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加油站”———哈达铺的红色印记

2016-11-09伍振

文史春秋 2016年9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小镇

·伍振

“长征加油站”———哈达铺的红色印记

·伍振

因为80多年前红军部队的一次短暂停留,作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甘肃哈达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当我们慕名而来,走进哈达铺时,看到这座在历史上曾有“陇南商贸重镇”之称的小镇已没有往日的繁华景象,我们眼前更多的是土坯房,感受更深的是宁静和安详。置身于哈达铺,跟着身穿红军服装的纪念馆讲解员,聆听红军故事,仿佛时光倒流,80年前红军长征驻留在哈达铺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们决定在“长征第一街”进行一次红色导梦之旅。

哈达铺与长征

甘肃是一个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就是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画上了铿锵的句号。如果来到甘肃却不抽空去一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哈达铺是宕昌县的一个小镇,距县城只有36公里,国道212线(兰州—重庆)穿镇而过。起初听说哈达铺此名,还以为那是个藏族聚居区,后来才知道这里并没有藏族,也没有卖哈达的铺子,是个汉族、回族混居的小镇。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三国时为“阴平古道”,明朝在此设铺,“哈达铺”的名字沿用至今。正是这座小镇,被称之为红军长征的里程碑,成为万里长征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1935年9月17日拂晓,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先头部队于9月18日到达哈达铺,尽管只是甘肃南部一个汉族聚居的小镇,红军战士们却像是到家了,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越了陌生的藏族地区,经历重重艰险,现在终于回到了汉族同胞中间,语言相通的感觉让他们就像回到了家、见到了亲人一样。在这里,每个战士都领到了两块银元。毛泽东说,大家都要吃好。按当时当地的物价来算:1毛钱可以买5个鸡蛋,5毛钱可以买90多斤蔬菜,1块钱可以买5只鸡,2块钱可以买1只肥羊,5块钱可以买1头重达近100斤的猪,这让每个红军战士每顿饭都能吃上三荤两素。想想看,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时只能吃野菜、煮皮带,到了哈达铺,战士们疲劳伤病的身体终于能够好好补充补充。

至今,哈达铺仍保留着当初长征红军曾经住过的那条老街。当时,毛泽东就住在街上“义和昌”药铺的后院里。刚刚走出消息闭塞的雪山草地后的红军四处搜集报纸。在离“义和昌”药铺不到20米的地方,我们见到了当年发行国民党报纸的邮政代办所——一间陈旧灰暗、只有小小几平方米的木结构老房子。当时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哈达铺置业经商,在此可阅读到《大公报》《民国日报》《晋阳日报》等五六份报纸。在决定长征终点时,国民党的报纸出人意料地帮了大忙。

当时毛泽东找到各种旧报纸后,细细翻阅。意外地在《大公报》上看到关于红军在陕北的消息。毛泽东才知道,陕北有一支红军队伍,有一片苏维埃根据地,那就是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重大问题终于获得了解决。9月22日上午,毛泽东立即召开了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议,当日下午,又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的8000人部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毛泽东在会上曾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仅有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还有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还有苏维埃根据地,我们首先要到陕北去。

如今,邮政代办所旧址的墙上还悬挂着1935年8月1日、28日和9月2日、13日的天津《大公报》复印件。标题有《关中匪情》《徐海东窜甘》等报道在一版赫然可见。据介绍,这份复印件的获得还颇费周折,是1993年通过甘肃省总工会与香港《大公报》报社联系,在报社资料库里找到了这几份旧报纸后,复印而得。

哈达铺的红色印记

今天,我们行走在这个古老小镇的街巷里,怀念着那段红色记忆,激动的情绪在心头油然而生。我们仿佛走进1935年9月16日发生在天险腊子口的那场战役,以及1935年9月21日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来到达哈达铺的场景。耳畔仿佛听到响彻天险腊子口的枪声、呐喊声,仿佛看到毛泽东在哈达铺意外发现国民党《大公报》上关于陕北刘志丹红二十六军的消息时的激动和狂喜,仿佛置身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对红军进行大整编和决定挺进陕北的情景。脑海里回响起肖华将军的著名诗篇:“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就坐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在《党必须指挥枪》一文中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在1935年9月21日抵达哈达铺的,他同张闻天住在一家叫“义和昌”药店后院的3间平房里,周恩来与其他领导同司令部一起住在“同善社”内。“义和昌”药铺地处上街,该药铺由3间北房和11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均为平瓦房。院子里面的北房为原有建筑,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室。院子里还栽有几株杏树,我们进入参观的时候,正值杏树结果时节,黄橙橙的杏儿挂满了枝头。管理员打开了房门,左间是毛泽东的住室,右间是张闻天的住室,中间是一间堂屋。外面房门中央上方悬挂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哈达铺纪念馆”匾额。

在关帝庙东南约100米一处巷子里面有一个院子,这就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院子里面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3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肖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西厢房由警卫员居住。大门上挂着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肖克将军后来于1995年题写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匾额。

小镇的街巷尽头,便是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该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以来,陆续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达铺是红军在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现馆内存有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张震、肖克、杨成武、杨得志、张爱萍等领导以及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为纪念馆题词手迹116幅,省军级领导题词30多件,国内知名人士题词100多幅,将军简历106篇、照片80多幅,哈达铺烈士生平简历20多篇。

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

无论是毛泽东、张闻天居住过的已经历经百年的“义和昌药铺”,还是周恩来居住过的“同善社”;无论是发出过“向陕北进军”命令的关帝庙,还是那间狭小但充满神秘色彩的毛泽东读到国民党《大公报》的乡邮所;或者是红二方面军指挥部所在的张家大院和绵延千里的哈达铺老街,都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红色风云。在红漆斑驳的门板上,在土砖砌成的墙面上,仍然可以看到“工农红军万岁!”等充满革命激情的宣传标语。

经历时代变迁的哈达铺

当我身处这个小镇时,惊讶于这里的不变。虽然红军的脚步早已远去,可这里很多地方仍完好保存着当年的原貌。环顾四周,群山静默,河水缓流,小镇还是那样喧闹,房屋还是那些低矮的木板黑瓦老屋,已考究不出建筑的年代,像一个个饱经风霜、满面皱纹的老者守候在街边,静观世间风云当我寻找到当时的乡邮政代办所遗址时,那里几乎没什么改变,外面没有栅栏维护墙上也没有字迹涂抹,这就是乡亲们的保护,这就是乡亲们的怀念。站在旧址前那些并不遥远的往事在我的心中回荡时,无不为红军长征勇士们那种“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长征精神所强烈地撼动,无不为先驱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开创的没有战火的温馨生活而由衷的感恩。

历史在前进,哈达铺也在悄悄地改变,今天的哈达铺,多了一份现代与繁华的气息。除了那些古老的革命遗址,哈达铺街道两旁有很多铺面已经改造成为服装店小百货店、移动电话亭等现代服务设施;哈达铺小学的校舍显然新建不久,校门左侧“甘肃省两基示范点”牌匾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它的建成圆了哈达铺近百名孩子的上学梦,也因此成为哈达铺最美的房子。

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红军北上的里程碑”,哈达铺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史册。哈达铺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宕昌红色旅游最知名的一个品牌。如今人们再走入哈达铺,走进的是那段令人永远难忘的红色记忆……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小镇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