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适应与背离——以石城县伊公庙与后稷庙的兴衰为例*

2016-11-05陈晓清

客家文博 2016年2期
关键词:后稷信众庙宇

陈晓清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适应与背离——以石城县伊公庙与后稷庙的兴衰为例*

陈晓清

客家民间信仰在客家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间信仰的介入,使得客家民众的生活变得隆重而富实。但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影响着民间信仰的生存与发展,适应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信仰能够在与相同类别信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无法适应民众变迁的生活方式的信仰则面临衰落的命运。因此,从变化了的生活方式看待客家民间信仰的生存状况,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也能更好的理解客家民众的信仰生活。

客家民间信仰 民众生活 适应 背离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学界对于两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从民间信仰入手,注重民间信仰对民众生活的价值、作用、影响研究。如向柏松探讨了传统民间信仰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徐赣丽分析了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庙会在民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七大作用。陈明文认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具有二重性。张鸿石认为民间信仰包含着健康和消极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分别对精神文明建设起促进和制约作用。当然,学界对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研究还有另外一种研究路径,即从民众生活切入,再来谈民间信仰。主要代表是陈勤建,他强调民间信仰是民众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信仰决定生活,而是生活需求决定信仰。著名民俗学家高丙中先生明确提出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民俗学的研究路径。

综上,前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即从信仰出发再来看生活,关注点仍然是民间信仰本身。后者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即从生活出发来研究信仰,把关注点放在了民众自身的各个方面上。不管是哪种研究方式,它们都没有割裂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走访了石城县四大乡镇(琴江镇、屏山镇、珠坑镇、大由镇)将近六十个庙宇之后,发现不少曾经香火暗淡的庙宇兴旺起来,而有些曾经香火旺盛的庙宇却开始衰落。在相同的大社会背景下,为何出现此种现象?见庙就进、见佛就拜的中国信众,是否对神灵具有区分度?带着这些疑问,在阅读相关文献和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庙宇的兴衰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密切相关的,庙宇的管理、发展适应了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那么它就能够在与相邻庙宇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反之,则会面临衰落的命运。本文以石城县伊公庙与后稷庙的兴衰对比为例,具体分析两种趋向即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适应与背离。

二、客家石城后稷庙、伊公庙的概况与兴衰

后稷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旧址在县城西纸钱岗,后迁建于今城北郭头街北端镇武楼“闽粤通衢”东邻,1983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主要供奉后稷老爷,当然还有其它神灵如胡氏娘娘、许真君等。伊公庙原处于旧县城西关外西外村骑马岭东麓,解放后被拆,1994年重建迁西外村邓家岭,主要供奉伊公福主。石城县十个乡镇现登记的近一百四十个庙宇当中,伊公庙和后稷庙均仅有一座。两座庙宇的对比,能够反衬出当地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其对比如下:

(一)由来

关于后稷庙的由来,2004年“后稷庙重修碑记”记载如下:

天开混沌,并立三皇,群居巢穴,火种未开,食赖天然。神农出,教稼穑,尝百草,定蛮荒,绢猎以农耕而代,物阜以部落而居,改移母系,五帝繁昌,始开人文景运,皆赖神农即后稷之功。启开华夏五千年之史,代代崇祀,此后稷之由来。①

显然,石城民众崇祀后稷,是因为后稷是农耕始祖,教稼穑,尝百草,定蛮荒,使民众由狩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后人崇祀后稷一方面是颂圣德其功,另一方面是祈求其佑民五谷丰登。很明显后稷信仰根植的是农耕社会的土壤。

伊公庙是从福建宁化传入石城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对于其由来,“重建伊公庙碑记”中有记载:

伊公名伊,古之名医,施医施药,普济群黎。佐城汤而定乔【】开六百年商朝王业致宰辅。化被草术,泽及万方,致君尧舜上,救民疾厄中。良相良医,永垂典范。祀典云:有功于民者祀之。伊公正其人也,故后人为其立庙,以彰颂德。②

这里记录的伊公是一名良医良相,石城民众崇祀他,主要是他为民施医施药,普济群黎,救民疾恶。在当地民众的口传中,伊公也是一名贤德的神医,因此,求平安、祛病成了伊公的主要神格。

(二)地域构成

后稷庙今位于城北郭头街北端镇武楼“闽粤通衢”东邻。处于城区,周围有学校、广场、商店等。而伊公庙位于西外村邓家岭,处于城乡结合部,同时拥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性。两座庙宇的地域差异,也是造成两座庙信仰圈差异的原因之一。后稷庙的信仰圈比较窄,几乎辐射范围在兴隆村那一带;而伊公庙位于城乡结合部,其辐射范围不仅是邓家岭,城区和郊区都是其影响范围。近几年,随着伊公庙的兴旺,也使得宁都、瑞金、福建宁化的不少信众慕名而来,石城县不少乡村的信众也纷至沓来。

(三)信众构成

在信众构成方面,虽然两座庙宇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如,两座庙宇的理事会成员几乎都是男性。而来庙宇烧香许愿的信众女性居多,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上。但伊公庙近几年信众平均年龄在减小,原因在于父母经常带孩子去还愿,不少年轻人在父母的熏染下也开始信奉伊公。以信众张先生③为例,儿子快大学毕业时,他向伊公福主许愿儿子找份好工作,后来在与儿子同行前往深圳一家公司面试的二十几人中,唯独他儿子被录取了。张先生认为是伊公显灵,就带着儿子一起来还愿,并再一次向伊公许愿,祈求儿子找一个贤惠的妻子,果不其然,不到一年儿子就结婚了,张先生对儿媳妇甚是满意。至此之后,张先生的儿子也开始信奉伊公,每年回家必往伊公庙进香,也经常出钱助戏。

(四)主要活动及其时间

两座庙宇的活动如下表所示:

名称 庙会时间主要活动时长后稷庙 正月初五米谷神生日,信众带米来庙里做饭,进香1天五月初五初六1.打醮④、划船、出神。2.扫舵⑤(已经不扫了)2天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后稷生日,演戏7-8天伊公庙五月初一至初六 出神、扫舵、打醮、划船6天农历八月十五起 伊公生日,放“焰口”、寿洗、演戏三个多月,近100天平日里请道士念经为民众祈福5至10次,每短则3-5天,长则来天

从上表可知,伊公庙每年庙会的活动时间远远长于后稷庙。此外,在活动规模上,伊公庙异常壮观。端午的伊公出巡活动将近六百人参加,扫舵队伍也由近百人构成。然而,后稷庙近年来活动规模越来越小,重要的扫舵活动也没人愿意去了。

(五)庙宇收入

庙宇的收入一般由现金和实物两部分组成。现金主要包括助戏、理事会公开向社会集资、其他乐助形式、功德箱等,实物主要是食油、香蜡、鞭炮、食物等。首先看一下伊公庙2015年的大概收入(不含支出):助戏,102天×2900元≈30万元,功德箱(只算演戏期间)200元×102天≈2万,食油约,10斤×300桶=3000斤,扫舵收入2万左右,香、蜡烛和鞭炮无法计算,一年到头都用不完。伊公庙还有些收入是我们估摸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伊公庙近年来都不向外集资,庙里的收入足够其举行任何活动和庙宇的修整。以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估约后稷庙的收入(不含支出):助戏,8天×2000元=16000元,功德箱最多一年一万,食油10斤×50桶=500斤,香、蜡烛和鞭炮有时不够用,需要庙里拿钱买。其实从两座庙宇的活动规模也可以看出两者收入上的差距。

除此之外,两座庙宇的管理队伍构成以及信众职业构成也存在差异。而这一切的不同都能让我们明显的感知到后稷庙在衰落,伊公庙在崛起。这两座庙的衰落和崛起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都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而庙宇的发展是否适应了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则是其衰落与兴旺的根源所在。

三、后稷庙衰落伊公庙崛起的原因

后稷庙的衰落,伊公庙的兴盛,原因有许多。如果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简单的归结为灵验度。但我们更应该从民众的生活出发,才能将这种变化看得更透彻、深刻。正如邢莉所说,“民间信仰是依托于民俗事象而存在的,没有民俗事象就没有承载民间信仰的载体。”⑥而这些民俗事象就是民众的生活。也就是说信仰行为的变化源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即后稷庙的衰落与伊公庙的崛起是因为两种庙根植于民俗生活土的象征,没有很好的融入现在的民俗生活,而伊公庙恰恰相反,很好的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格的多样化满足了民众需求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之前,石城经济发展落后,解决温饱问题是民众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民众热衷于崇祀五谷神后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财富需求的变化。民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他们渴望有个好身体,然后去获取更多的金钱、豪车、豪宅等。这也是笔者在采访后稷庙的主要理事张行长⑦时,他对后稷庙衰落,伊公庙兴旺的解释。张行长解释道:“现在大家都有饭吃了,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安,发大财,而我们后稷老爷主要是管米、谷的,而伊公老爷管平安,所以大家都去它那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客家民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虽然信仰都是精神层面的,但是民众向神灵祈求的东西却有物质和精神之分。民众向后稷祈求的是物质性的,如五谷丰登,但向伊公祈求的却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平安和钱财。另一方面,民众对神格多样化的认同度。后稷老爷的主要神格是保民五谷丰登,伊公福主主要是佑人平安,但是去伊公庙朝拜的信众,除了求平安外,也开始求子、求财、求升官、求发大财等,并且都说很灵,久而久之,随着其香火的旺盛,伊公佑人生子、发财、升官等功能逐渐得到认可。但是后稷庙,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就存在了,后稷老爷保佑民众五谷丰登的神格已经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其他功能很难显现。这样伊公神格的多样化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需求,而后稷老爷的神格依然单一。其实,为了满足自身的多样化需求,信众都会努力让神灵的神格多样化。只是有些庙在主神格异常突出并且香火并不旺盛的时候,其他神格显现不出来,无法取得与主神格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上可知,民众需求的变化,由获取基本的温饱到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精神生活的享受的转变,并未让民众放弃对神灵的信仰,只是开始选择更能满足自己变化了的多样化需求的神灵。

(二)庙宇活动形式适应变迁了的民众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现象,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的社会生活活动的一切样式、风格及观念和特征的总和。近年来,客家石城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当地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民众民俗信仰活动形式的变化。客家正月各村的庙宇大多数会举行菩萨出巡的活动,以前客家乡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菩萨出巡都由人抬着。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乡村不少人家都拥有了私家车,菩萨开始搭着轿车出巡了。此外,客家庙会都流行演戏酬神,曲目一般都离不开采茶戏,而采茶戏受到民众的热捧,也与当地民众的采茶生活密不可分。就演戏的设备来讲,与二十年前也有天壤之别。石城伊公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起,都会请民间剧团演戏数月以酬神。2015年农历九月初八,笔者也随着家人去往伊公庙看戏。让笔者顿觉新鲜的是,戏剧的展演形式和小时候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演戏期间,庙里有了无线Wifi,这是由当地的电信公司赞助的。这样,来看戏或者朝拜的信众可以一边看戏,一边用手机上网、拍视频、发视频。其次,舞台具有了音响、投影、电脑等设备。戏台两侧还安装了显示屏,每一句歌词和台词都会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因此不管是外来观众还是年轻听众都能理解曲目意义。投影的加入,也使得戏剧场景更加形象、生动,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深刻。比如,戏剧中有一幕小虎(剧剧中人物)山头盼父归来,却被伯母推下山崖的场景,通过投影显示山崖的悬崖峭壁,更加形象的表达了伯母心肠之歹毒,小虎处境之悲怜。庙会中,这些新形式的出现都是与民众当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现代设备的加入,也使得伊公庙演戏期间吸引了更多观众。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伊公庙的知名度,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后稷庙却不具备这些条件,戏台简陋,设备陈旧。又由于位于城区,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来看戏的以居住在周围的老人居多。

综上,由于伊公庙与时俱进,在传统庙会中融入大量的现代元素,不仅能够适应民众当前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更是让老少信众耳目一新。而后稷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活动形式不能适应民众变化了的生活方式,使得其日益失去了吸引力。

(三)民间话语权的转变形成了优质的管理队伍

不管是乡村庙宇的发展还是宗族的兴衰,都与管理者密切相关。在传统社会里,有威望的长者或者宗族族长主导着乡村事物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主导乡村事物发展的管理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不少客家庙宇的管理者具有多重身份,他们参与庙宇管理可能不完全是出于信仰,有些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或者借此平台展示自己在地方的话语权。而这些人的参与时常给庙宇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以石城县伊公庙的管理为例。伊公庙以前的管理者主要是西外村有威望的长者,主管庙内的一切事物,以黄姓为主。但是随着伊公庙的发展,目前伊公庙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管理队伍,这支管理队伍大多由退休的知识分子、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以及一些有钱的老板组成。除了黄姓,其他姓氏也参与进来。这种变化,极大的推动了伊公庙的发展。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文化教育,能够对庙宇活动的展开和日后发展做更加周到、细致的规划;有钱的老板可以为庙宇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宽广的人脉也使其对庙宇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而村落有威望的长者能够将传统庙宇活动的精华传承下去。而后稷庙,由于地处城区,周围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异姓居民,已经没有了宗族的元素,管理层大多数是一些退了休的工作者,管理中缺乏创造性。此外,许多理事会成员空有其名,已经离居了石城,只是庙会期间偶尔回来,回来也不做事,等着别人去招待,对于庙中的事务更是一问三不知。这使得后稷庙的管理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因此庙宇的管理能否与时俱进,话语权能否掌握在真正服务于庙宇发展人的手里,也影响着庙宇的兴衰。

综上,庙宇的发展能否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能否适应民众变迁了的现代生活方式、能否让话语主导权适应时代发展而实行转变,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和兴衰。

四、结语

上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民间信仰产生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民间信仰对民众生活的作用。民间信仰不仅可以娱乐大众,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加强民众之间的交流,增强地方凝聚力。同时,因民间信仰而开展的许多民俗活动,如庙会演戏,也是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民俗生活与民间信仰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民间信仰影响民俗生活,并且与时代密切相关。民间信仰的加入使得民众的生活丰富多彩,如,因信仰而举行的庙会,庙会让民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甚至成为乡村狂欢日。但民间信仰是与时代密切联系的,它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获得生存和新的发展,反之,将面临衰落、消失。后稷庙由过去的香火旺盛到近年来的日渐衰落,重要原因就是,后稷庙根植的民俗生活土壤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它能够适应农业时代民众的生活方式,能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技术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影响,后稷庙失去了原有的信仰空间,不能适应变迁了的现代生活方式,故逐渐衰落。另一方面,民俗生活影响民间信仰,新的信仰中心的建立,是适应新的民俗文化生活,根植于现代社会土壤,才得以成立的。伊公庙是民众后来建立的新的信仰空间,其管理和活动方式都参合了众多现代元素,它能够在保持传统的信仰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适应民众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说,民间信仰离不开民俗生活,民俗生活也离不开民间信仰,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注释:

①后稷庙理事会,温忠信镌刻,《后稷庙重修碑记》,2004年。

②石城县伊公庙理事会,《重建伊公庙碑记》。

③张先生,56岁,石城县琴江镇人,曾经是一家化肥销售店的老板。

④打醮是一种道士设坛做法,为人祈福禳灾的法事活动,而石城县的天符醮表现为一种请神驱鬼的活动。

⑤扫舵,是指庙里组织专门的一个队伍,拿着旗帜,抬着神像,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祛除牛鬼蛇神,人们给予该队伍一些米或者红包作为回报的一种民俗活动。

⑥邢莉、林继富、苏日娜.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

⑦张焰祥,男,70岁,石城县琴江镇人,以前农业银行行长,故大家都称其为张行长。

[1]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

[2]徐赣丽.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多种功能[J].宗教与民族,2012(00).

[3]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

[4]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学术交流,2003(03).

[5]陈勤建、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02).

[6]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01).

[7]张丽宁.江苏民众生活方式的30年变迁[J].学海,2008(06).

2016-5-19

陈晓清,女,江西石城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客家民间信仰。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X15A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后稷信众庙宇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天问》与周之始祖试探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后稷教稼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世界末日
从《诗经•周颂•臣工》看周先祖后稷弃在中国农史上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