗位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立足“面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机生产企业,培养从事农机调试安装、售后服务、使用维修和营销等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迁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因地制宜地构建基于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和当地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使用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生产性、实用性等特色。

3.3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我国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农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就必须改变,增加新的知识和技术,摒弃陈旧的知识和过时的技术。同时,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需要既熟悉农机,又懂农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增加农作物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植物保护新技术、精准农业应用技术等课程或项目,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安排生产实训项目和内容,使生产实训和农业生产“合拍”,提高农机专业学生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3.4 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兼顾职业素质、终身教育和创业创新精神培养

为适应社会对农机专业人才需用的高标准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装备也在不断地发展,对农机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标准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农机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对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的认知水平和熟练程度,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要有保证,并适当增加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精神。

3.5 开展对外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5],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农机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缺乏与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机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重理论,轻实践,与农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相脱节。农机专业要走出校门,主动与农业、农机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了解社会对农机人才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据此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同时,农机专业教师要参与到农业、农机生产实践当中,在生产实践当中寻找课程资源,并吸纳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农机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专业教师通过亲身参与这一过程,也提高了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有助于促进育人效果。

3.6 开展课程评价,创新考评体系

为了保证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适时性、适用性,在改革和创新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展课程评价,创新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构建农机专业课程考评体系要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养为基础,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当中,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评价的效果。这是课程评价的关键。

(2)坚持就业为导向。既要考评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还要考评完成岗位工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协作能力、职业精神等[6],坚持职业能力考评与职业素养考评并重。

(3)坚持以能力为本。强调理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着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评,做到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

(4)坚持过程考评为重点。重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态度、团队意识和综合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兼顾对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考评,做到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

4 结语

围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职业教育特征和农机专业教育特色,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农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发展和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对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与时俱进,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26(9):88-89.

[2]崔军,翟旭军,金濯,等.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134-136.

[3]张影微,李文哲,李岩,等.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4):62-63.

[4]崔军,翟旭军,王国强.江苏高职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57-58.

[5]刘列转.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师,2014(8):43-44.

[6]高芳,李洪昌,周同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农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2):11-1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创新改革
改革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