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7)

2016-11-09肖亮升

文史春秋 2016年9期
关键词:朱家继父范仲淹

·肖亮升

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7)

·肖亮升

12 身世的秘密

如果不是两个朱氏兄长说漏了嘴,范仲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

有一天,范仲淹从醴泉寺回家去取米粮,快到家的时候,几个坐在路边抽烟聊天的乡民一看见他就说:“朱说回来了?你那两个哥哥要是有你一半懂事就好咯。”

范仲淹被乡民的话搞得一头雾水,问道:“我哥哥他们怎么了?”

“怎么了?手痒呗!”一个名叫李高的乡民笑容诡谲,做了个赌博的动作。

一个名叫刘世举的乡民插话道:“朱家那两兄弟照此发展下去,迟早会把他老子那点家产败光的。呵呵。”

“可不是吗?”李高说,“从小就大手大脚惯了,哪会知道柴米油盐贵?不像朱说,从小就这么懂事,读书用功,又懂得体惜父母。”

“朱说毕竟是……”刘世举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赶紧改口道,“朱说毕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

乡民们聊到两个兄长的事情让范仲淹的心情很不好。从小到大,两个哥哥花钱就大手大脚,丝毫不像他那么懂得节省,同样是父母给的零花钱,两个哥哥三两下就花光了,他却舍不得花,把钱积攒下来。他们的钱花完了,竟然还朝他要。这么多年来,继父的官职都是原地踏步,没有得到任何升迁,俸禄当然也只能原地踏步。继父一个人的俸禄要养活这么大一家人自然不容易,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勉强能维持生存,因此他才省吃俭用,每天在醴泉寺喝粥度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两个哥哥不仅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还学会了赌博,经常相约出去赌博。虽然继父名下还有些田亩,但哪经得起两个哥哥如此挥霍?哥哥们赌博的事他听母亲说过一次,觉得很震惊,便找兄长们谈心,好心规劝他们不要让父母操心,哪知道他们却不以为然,表面上答应,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这不,还未进家门便又听到了他们“手痒”的丑事。

自己从小就省吃俭用,一文钱当做两文钱花,整天在醴泉寺喝粥,两个哥哥不仅挥霍无度,竟然还赌博!真是太不像话了!

这真是让人心烦的事儿!范仲淹到家果然不见两个哥哥的踪影,一问母亲,才知道他们确实又出去了。他心里很不舒服,想跟母亲说乡民们对哥哥的议论,又怕母亲操心,只好忍住了。

晚上两个哥哥回家时,范仲淹把他们叫到门口问道:“哥哥你们今天上哪儿去了?”

“玩呀?咋了?”朱氏长兄瓮声瓮气地说。

范仲淹说:“我听说你们赌博去了。”

“去了。又咋了?”

“你们花钱本来就大手大脚,现在又染上了赌博。这样不好啊!”

朱氏长兄硬邦邦地甩出一句话:“我们花我们朱家的钱,与你何干?”

范仲淹一怔,问:“此话怎说?我难道不是朱家的人吗?”

朱氏次兄皮笑肉不笑地说:“是不是你自己不清楚?”

“你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范仲淹觉得两个兄长话中有话。

“没意思,”朱氏长兄冷冰冰地说,“我们只是想告诉你,以后我们兄弟俩的事你最好少管,因为还轮不到你管!我们花朱家的钱、吃朱家的饭,不关你的事!”

这话就说得更露骨了,无非是叫范仲淹不要多管闲事,因为朱家的事与他无关。

两个兄长为何口口声声说他们花朱家的钱与他无关?难道他不是朱家的人吗?

心中感到很疑惑的范仲淹跑去问母亲:“娘,我问你个事儿。”

母亲说:“什么事儿?”

范仲淹说:“哥哥出去赌博,我好心劝说他们,他们却说他们花的是朱家的钱,与我无关。我感觉他们话中有话……您跟我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母亲先是默不作声,沉默良久后竟捂着嘴巴抽泣起来。

范仲淹见母亲哭了,惊讶不已:“娘您怎么哭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见母亲不吭声,只是默默的抹眼泪,范仲淹更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在他的不断追问下,最后母亲才一咬牙说:“因为你……根本就不是朱家的人!”

母亲的话让范仲淹如五雷轰顶,目瞪口呆,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半响才反应过来:“娘!您刚才说什么?您说我……不是朱家的人?”

事已至此,何况儿子也已长大成人,谢观音觉得没必要再向他隐瞒身世,她想了想轻声说:“是的,你不是你父亲的亲生儿子你本来是苏州范氏子孙,姓范名仲淹,你的亲生父亲叫范墉,你是娘改嫁带到朱家来的。”

“范氏子孙?范仲淹?范墉?娘改嫁……范仲淹被母亲这些话搞糊涂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听娘慢慢跟你说,”谢观音将范仲淹的身世娓娓道来,“你父亲范墉曾任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太宗端拱二年十二月初八朝廷调任他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由于当时天寒地冻,一路劳累颠簸,你父亲积劳成疾,不幸感染伤寒,一病不起,还未上任就病逝在徐州驿馆,当时你出生才四个多月……在武宁军节度使的帮助下,武宁军派出兵士去真定府把你父亲原配夫人陈氏的灵柩迁移苏州再派出两名兵士护送我带着三个孩子将你父亲的灵柩运往苏州,然后将陈氏的灵柩和你父亲的灵柩合葬于苏州范氏祖坟。到达苏州后,本以为范氏家族会同情我们孤儿寡母没想到他们竟然不相信我们母子俩的身份只是把你的两个哥哥留下,将我们孤儿寡母却扫地出门……”

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泪流满面的谢观音早已泣不成声。

母亲的讲述让范仲淹唏嘘不已。他没想到母亲竟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往事,过去从未听她提起。

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能将他拉扯大是多么不易!

“娘在苏州天平山为你父亲守灵的时候去咒钵庵拜佛、为你父亲超度,幸得庵里的师太收留,让咱们娘俩在咒钵庵寄居了三年三年期满后,才有缘认识了你继父。”谢观音泪眼婆娑地看着范仲淹说,“孩子你知道吗娘其实并不想改嫁,可是娘当时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真的是没办法呀!这些年来,娘让你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娘这么做其实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娘心里也很心疼……”

“娘您别这么说……”范仲淹的眼圈红了,哽咽着说,“跟娘吃的苦比起来,孩儿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娘!是孩儿让您受苦了!”

谢观音擦干眼泪,强装笑颜道:“娘没事儿……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成人了,娘就放心了。”

范仲淹身世的秘密终于真相大白。此刻的他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过去,他也曾对家里的诸多事情产生过疑惑,感到不解,比如从小到大,为何母亲总是护着哥哥,对他却严加要求。每次他跟两个哥哥发生争吵,母亲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他,每次总是叫他让着哥哥,搞得他虽然很委屈,却敢怒不敢言。另外,两个哥哥从小对他就兄弟感情冷淡,特别是长大后,哥哥们对他都是不冷不热的样子,跟他说话经常阴阳怪气。这两年他在醴泉寺读书,每次回家取粮,两个哥哥总要找机会对他冷嘲热讽一番,说他跑那么远去读书是多此一举,有一次甚至还说他是浪费家里的粮食。不管哥哥们的话说得多难听,他都默默忍受,因为从小母亲就叫他让着哥哥,还多次跟他讲“庾衮侍疾”的故事。原以为母亲做这些只是为了让他从小懂得孝悌之道,尊敬哥哥,别无他意。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秘密!

近年来,两个哥哥的言行举止越来越不像话,让人看不过眼,他便好心劝说他们,谁知他们不但不领情,而且还总是话中带刺、话中有话。刚开始他不怎么在意,也不往别处去想,因为继父从小对他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他以为只是哥哥的性格使然,并没别的意思。这次回来,两个哥哥说得如此露骨,他才觉得有些不对劲,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身世,因此才三番五次地追问母亲,母亲最终说出了这个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要不是自己追问母亲,可能母亲永远都不会说出这个秘密,那么他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现在好了,现在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过去的所有疑问都得到了解答。原来,自己规劝兄长真的是多管闲事,因为自己真的不是朱家的人,二十多年来,自己只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

想到这些,范仲淹的心火辣辣的痛,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他的心里非常痛苦,因为他不能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从小那么疼爱他、关心他的继父,竟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人世间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此。

这是命运对自己的捉弄吗?

这一夜,范仲淹辗转难眠,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自己从小寒窗苦读,发奋努力,发下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大愿,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成为朝廷命官,既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也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多少年来,他废寝忘食地日夜苦读,就差没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了。特别是在醴泉寺的这两年,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读书,就算长年累月就着野菜吃粥也无怨无悔。他这么做,除了想实现心中的抱负之外,也想为朱氏家族争光,光宗耀祖。谁知道到头来才知道:自己竟然不是朱家的子孙,不是继父的亲生儿子!

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他的亲生父亲名叫范墉,曾任成德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父亲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那个给他生命的父亲,那个他还来不及多看几眼、来不及叫一声“爹”的父亲,长眠于苏州范氏祖茔的一堆黄土中,让他永远失去了报答的机会!

想到英年早逝的亲生父亲,范仲淹热泪盈眶。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父亲:“爹!孩儿已经长大,孩儿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今天才得知自己竟然是范家的子孙,是爹的儿子!孩儿一定发奋努力,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告慰爹的在天之灵!”

范仲淹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想到了继父朱文翰。继父虽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继父毕竟养育了他二十多年,对他有养育之恩。继父从小对他视如己出,关怀备至,教给他诸多做人的道理,经常勉励他做一个对国家贡献的人。少年时期,他就是从继父身上知道了朝廷命官的意义,发愿长大后要做一个像继父一样清正廉洁的好官。多少年来,继父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每每跟人谈到继父,一股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继父的养育之恩,恩重如山,他又怎能忘记?怎敢忘记?因此,就算朱氏哥哥们说话再难听,做事再过分,他也不能因此而责怪继父,甚至对继父产生怨言。有朝一日他出人头地,他一定要报答继父的养育之恩。

范仲淹想到了母亲。今天听了母亲那段关于父亲死后、他们孤儿寡母被苏州范氏家族拒之门外、走投无路的母亲不得不寄居在咒钵庵的辛酸往事,他很伤心,也很震惊,甚至非常气愤。他明明是范家的骨肉,范氏家族却不肯承认,而是将他狠心抛弃!他们怎能如此绝情?可怜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他对范氏族长苦苦哀求,却始终无法打动族长坚硬的心,最终还是将他们孤儿寡母拒之门外。所幸老天有眼,母亲最后被咒钵庵的师太收留,否则他们孤儿寡母还不知道该去何处落脚。难怪母亲常说要多读佛家经典,从母亲身上,从这些年来他的亲身经历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佛门中不仅有着人生的大智慧,更有着世间少有的大慈大悲!

想到母亲为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委屈,范仲淹禁不住泪流满面。可怜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能改嫁于朱家,委曲求全,任劳任怨,并向他隐瞒了二十多年的身世秘密。

可怜的母亲!

范仲淹最后想到了自己。他以“朱说”的身份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名叫“范仲淹”,这是刚出生不久父亲赐给他的名字,这是多好听的一个名字呀!感谢给了他生命的父亲,难怪他从小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善良正直,嫉恶如仇,原来他有一个名叫范墉的父亲,一个善良正直、清正廉洁的父亲!

如今,既然一切都已经真相大白,他不想继续待在朱家,因为他不想再让两个哥哥觉得他是朱家多余的人,他想自立门户,自立自强。他甚至想马上逃离这个原本就不属于他的家。可他还不能够完全自立,何况他舍不得丢下母亲。

夜已深沉,但他毫无睡意。这些事情让他百感交集,心乱如麻。

他该如何是好?何去何从?

回到醴泉寺,范仲淹把自己此次回家的经历和烦心事告诉了慧通大师,希望师父能给他拿个主意。慧通大师问:“你还记得你为什么读书吗?”

范仲淹说:“当然记得。”

“既然记得,你为何要为这些小事烦恼?”慧通大师说,“既然是圣贤弟子,就当以圣贤为榜样,以家国命运为己任,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患得患失,为一点小事而心生烦恼。”

范仲淹说:“我只是纠结该不该离开朱家。”

“这不是为小事烦恼又是什么?”慧通大师严肃地说,“七尺男儿,该怎样决断就怎样决断,何必要优柔寡断?”

范仲淹诚恳地说:“我想去个更远的地方读书,顺便也去清静一下……因为我的心确实很乱。”

慧通大师问:“你想去哪儿?”

“师父觉得南都如何?”范仲淹说,“我想先离开朱家,去应天书院读书,等功成名就、自立门户后再接母亲去奉养。”

“如果只是读书,应天书院是不错。”慧通大师说,“你在醴泉寺已有两年多,学问已大有长进,是该再出去看看了。你再去应天书院读几年书,就可以去试试真功夫了。”

范仲淹见慧通大师同意了他的想法,心里很高兴,说:“感恩师父这些年来对弟子的培养和照顾,师父的恩情,弟子来日再报答。”

慧通大师说:“只要实现你的抱负,履行你的诺言,就是对师父最好的报答。阿弥陀佛。”

“弟子谨记师父教诲。”范仲淹说完便跪地顶礼慧通大师。

辞别慧通大师,离开醴泉寺,回到朱家,范仲淹打点行囊,背上琴剑,去向母亲告别:“娘,孩儿此次要去应天书院求学,请您等孩儿十年。”

谢观音很惊讶:“为何要等你十年?”

范仲淹拉着母亲的手说:“因为孩儿决心在十年内必有成就,等我有成就后再回来接您。”

谢观音问:“你在醴泉寺好好的,为何要去那么远读书?是不是因为你知道自己身世的事情?”

“不是,”范仲淹说,“要想早日考取功名,必须去应天书院继续读书。”

范仲淹不想再多说什么,他拜别母亲,离开朱家,踏上了去应天书院的征程。

儿子走后,谢观音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她觉得范仲淹此次离家的真正原因不是去读书,而是负气出走,离开朱家,她甚至后悔自己不该把身世的秘密告诉他。于是她便叫范仲淹平时最好的一个朋友骑马去追赶范仲淹,把范仲淹追回来。范仲淹的朋友追上范仲淹,对范仲淹说:“你娘让我来叫你回去。”

范仲淹说:“我主意已定,是不会再回去的。”

朋友说:“你怎么忍心离开你娘?”

范仲淹说:“我是去应天书院读书,只是暂时离开。等学成归来,我再接我娘去奉养。”

朋友说:“求学何必要舍近求远?既然你娘舍不得你离去,身为人子,你应该守在母亲跟前尽孝才对。”

范仲淹说:“《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我去应天书院读书正是为了尽孝,为了给我娘争气。”

朋友说:“我说不过你。但我还是希望你回去,因为你娘不希望你远行。”

范仲淹既然主意已定,又怎会被朋友的三言两语所动摇?他说:“请回去转告我娘,她的儿子已经长大,让她老人家尽管放心。我跟她既然已经相约十年为期,等我金榜题名后,我就一定接她去奉养……请她老人家多保重!”他拱手对朋友说,“我不在母亲身边的日子里,也请你多多关照我母亲。朱说……不,范仲淹将感激不尽!”

朋友见范仲淹去意已决,便不再勉强,道:“既然你有自己的打算,那我只能祝福你,希望你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好吧,一路平安,我这就回去禀报你母亲。”

13 苦读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夏末,范仲淹到达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历来人才辈出,名满天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赐额为“应天书院”,是大宋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虽建于闹市,却闹中取静,环境幽静。院内,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院外,花红草绿,垂柳依依。书院建筑规模宏伟,共有房舍一百余间,藏书数千卷,是个求学的好地方。

在应天书院安顿下来的范仲淹满心欢喜,对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非常满意,存于心中多时的不快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书院不但环境好,藏书多,而且免收学费,这对于囊中羞涩的范仲淹而言,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范仲淹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苦读,毅力惊人。夜里,他挑灯夜战,和衣而睡;凌晨,他闻鸡起舞,伴着晨曦早读,从未间断。他在醴泉寺养成的吃粥习惯保持至今,每日吃粥咽菜,自得其乐。晚上读书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饿了,就吃几口粥继续读书。如此这般,不到半个月,整个书院的师生都知道书院里来了个嗜书如命的学生。先生和同窗们都纷纷称赞他是“颜回转世”,向他竖起大拇指,先生甚至号召书院的学子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春秋冬夏,寒来暑往,范仲淹一年四季都保持着读书不倦、书不离手的习惯,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上都和书本在一起。每天天未亮他就起床,在书院的空旷之地舞一通剑,然后伴灯晨读,等书院的学子起床后,他已经将当天先生要开讲的内容预习了一遍;晚上,同窗们都睡了,他还在伴灯苦读,将先生当天讲过的学问再温习一遍,根据自己的领悟再解析一遍。休息的日子,同窗们都呼朋唤友相约出去游山玩水,看花赏景,唯有他依然独守书院,与书为伴,不知疲倦,如痴如醉。

范仲淹的书院同窗好友当中有一个是南京留守家的公子,这位公子目睹范仲淹终年吃粥,心生敬意的同时,也有几分恻隐之心,便从家里带来些美味佳肴送给范仲淹吃。谁知几日过去了,那些菜肴依然完好如初,范仲淹竟然没动过一筷子。这位公子心里有些不悦,忍不住怪罪起范仲淹来:“你就如此清高吗?我好心拿来的东西你居然连尝都不尝一口?”

范仲淹面对好友拱手致歉道:“真是对不起。我并非不领你的情,而是我吃粥已久,早已习惯于吃粥,如果今天享用了你的美味,明天我还能吃得下粥吗?”

好友有些没好气地说:“那你为何要整日吃粥呢?你这么做不是作践自己吗?”

范仲淹淡淡地笑了笑:“作践还是爱惜,只有我自己才知道。”

好友看着范仲淹,无比真诚地说:“你这又是何必呢?如果实在手头紧张,我可以帮助你啊。”

范仲淹说:“多谢你的一番好意。我已经习惯了。何况我来书院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读书的。”

好友说:“虽然不是来享受的,但也不是来吃苦的啊。生活太苦,还怎么有心思读书?”

范仲淹笑着说:“生活太好,才会扰乱了苦读之心。”

好友摇头叹息,表示不可理喻。

生活节俭、终年喝粥的范仲淹,却有一颗慈悲之心。一日,一个乞丐到书院门口来乞讨,一帮学子们都围着看热闹,却鲜有人施舍,范仲淹见了,竟然跑去街上买来几个大馒头递给乞丐,还塞给他一些钱。

同窗们对范仲淹的行为颇为不解,纷纷投以异样的目光,一个好友对他说:“你平时一文钱都想掰成两文钱用,整天吃粥咽菜为何对一个乞丐却如此慷慨大方?”

范仲淹淡淡地说:“我虽然整天吃粥但至少还有粥吃,乞丐却吃了上顿没下顿。”

好友笑道:“你怎么知道那个乞丐是真是假?如果是假乞丐,你岂不是上当了吗?”

范仲淹平静作答:“我只管施舍,不管真假。”

一日夜里,在灯下苦读的范仲淹突然诗兴大发,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

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放下笔,读了一遍,感觉还算满意。

是啊,在偌大的应天书院、莘莘学子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知道他的远大志向和非凡的自信心呢?在他们看来,他寒窗苦读、吃粥咽菜是在作践自己。但是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不是来享受的,而是带着使命而来,是来干一番事业的。如果虚度青春年华,碌碌无为直到终老,岂不是白来人世一遭?自己既然已发下“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大愿,就要朝着这个目标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去努力,直到实现心中的梦想。为梦想而努力,为抱负而追求,就算是吃粥咽菜也能香甜可口,自得其乐。如果胸无大志,整日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算整日美味佳肴,那也无异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

这么想着,范仲淹不禁有些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他伸手拨亮灯芯,心里也更敞亮起来。便埋下头去,继续伴灯苦读。(未完待续)(连载7)

猜你喜欢

朱家继父范仲淹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欲访江南媚,醉梦朱家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我和妈妈玩变身游戏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