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人文教育

2016-11-07杨增伦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渗透学习兴趣

杨增伦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下面本文提出几点看法来重视初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将语文的人文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6-02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正确结果",这样定式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操作程序忽视了课堂中"人"的存在,使整个课堂如死水一潭,没有激情,没有创新,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从而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文价值理念。以下我依据教学经验就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渗透给出几点意见,以期更好地做好语文教学,凸显人文价值。

1.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回归人文的自然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要让学生认知自己、认知生命、认知自然,这是人文价值中的基本内容。如死亡是生命的终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你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死"会附着生的价值、生的勇气,会牵连出生命的智慧。

2.把人文元素渗入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让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那么在课堂上面就要思考文之所源,文之所现,有意识地把日常人文内容引申进去,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带出去,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向人文的舞台,变语文课堂为人文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自己首先要下工夫走进课文所涉及的人文背景,同时也要去探索多种体现人文价值的教学方式,如针对课文背景话剧表演,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辩论赛,甚至可以通过当下比较火热的国学联系起来去整合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影视播放,人文背景图片展示,古典音乐赏析等方式进行人文元素的教学渗透。在实际操作当中,要紧紧地扣住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文背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必要时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以激起学生进行多位思考,有利于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3.让学生在写作时感受人文价值

在家庭人文当中运用语文。家庭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应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课堂,每一个细节,每个动作,每一个人文的点滴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元素。如一次写作课,我要求学生把家庭成员的相貌、性格、能力描述出来,要像《水浒传》里那样108将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不仅让学生联系了人文,而且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讲,有话可说。还可以让学生描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一切亲人,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4.利用阅读来培养人文价值

作为教师要非常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和提升道德素养,在初中语文人文关怀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程的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精神成长,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一个新思路。阅读课程中的材料要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只有这样的阅读材料才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绝佳材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文本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与阅读材料产生共鸣,体会到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见,如,学生对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解,还是对《人生的境界》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都是要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中体现出来的。

5.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内容。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和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道德的多样化发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石。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渗透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