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浓的乡愁 深深的怀念

2016-11-05幸金正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萧萧古诗乡愁

幸金正

古诗的博大精深,正在于寥寥数笔的景色描述中,蕴蓄着无限风光,而诗歌的美也正在这万千情愫之中深藏。教师唯有培养学生一双慧眼,读出古诗风光之美,解到情感的蕴藉,才能算是读懂诗歌,看懂诗歌,才能进入诗歌的殿堂,品读其中的千年古韵、万种风情。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初步来看,《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具体来看,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深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饶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清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会不安,会感到寂寥,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如果碰到老乡,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谱成歌曲,画成画卷,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孕育着他们热爱古诗文化的兴趣,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入情入境,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融教师之情和诗人之情于一体,以浓郁真挚的感情去熏染学生之心,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意中人”去推想、思忖、玩味、鉴赏,与诗人情脉相通,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正体会到诗人的真情实意,并与之共鸣,拨动心弦,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当学生对古诗的意象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对寒霜、月色、落叶、梧桐、月夜、孤舟等特定景物蕴含的特定思乡之情,就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古诗教学的情感渗透和活学活用也就落到了实处。

猜你喜欢

萧萧古诗乡愁
乡愁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乡愁
The Swimming Pig
废园
劳劳亭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