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为读书说“不”

2016-11-10王晴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朱熹

王晴

摘要:朱熹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大量经验,对于读书的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重实践行动,强调勤奋钻研,劝勉后学要虚怀若谷,仔细拜读圣贤书,勿求速、勿求果。本文将其有关读书的观点整合之后,将从三个“不”来谈,分别是:不要怠惰;不要先立己见;不要功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朱子读书法的深刻内涵,以揭示其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朱熹;读书方法;为学

朱熹作为教育家,一生致力教书与治学,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性理精义》)。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出一套读书治学的宝贵经验,并指导于学生,“读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钱穆曾指出,“欲求了解到朱子新知之深沉出,则亦终必要效法朱子之读书法来读朱子书,乃能渐渐窥及。[1]”他的弟子“会粹其平生之训,而节取其要”,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宋人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将朱熹论读书方法的观点汇集在一起,以此为据,总结了朱熹阐述读书方法时的几“不”,现略述于后。

一、不要怠惰

朱熹吸收了儒家笃行的思想,在为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批判“今人不肯做功夫”的行为,认为“今人做功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朱子语类》卷八,以下皆省略表示),朱熹有尊贤崇圣的思想,首先观察圣人是如何做功夫的,举“用药治病”(卷十)的例子,强调要仔细琢磨圣贤的读书方法。其次,在治学上,仍然对学生讲自我钻研的重要性。所以,朱熹强调为学“须是自家去里面讲究做功夫,要自见得”。学者更是要“奈烦、奈辛苦”,即便有好的资质,也要下“困学、勉行底功夫”。他把为学之勤看作是治学的基础,他认为,虽有“圣贤千言万语”作为指导方向,我们也要落实到行动中来,不仅要“行”,而且做得程度尤其重要,“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卷八),还有“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朱熹提出,为学需下狠功夫,如果是或进或退,进步和收获的幅度很小的话,基本无济于事。所以在谈到读书方法的时候,他说“学者读书……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他感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他提出为学就像用兵,要“大杀一番,方是善胜”。可见,朱熹对于读书不仅要求勤奋,更加重视勤奋的效果,须是“一掌一掴血,一棒一条痕”(卷十)。

对于朱熹来说,做学问不仅要勤,还要专,专不仅包括专注,还包括要将学问进行细致地钻研。专心要先有一个好的环境,“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头路(卷十)”,杜绝一切外界干扰,此时方可专心致志地读书。有了好的环境,那么应该如何做到专注?首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说:“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卷十一)。“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卷十),要将内容看得透彻,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深意。朱熹将为学比作炼丹,“须是将百千斤炭火锻一饷,方好用微微火养教成就”(卷八),所说的道理就是深入剖析,仔细研究每一个知识,这样就可以从“初看”时的“只见得个浑沦物事”(卷十),慢慢地达到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的程度。学习的状态要如入无人之境,需“饥忘食,渴忘饮(卷八)”方可。

二、不要先立己见

宋代时期,理学兴起,宋明理学家们所倡导的道学、儒学实则就是“圣人之学”。朱熹在论读书时,强调读圣贤书,他对古圣先贤仰慕至极,希望世之学子皆向圣贤看齐,把成为圣人作为人生的理想,他对孔、孟二人的圣人观有所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感悟使其成为独特的圣人观。他曾说过:“做到圣人,方是恰好。才不到此,即是自弃。”[2]“圣人可学”是宋儒的一项共识。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曾在《通书·圣学》中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3]其中,不仅点明了圣人可学,还指出学圣的要点,其中的“无欲”我们将在下个问题中集中阐述。朱熹的崇圣思想在《朱子语类》中多有体现,他说:“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圣人的言语,朱子强调它的特点是表述深刻,逻辑严谨,条分缕析,并且“天理自然”、“坦易明白”,接着便指出今人在研读圣人言语时的弊病,例如,“心粗,不子细穷究”、“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卷十一)等等,朱熹的读书之道很大程度上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内外本末,须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称“此为诸子在一般理学思想中之最独特亦最伟大处”[4]。可见,朱子是强调要细致详尽地做功夫的,在解读圣人言语之时也是如此。但需注意一点的是,朱子虽推崇圣人,但反对将圣人偶像化,朱熹口中的圣人宽阔而自在,以圣人之理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毫无压抑感和强制性的。

朱熹指出,“今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如何真正理解圣人言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先立己见,朱熹认为,学者应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而不应该以“一己私意去看圣贤之书”,带着自己陈旧的观念,是根本无法理解圣人所传授的真谛的。即便“看文字先有意见”,也“只是私意”,也是不成熟的见解。所以,看书要做到“虚心看”、“退步看”,“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朱熹强调要“以书观书,以物观物”。遇到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也“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言语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卷十一),方可理解古人之意,为学也才有长进。

朱子在谈到不要自作意思之后,提出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卷十一)。“以意逆志”出自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词,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中,孟子的“以意逆志”,意谓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论要求读者阅读过程中追寻作者的意蕴。“即使读者浮想联翩、曲径探幽,其见解千奇百怪,然而终究要回归到文本、回归到作者之志。‘志是读者探求的目标,这比接受美学对读者有失公允的偏爱更为科学、全面。”[5]从作品的实质出发,把作品的内容思想理解得透彻,不要先用自己的已知世界来揣摩。用孟子的“以意逆志”,来规范今人的“先立己见”再合适不过。

三、不要功利

古代家训中虽多为关心子孙读书仕宦,但仍不乏勉励其为学。尽管在传统社会中,科举考试“诱使士子们疯狂地追求金榜题名”[6]。但有部分追求修身,钱穆称:“教人要能具备虚心,专心,平心,恒心,无欲立己心,无求欲速之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能把自己放低,退后,息却狂妄急躁,警惕昏惰闲杂。”[7]

今人在读书上,不是求速就是求结果,这样的功利心会使读书做学问的意义变得十分渺小。要想在读书中求真知,也要出自于无功利之心。朱熹指出,“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像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卷十)。为学切勿功利,学者读书“须是直前做去”,莫起计获之心。一旦“才计于得,则心便二,头便低了”(卷八),所以,朱熹反复强调为学须“去了外慕之心”(卷十),“要把进取得失之念放轻”(卷八)。他根据自身的体会说:“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的深坑也。”(卷十)所谓的捷径,只会见到书籍的表面皮肉,所以一味急于寻找捷径只会离道理越来越远,读书,要“放著宽心”,如果“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卷十)。朱熹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读书要“历阶梯”,他反对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在谈到《论语》、《孟子》的读书顺序时,他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就一书而言,“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也各有顺序,也要耐得住性子仔细去读,不可求快。所以,朱熹有言:“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卷十)。当你不怕腻烦,能够将“所已学者反复玩味,不厌重复”时,你会明理解得更加深刻,而所谓的“迟钝功夫”,实则并非迟钝,经过长久而扎实的积累,量变可以实现质变了。此时,势如破竹,也达到了朱熹所讲的“看文字,当如高霶大雾,顺风张帆,一日千里”(卷十)的程度了。

朱熹在吸取了古代教育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毕生的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是继孔子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宋以后的有关读书方法的论著,都会看到朱熹的观点,对于学者而言,他的读书方法确实具有重要探索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力争吸收其优秀精华之处,令其继续指导读书治学之路。

参考文献:

[1][4][7]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59,122,159.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470.

[3]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

[5]周才庶.孟子“以意逆志”论的阐释[J].孔子研究,2009,(6).

[6]王枝中.蒲松龄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81.

猜你喜欢

朱熹
朱熹“撤广告”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春日
朱熹“撤广告”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是个吝啬鬼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熹待客吃小米粥
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