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院士之农业工程专家——汪懋华

2016-11-05温冰

客家文博 2016年2期
关键词:电气化学科农业

客家院士之农业工程专家——汪懋华

一直以来,客家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可见,“崇文重教”理念不仅贯穿于客家人的生活,而且深深地镌刻在客家人的心中。在这深厚文化底蕴的孕育下,客家地区涌现了无数杰出人才,客家院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期我们继续根据地区、学科领域等标准选取部分院士,展示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风采,为读者了解客家院士打开一扇窗口。

汪懋华,1932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兴宁。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获“国际农业工程协会会士”荣誉称号;2013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农业工程专家和中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长于智能化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为发展中国农业工程国际合作和扩大国际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汪懋华自幼勤奋刻苦,奋发向上。中学时代看苏联电影《丰收之歌》时“一大片金黄色的麦子被大型联合收割机一扫就光”的情景对汪懋华的触动很大,觉得很神奇、很壮观。1951年,他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从此就与农业工程研究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汪懋华被选派为留苏预备研究生,学校根据他的学习潜力和新专业建设需要,指定他出国后改修农业电气化专业。赴苏前,汪懋华用一年时间系统自学了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在苏联留学的三年半,汪懋华阅读了大量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著和论文,他常常早出晚归到莫斯科国立图书馆查阅文献,如饥似渴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为他后来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962年,汪懋华以全优的成绩结束学习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苏联农业电气化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此时,汪懋华选择回到祖国,开始他人生的新旅程。

1984年7月,汪懋华受聘于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2月,汪懋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学科组召集人,随即参与了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及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研究。他多次主持了研讨会,在工作中紧密依靠老一代专家学者,团结中、青年学术骨干,根据国内外农业工程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需求,与国际科技发展相接轨的完整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改革方案。

1997年,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学科结构体系中的工科门类下属一级学科,涵盖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4个二级学科,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综合性学科。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开创者

1962年6月,汪懋华在苏联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新建的农业电气化系担任专业教学工作。他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深入地方和农场进行农村电气化社会调查。每年都带头组织学生到农村和农场进行生产实习,组织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到农村科技试点蹲点开展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思考如何把从苏联学到的知识尽快用于发展我国农村电气化的实践。文化大革命中期以后,他带领教研室教师下厂、下乡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随着电子科技的突破性发展,汪懋华敏锐地感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1978年,在汪懋华努力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了自动化研究室,这是中国农业高等院校的第一个自动化实验室。

1980年,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北京复校后,他克服种种困难,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拖拉机牵引性能综合测试方法”和“基于微处理器的农业机械多用测试仪”的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1987年,该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随后又发展成为二级分布式孵化厅控制系统。该课题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获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采用这项科研成果生产的新型孵化机,在1993年获国家星火科技进步奖,1995年获国家新产品奖。

作为20世纪后期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中惟一的博士学科授予点与农业部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经过10余年的努力,汪懋华领导的学科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精细农业”研究的先驱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土壤学术界提出实践定位农作管理的理念,主要是注意到农田小区或田块之间作物生长土壤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探索大规模农作实践中实施投入的变量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减少过量使用化学品投入造成的环境后果为目标。80年代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海湾战争后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的民用化,空间信息技术和地理统计学用于农业空间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科学界在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配方施肥等的研究相结合,促进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90年代中期,汪懋华根据国际农业工程的发展趋势,带领自己团队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在“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这个全新领域。他在中国率先传播了这一技术思想,科学地介绍了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中的相关工程科技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进展,促进和直接参与组织了在中国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早期实践。

2000年,“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汪懋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由原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拨款5000万元兴建的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园落户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示园区,汪懋华直接参与了示范园区建设的策划,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对国外引进技术装备的应用试验与技术消化吸收研究,积极拓展了对国内外精细农业发展战略和咨询研究等。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他积极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立项的“中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美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动物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装备研究”等,为我国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汪懋华本人所说,精细农作技术研究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技术系统应用发展本身,它的实践将提高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和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基于信息和知识提高农业产出和节本增效,对作物生产管理观念和模式上产生深刻的变革。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研究应用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在距离上拉近了,时间跨度上缩小了。在实现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通过精细农作的实践,将带动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的转变,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温冰/整理)

[1]曲新华.“80后”院士汪懋华[J].中国农村科技,2012.

[2]张淼、赵凡.献身农业工程 引领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J].当代科学人,2014(8/94).

猜你喜欢

电气化学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约稿(征稿)函
【学科新书导览】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云南:广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 运能大幅提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老铁路两国同步架设电气化接触网第一线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