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八庙古建筑中的龙文化

2016-11-10张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装饰建筑

张伟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腾飞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上本无龙,它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锤炼,创造和不断神化创造出来的合成生物。它撷取了各种动物既有威力又有美感的器官于一身,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物。龙的形象是融合的,宋代郭若虚提出了“龙有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既然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人类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多变而无定型,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条件。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各个朝代都把圣帝明君与龙联系在一起,龙象征着皇权,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宫”,只有皇家的建筑上才可以用龙做装饰,以显示天子的威严和非凡的身份,以致把宫殿、服饰、仪仗、器皿、家具、匾额等都用龙装饰。传说龙生九子,各司其职,人们所见到的龙的形象不尽相同,用在建筑上有不同的称谓,也有不同的功能。龙在建筑上的形象,一般采用石雕、木雕、窑冶、铸造等方法制作,是建筑物的重点装饰对象。清代在康熙、乾隆修建的外八庙中,我们到处可见龙的不同形象。

外八庙琉璃牌坊的建筑形式为乾隆时期盛行的“三间四柱七楼”式样,上有云龙匾,两端次楼匾上是两条巨龙左右对称,追啄着一颗滚动闪光的宝珠之“二龙戏珠”图案,寓意吉祥,雕塑技术精湛,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在琉璃牌坊的楼脊上,两只吻兽昂首屹立于正脊之上。四角仙人走兽威风凛凛地翘首顶端,四只垂兽昂首挺胸立于垂脊之上。建筑的华丽,即彰显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又有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之意。

外八庙屋脊建筑中,正脊中设黄琉璃喇嘛塔一座,两端为二吻兽吞脊状,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 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传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正吻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几个部分组成。其造型中包括了龙身体的所有部分,雕刻比较细腻,形象非常逼真。龙眼巨大,双眼怒目,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晰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于是将之装饰于此,取喷水镇火保平安意。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曾用的剑。正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正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实际上正吻是由好几块构件拼在一起构成的,剑把在正吻结构上起到串联构件的作用。具有建筑文化意义和实际功能的双重作用。

而在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3、5、7、9不等,均为奇数。据《大清会典》记载,顶端最前面的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神羊)、斗牛、行什(猴)。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也富有极强的装饰性作用,给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吻兽的起源并非单纯为了装饰。正脊两端是木构架的关键部位,为了使榫卯结合的木构件接合紧密,需要在这里施加较大重量,以后就演化为正吻。为了防止各斜脊瓦件的下滑,使用了钉子把它们钉到大木结构上,又为避免钉孔漏雨,便加盖钉帽,古代匠师巧妙地把钉帽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各斜向屋脊的吻兽。吻兽类的装饰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轮廓。总之,无论是“正吻”,还是“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等级。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普乐寺旭光阁为正圆形藻井,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藻井,井层中分布龙凤图案,中心雕一倒悬金龙戏珠,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虽经历200多年,仍光彩夺目。它采用层层收缩的周圆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直径5.7米,向上凸出达3米,如同伞盖撑起上苍。外圈的隔板上有六字真言的彩绘图案。藻井内图案共达九层代表天有九霄,由浅入深分别为祥云、斗拱、云龙、翔凤、双重斗拱、莲花瓣等。藻井的中心,有一条俯首下视的巨龙,口衔宝珠,垂下约1米,垂线为金属锁链。整个藻井雕刻精细,井层中各种图案全部贴金。仰视穹窿圆顶,但见天龙口衔宝珠由天而降,须目愤张,姿态矫健,势震山河,周围群龙群凤翩翩起舞,祥云相伴而生。中心的突雕盘龙与周围的各种图案相互辉映,烘托出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是我国难得一见的龙凤藻井珍品。同样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殿内藻井为金漆蟠龙,四周天花以梵文“六字大明咒”为图案,色彩绚丽,象征天子居中,皇权至上。

普乐寺旭光阁藻井周围有两圈天花板,内圈为凤,外圈为龙,其意是龙凤呈祥。还有普乐寺天王殿天花板是金龙图案,其意义是四天王在龙的抚照之下。

普宁寺大雄宝殿前,中央有云龙丹陛,长1.5米,宽2.6米,其雕工深厚,手法细腻,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标志着这座建筑的皇家地位,也表明了皇帝走的中央路径。据说它是伴随着神龙出生而出现的,从此神龙成了中原统治者的形象。大雄宝殿月台上围有雕龙望柱102根,四角装饰着龙首,名字叫“螭吻”,此龙性喜水,龙口起泄水的功能。巨大的龙嘴在平台的角落处跃跃欲试,等待着从大殿房顶上倾斜下来的雨水,如同潜伏着的巨龙在等待着神灵的呼唤。殿顶共有九条脊十个吻,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在佛经中龙是雨神的座物,能辟火灾,吻兽还有加固脊垄不渗水的作用,并有装饰之美。在大雄宝殿上檐正中悬“大雄宝殿”陡匾,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汉文为乾隆帝御笔,御印为“≡龙”,下檐正中悬藏泥金漆匾,乾隆帝御笔“金轮法界”。

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立乾隆四十五年御制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身正面四边为14条龙戏珠,两侧是龙戏珠石雕,碑首为二龙戏珠,中间是篆书“御制”,碑身下是一巨大的龟形石雕,它不是龟,而是一种龙,叫“赑屃”,长4米,宽3米,为一块石头雕成。赑屃下方是一方形“海水江崖”石墁浮雕,石墁为海水波纹,波纹涌向四周成漩涡,四个漩涡中心涌出鱼、蟹、龟、虾。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第八子,龙头龟身,喜文力大,具有性善、长寿、好负重的特点,故用它驮石碑。整个碑身、赑屃、石墁雕工精细,线条刚进。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须弥福寿之庙所设赑屃一是表示祈求长寿,二是表示对六世班禅的尊重,体现该庙的高贵,三是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思想。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为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鎏金铜瓦。妙高庄严殿顶脊上的八条鎏金行龙(图8),其形象栩栩如生,似乎欲腾空而起,飞向蓝天。这样巨大的八条鎏金铜龙,在国内是罕见的。上檐四条波纹屋脊之上各置鎏金铜龙两条,一共八条金龙,每条重约一吨,四条头朝里,四条头朝外。从形式上,八条鎏金铜龙,一反一正,飘然欲飞。从内容上,弓身翘尾向内的四条鎏金铜龙,鼓目生威,仰天遥望,趋向中心宝幡,象征着天下归心,体现了天下统一的思想;昂首向外的四条鎏金铜龙,龙爪锋利,势欲腾空,象征着乘风欲飞跃向广袤苍穹,体现了无限的空间意识。下檐四条波纹屋脊的飞檐为摩羯鱼,造型生动,形态奇特。这八条鎏金铜龙不仅代表了我国18世纪的雕塑艺术水平,堪称清代铜雕艺术的杰作,更体现了清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思想。

在古建筑物的大门上都有铜环,铜环上的龙称作“狴犴”,其性好讼,能主持公道。在铜钟顶端的龙叫做“蒲牢”,这种龙个子不大,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一般作为吉祥的装饰物。

外八庙是集中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显示了一代王朝的国力,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龙的不同造型、用料及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显示了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天才的技艺。龙文化与各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相互协调,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民族团结的典范。

猜你喜欢

装饰建筑
Fast Food Restaurant
小熊当当装饰圣诞树
DIY装饰沙漏
建筑与数学
DIY节日装饰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