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音乐教育课堂上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

2016-11-10懂玉敏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气息声乐歌唱

懂玉敏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一门非常注重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就更应该多了解一些音乐声学上的基本原理,通过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特性及发声机理使他们领悟到声乐的奥妙所在,让学生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歌唱状态。

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由于声乐教学比较抽象,主要靠听觉和意识来调控,因此其方法多种多样各人的歌唱体验也不尽相同。只要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各种手段和经验都值得借鉴。下面,就我数年的声乐教学训练,分析声乐教学中的三种感觉训练,即“吸着唱”、“托着唱”和“拎着唱”。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让学生们明确。

一、吸着唱

用“打哈欠”打开喉咙,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喉结会自然下降,处于较低位置,向两边吸开,并且感到咽腔上部有种伞撑开般的感觉,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上下拉开距离,这时,喉头稳定,喉咙打开,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声音的共鸣通道变得宽敞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创造了条件。但是令不少初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很难在歌唱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打哈欠”状态,或者没有准确地把握,而采用“扩张”状态,不仅保持不住喉结周围不受干扰的松驰感,反而用力过猛,导致撑着唱的弊病。怎么办呢?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歌者可以在心理的想象中,感觉喉结随着气息一起往下沉,但其下沉是在松驰的状态下进行的,喉结在“吸着唱”的感觉中相对稳定,不跟音高的变化而乱动。而用主动的“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来唱,喉位会被动地自然下降,可避免强制性生理上多余的外加力量。如果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此外,“吸”着唱还能收到其他效果:一是由于在呼气发声的过程中,主观上想着“吸着唱”,便能使呼出的气流得到控制。于是在“又吸又呼”的感觉中,使气息得到最有效地调整和有计划地使用。二是由于在“贴着咽壁吸着唱”发声时,最容易获得口腔后部咽腔共鸣管道“管子”的感觉,声音就能很方便地顺着这根“管子”的后壁(咽壁)“落下来”,混合共鸣的音响效果就出现了。三是“吸”着唱能使喉咽腔通向口咽腔的重要“门户”会厌,充分向上翻卷,产生特殊的亮心和迷人音色,对获得良好的共鸣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托着唱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声音的传导和发生振动是以空气为介质的,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的感觉。声乐中的“高位置”和“深呼吸”就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但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呼吸,建立起深而有力的呼吸支持呢?简言之,呼吸方法就是一个“托”字。 歌唱呼吸是一种深呼吸运动,这种呼吸的控制力不仅产生在胸腔下部,更需要横隔膜积极地参与,也就是深吸气后,腰腹间气息饱满,此时收腹提臀与腰部保持扩张后上下用力所产生的对抗感觉,使得肺部的气息得以缓慢而均匀地呼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地歌唱呼吸,即有控制的呼吸。同时,喉头的稳定及喉咽腔的吸开,甚至于胸部和腹中上段的扩张状态,都离不开对抗的深呼吸支持,它是保证声音和气息通畅、圆润、流动的前提,也就是“托着唱”。快速吸气后,立即收腹、提臀、撑腰、开胯。自小腹产生一股向上托住横膈膜的力量。腰下坐,气铺开,找到舒张的,有对抗力和弹性的深呼吸支持,音越高,“托”的感觉越强烈。

“托”住横膈膜可以正确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也就是说,“托”住膈膜,是一股自下而上的恒定压力,与“吸”的力量形成上下对峙,在它们的作用下,腰围自然扩张,随着压力增强,扩张感越强烈。有些人在用气之前,首先作出腰围的扩张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三、拎着唱

如果说“吸”和“托”主要解决的是呼吸支持和口咽腔、胸腔的共鸣问题,那么“拎”则把重点放在了口腔上部,以求获得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首先,“拎”是获得头腔共鸣的有效途径。头腔共鸣是声音共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鼻腔和头腔混和共鸣所产生一种高频共鸣的“泛音”,音色明亮丰满而富有穿透力。意大利有句名言:“谁会使用头腔共鸣,就能唱到100岁。”充分体现了头腔共鸣的价值。头腔共鸣与鼻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打开头腔”的基础是扩张鼻咽腔,当歌者感觉沿着口咽壁向上“拎”的时候,无意间会产生一种吸气状态,气息混着声音从软腭后面鼻咽口向鼻咽腔传送、集中,产生一团发亮的共鸣音响,通过反射,变得愈加嘹亮、丰满。

其次,“拎”有助于获得高位置而靠前的共鸣音色,歌唱者都希望具有高位置和靠前的音响效果,音色清晰,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高位置除了深呼吸支持和正确的发声位置外,咽壁的调整也非常重要。通过“拎”的感觉调整咽壁,使咽壁向后扩展,并让喉口尽量靠近咽壁。这样,通过声音的高位置反射,便可得到既有高音位置,又有靠前音色的头声效果,唱高音也就会感到轻松自如。此外,咽腔共鸣过程中,咽壁的松紧状态对声音的共鸣与反射效果影响很大。歌者应运用向上“拎“的感觉,后颈略为“梗直”,使咽壁处于绷紧状态,坚固起来,从而得到好的声音效果,避免不干净音色或“冒泡”音。

“吸”、“托”、“拎”三个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声音框架,也就是“全身心歌唱”的状态。而最终取得的声音效果归结为六个字:“深气息,高位置”。用最自然,松驰的状态唱出美妙和谐的音色,达到最佳的艺术体验。

总之,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训练实际上是整个身心的协调训练。可以说是从头到脚,从外到内,从具体的口、咽、喉、舌、唇到呼吸和支持肌群等因素的训练和协调。有看得见的状态,也有看不见的状态。在训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不足或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会破坏歌唱的整体平衡,导致歌唱的失败。

参考文献:

[1]蓝晖.呼吸的方法——声乐教学中的气息训练.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l.

猜你喜欢

气息声乐歌唱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蕾丝气息
“春的气息”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