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现状与重构途径探索

2016-11-08梅月红冉汇真

教师·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孝文化缺失重构

梅月红+冉汇真

摘要: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以及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当代大学生在种种欲望诱惑下,行为逐渐颠覆了传统孝道;而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部文化,必须对孝文化进行重构,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缺失;重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28-03

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笔宝贵资源。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孝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数字信息化以及物质丰富化,少部分大学生的行为颠覆了传统的孝道并产生道德滑坡的现象。所以,重构孝文化对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一、孝文化的含义、内容及现实价值1.孝的含义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其他一切道德由它产生。孝是子女对父母衣食住行的保证,是对父母真诚的关心和照料,是报恩父母并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孝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孝的基本内涵大体可以分为:小孝、中孝和大孝。小孝是“养亲”,指爱亲养亲的自然情感;中孝即“敬亲”,要在敬的基础上赡养双亲;大孝为“顺亲之志”,成为父母希望我们成为的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要求后人继承先祖遗志,光宗耀祖。

纵观古今,我们认为“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是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孝对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艺、宗教、教育、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孝在中国文化中承担着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任。

2.孝文化的基本内容

孝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孝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尊亲。孝的初始义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后来演变为“善事父母”,包含赡养父母,敬养父母,侍奉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 ②不辱。要守身勿失,以防父母担心。要严于修身,保持自身高洁,要合理婉转劝谏、不盲从父母,不陷父母于不义。 ③敬养。以敬为孝,以诚为孝。为父母长寿感到高兴,为其年迈感到担忧,做到诚心诚意。

3.孝文化的现实价值

孝文化对中国思想道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中国人始终将孝作为伦理关系的处理方法和判断标准,以塑造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1)孝文化的社会价值。①“孝是立身之本”,培养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在孝的基础上提高素质,良好的素质促进人性的培养,所以,才能拥有良好的友道、师道、孝道以及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②“孝是齐家之宝”,能调节家庭关系,构建家庭美德。一个人有修身、管家之道,才可能有治国之道。③“孝是和谐之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孝是中华美德”,孝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大力弘扬和重构孝文化,可以引导公民的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④“孝是治国之道”,保证国家安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忠孝”相通,忠于祖国即孝于祖国,大于孝于双亲,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应选择“忠”,这使我国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孝文化能陶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2)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孝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孝文化能增强个人修养,促进情感品性的发展,成为有良心、有爱心的人,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从而将道德情感扩展到爱民族、爱人民、爱国。③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运用孝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守身勿失”,严于修身,保持自身高洁,养成正确的人伦道德观、义利观等品质,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1.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的现状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孝文化现状,我们对7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423人)和问卷调查(300人),其中,男生38.9%、女生61.1%;文史类50.3%、理工类45.3%、艺体类4.4%;大一37.5%、大二46.2%、大三9.8%、大四6.5%;农村籍67.0%、城镇籍33.0%;主干家庭31.3%、核心家庭58.9%、单亲家庭4.7%、重组家庭3.2%、其他家庭1.9%。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对孝文化了解的程度。自我感觉“一般”的占37.4%、“了解”26.9%、“比较了解”26.0%、“不太了解”8.5%、“不了解”1.2%。大学生孝文化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79.0%)、学校教育(70.0%)、社会影响(60.8%)、课外阅读(44.4%)。

(2)大学生对孝文化认同度。“比较认同”的占51.8%,“非常认同”41.0%。有74.7%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提倡推广“孝”的社团,且有69.7%的大学生会主动参加关于孝文化的活动。大学生认为孝中最重要的是“敬养”(87.9%)。可见大学生对孝文化比较认同。

(3)大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与行为。感觉孝敬父母的意识“很弱”的2.1%、“一般”的48.7%、“较弱”23.2%、“较强”19.4%、“很强”6.6%。进一步调查发现,78.4%“记得父母生日”、18.0%“不太确定”、3.6%“不记得”;在父母生日时,55.1%“为父母送上祝福语”、26.0%“为父母买礼物”、15.4%“亲手为父母做饭”、1.7%“没必要过问”、1.8%“其他”;给父母打电话的频率是“一周1、2次”的60.4%、“一周3次及以上”19.2%、“一月1、2次”11.4%、“有事才打”9.0%;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暂时冷静,事后主动沟通”的65.3%、“对父母让步”的18.9%、“与父母冷战”8.5%、“自己正确就坚持到底”7.3%;关心父母主要通过“口头+行动表达”的48.2%、“默默放在心里”23.6%、“口头表达”17.0%、“行动表示”10.2%、“没想过”1.0%;对“是否做过让父母伤心的事”调查结果为“有,但记不清了”51.0%、“很多次”26.5%、“只有1、2次”18.0%、“从来没有”4.5%;“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占86.0%、“不清楚”13.0%、“不会”1.0%。

(4)大学期间怎样才算尽孝道(多选)。选“专心学习,不让父母担心”的82.3%、“经常和父母交流谈心,让父母体会到关心”的80.6%、“多了解家庭情况,体谅父母”的76.6%。工作以后尽孝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去看父母”的55.6%、“接父母跟自己一起生活,给他们舒适的生活条件”的31.9%。

(5)导致孝文化缺失的因素(多选)。选“孝道教育缺失”的64.1%、“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63.1%、“西方文化影响”41.4%、“三观的正常发展变化”28.8%;不孝敬父母的主要原因,选“不愿担负责任”的71.2%、“父母难以沟通、相处”66.0%。

(6)对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态度。选“非常重要”的53.0%、“比较重要”36.2%、“一般”8.9%、“不太重要”0.5%、“不重要”1.4%。

以上是总体情况的调查结果统计,但存在一定的性别、专业类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差异。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高于女生;女生孝敬意识比男生强,更愿意与父母沟通;男生更重视孝文化教育并更愿意参加孝文化活动;女生家庭责任感高于男生;男生更多反对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专业类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史类学生认为孝文化更多来源于学校,而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则更多来源于家庭;艺体生孝敬意识最强,他们更愿意常回家看父母,多做点家务,在父母生日时更多选择买礼物。

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孝文化的了解、认同度随年级增高而上升,四年级学生孝敬意识最强,与父母的联系也最频繁。关于怎样才算尽孝道?一、二年级学生选择专心学习,不让父母担心的更多;三年级学生选择多了解家庭情况,体谅父母的更多;四年级学生更多会常和父母交心。

户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了解孝文化,孝敬父母的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关心父母,更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并认为孝教育非常重要。农村学生更多认同孝文化和“敬养”,更反对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更愿意与父母交流,更支持建立孝社团和参加孝文化活动。

家庭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干、核心和重组家庭学生更了解孝文化,更愿意承担家庭责任;主干家庭学生孝意识更强;重组家庭学生与父母联系、给父父母买生日礼物更多;主干、单亲家庭学生更多认为父母难以沟通是不孝的主要原因,而核心和重组家庭学生更多认为是自身缺乏责任感。

以上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孝”的意识和行动总体上比较好,但还不尽如人意,少部分严重缺失,相当部分还有待提高。比如,超过1/5的大学生记不清父母的生日,近十分之一的不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认为父母生日没必要过问,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与父母冷战,9.0%的有事才与父母通电话,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难以沟通、相处。

2.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孝道的消极影响。“掌上明珠”“小皇帝”的出现形成了当代青年的自我中心主义等错误观念和思想,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担当与责任感等问题。

(2)家庭孝道的缺失。传统的家庭模式和价值观正在变化。特别是一些父母外出务工、或忙于工作,而对孩子疏于思想情感交流和教育管理,一些父母缺乏教育管理方法和能力,一些父母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行为示范等。

(3)学校孝道教育的缺失。许多学校重知识教育,轻德育,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文化的教育。中小学重考试分数、升学率,大学重专业教育、考证就业,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4)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全面改革开放、信息技术化、文化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在社会上广泛

传播,其中一些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这对孝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带来消极影响。

三、重构当代孝文化的途径

1.个人自我修养,是孝文化重构的关键

加强自我修养,将孝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身的信念是孝文化重构的关键。大学生要自觉学习孝文化,丰富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践行孝行为,做到爱己及人,尊敬长辈,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成为构筑家庭良好氛围的建设者和奉献者。

2.家庭教育熏陶,是孝文化重构的基础

加强家庭孝文化教育,陶养孝行为习惯是孝文化重构的基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我国历来重视“家教”,并把“家教”看成是一个人修养的主要来源,所以,当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人品德行时常常说他(她)有无“家教”。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小熏陶子女的孝心、爱心、责任心,并养成行为习惯。

3.学校系统教育,是孝文化重构的主导因素

除了日常教师口授和力行示范外,学校主要通过宣传和实践来重构孝文化。孝文化的宣传,学校要健全和强化激励措施,宣传和表彰典型。学校可建立各种社团,开展各种有关孝文化的活动和讲座,利用好一些传统节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孝意识。

4.良好社会环境,是孝文化重构的决定性外因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打造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作用,广泛宣传孝文化及榜样模范,提供正能量;二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对孝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方法与活力,以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三是将孝文化运用到实践中,习近平主席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将孝文化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孝敬尊长的良好风尚。

5.孝文化法制化,是孝文化重构的有力保障

赋予孝文化以法律效力,让“孝”走上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护传统美德,以法律制裁不孝的行为,对青少年具有有力的教育、警示作用。

将孝文化作为宝贵的伦理资源,不仅适应中国的国情,而且意义重大。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身份转化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孝文化,形成孝敬尊长,热爱家庭、学校、祖国、民族的情怀。重构大学生孝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李季林.孝道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朱岚.中国传统孝道七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孝文化缺失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