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操冰清亦风雅 襟怀月霁本天真—陈嘉谟生平及其书艺刍议

2016-11-03邝以明

艺术品 2016年5期
关键词:宝安东莞书院

文/邝以明

节操冰清亦风雅襟怀月霁本天真—陈嘉谟生平及其书艺刍议

文/邝以明

陈嘉谟(1837—1920),字石樵。南面人(今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村)。同治元年举人,光绪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与吴道镕、石炳枢设教帐于羊城学宫,四方来学者数百人,成才甚众。东莞县令聘主宝安书院(址在今东莞中学正门东面),任教九年,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曾主管东莞明伦堂沙田经理局多年,无分毫染指。倡办五属义仓、虎门莲溪团保、太平墟育英堂、溥善堂。光绪三十二年,为东莞劝学所总董,悉心筹办中小学校百余所。两广总督周馥聘为会办广东团练总局。清亡。杜门不出,终年八十四岁。

“盖:育德操琴,炼智弹棋,遣情赋诗,壮气酌酒,解事读史,得意临书,静坐焚香,醒梦嚼茗,体物展画,适境按歌,阅候灌花,保形育性,隐心寻鹤,妙处闻蛩。”此陈嘉谟赠显朝之行草书释文,文取晚清山阴学者金缨《格言联璧》“养德宜操琴,炼智宜弹棋……福后宜积德”1诸语。《联璧》“本世事为学问”,以儒学大道警世醒心,以致民众求真趋善、持躬敦品,其时童幼蒙学亦多基于此。显朝待考,东莞文士苏泽东(1858—1927)《祖坡吟馆摭谈》以及《东莞县志稿》均见陈嘉谟之生平,兹引如下并分述之:

陈嘉谟(1837—1920),字石樵。南面人(今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村)。同治元年(1862)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户部主事。以父母年高,告归。与吴道镕、石炳枢设教帐于羊城学宫,四方来学者数百人,成才甚众。东莞县令聘主宝安书院(址在今东莞中学正门东面),任教九年,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曾主管东莞明伦堂沙田经理局多年,无分毫染指。倡办五属义仓、虎门莲溪团保、太平墟育英堂、溥善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东莞劝学所总董,悉心筹办中小学校百余所。两广总督周馥聘为会办广东团练总局。清亡。杜门不出,终年八十四岁。2

吴道镕(1852—1936),即翰林院编修、广东番禺人吴玉臣。石炳枢(1852—1920),即广西知府、广东番禺人石德芬。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陈嘉谟与吴道镕、石德芬合办“陈石吴馆”,设帐于羊城学宫,石氏将其“徂徕山馆”藏书公之同好、门人,适意检读,为开一时学术风气,从学如流,成才甚众。3《任公少年事记》载:“十六七岁从陈石樵、石星巢两先生。”4任公即饮冰室主人梁启超(1873—1929),其家信又云:“……此老旧学尚好,吾十七六时之知识,大承得自彼也。”5陈、石长于词章和训诂之学,梁启超受业二人,早岁旧学遂奠基于此时。戊戌(变法)以后,梁氏推行“诗界革命”,倡导新诗,尝言:“予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6新诗须有意境、语句之创变,又要以古人风格入之,亦即欲思创变,必知旧法,知之越深,变之益远之意。因此,早岁得陈、石所授之旧学基础,促成梁氏新诗倡导之根基,陈、石功自不可淹灭。又,陈氏亦因此事,声望逾隆,受聘主宝安书院、东莞劝学所总董诸职,悉心筹办义学、奖掖后进,为开育学之盛。

私塾、社学、义学、书院为唐代始设科举以降,求学者启蒙识字进而开科取士之不二途径。清康熙间,“国家重熙累洽,休养斯民而教化之……简士之文行兼优者读书其中……”7东莞遂始设义学,其筹办经费全由私人捐助或用地方公益金支付,以道山义学、龙溪书院、宝安8义学(后为宝安书院)等最为称著。岭南学人诚如李黼平、张维屏、陈澧、何仁山等皆执教其间,影响颇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嘉谟任“东莞劝学所总董,悉心筹办中小学校百余所”,以此推算最晚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陈氏已归里主“宝安书院”并任教,苏泽东《梦醒芙蓉集》有其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季春所撰之序于宝安书院,9可见此时陈氏仍在宝安书院。书院即为义学(免费私塾),陈氏任教九年且“不遗余力”,又明伦堂原是各地学宫(孔子庙)大堂之名目,为生员讲读经书之所;义仓为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之民间储备;团保、团练总局为其时反帝之爱国组织;育英堂即育婴堂,为收养弃婴及儿童教养之所等。此均可见,陈嘉谟行事以儒家“仁爱”道德观为准则,热心文化、教育、卫生诸公益,俨然一传统忠君、爱民之士绅代表。民国九年(1920)庚申陈氏奉和徐夔飏(莞珊)所作之《奉和莞珊先生六十生朝书怀》一诗有“节操冰清亦风雅,襟怀月霁本天真”句,正可为陈氏生平最为确切之写照。执掌教鞭之余,陈氏亦能书,以楷、行最擅胜场,所谓“书品即人品”,其作品书卷气盈篇,趋于严谨端庄、温和内蕴之帖学书风。

清 陈嘉谟 座有言无十四言联 纸本

注释:

1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四十一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年。

2钟淦泉、杨宝霖编《虎门历代诗选》(卷15),596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黄增章《广东私家藏书楼和藏书家的地位与贡献》,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纪念文集》,147页,银河出版社,2008年。

4齐全编著《梁启超著述及学术活动系年纲目》,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罗检秋著《新会梁氏——梁启超家庭的文化史》,2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许振东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题解》,24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7沈曾同《新建宝安书院记》,见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册),113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8民国三年(1914)前,凡称宝安者,均指东莞,与今宝安县无涉。见东莞县协文史组编《东莞文史资料选辑》(第3期),9页,1984年。

9《莞城千年文化》编辑委员会编《莞城千年文化》,10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清 陈嘉谟 行草 144cm×80cm 纸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明末至清中期,书坛相继为赵(孟)、米(芾)、董(其昌)帖学书风笼罩,其中从学者如笪重光、沈荃、刘墉、王文治、梁同书诸子,又引领一时风尚,从学如流,然学者徒师其形、不思求变,另其时“台阁体”“馆阁体”流毒于世,嗣是士林、书坛帖学书风渐趋式微。“清之道、咸、同、光,金石学盛,摩崖碑碣发显。晚近儒硕彦著述宏多,文物艺林,千古盛事。”10其时岭南一隅,书坛两种书风并峙,一种以吴荣光为先驱,晚年化碑入帖,其书极具金石之气,后继者李文田、潘存等大力提倡北碑,又经康有为大声疾呼,抑帖扬碑,碑学一系书风兴盛无两;另一种为擅书者多为学者大儒,书作往往通篇书卷气息,此以朱次琦、陈澧、张维屏最为杰出。至清民易祚之时,书坛又呈碑帖合流之风尚。诚如陈嘉谟之流历经清亡与民国建立,时局变迁而“杜门不出”—以忠君食禄为宗旨之前朝旧式文人士夫(遗老)之形象立于世。受碑帖合流时风之影响,陈氏书作虽仍以帖学书风见诸于世,然在运笔谨严、结体平正之书作中书卷气盈篇,又参以碑味,恣肆清刚而又未失之刻露霸悍,此在上述所赠显朝之行草书中尤为特出。书作以长锋硬毫写就,不过分强调字形之倚侧与章法之错落,而以圆浑粗重、纤细挺拔之线条穿插交错,形成生动活泼之情趣及律动之感,此与刘墉(石庵)作小字楷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或以长锋硬毫新笔并刻意参碑意之故,线条时见扁薄率意之笔,使转处时露圭角。又因文为警世之言,以恭敬严谨心态书写,难至不激不厉、平和从容之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除夕前一日,陈嘉谟为澄波作楷书联为传世仅见,联曰:“座有客,尊有酒,室有琴书,庭有花木;言无瑕,行无垢,心无芥蒂,事无葛藤。”印鉴:“陈嘉谟印”(白文)、“石樵”(朱文)。行草书以外,陈嘉谟楷书气息亦近刘墉,盖石庵书学董其昌,为集帖学之成,于书坛影响甚巨,近世所作浑厚一路,均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细审该作又与上述行草书相异,书作以中锋软毫写就,初看点画洁净圆润,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因曾为户部主事,并以儒学大道教授门生,陈氏为人严谨躬行,所作楷书结体略显拘紧,并有馆阁气味,虽属难能亦未致妙境。

又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黄季度先生年谱》11,即为黄季度门人陈嘉谟(刊本又署陈家谟)所辑。然此刻本刊于宣统三年(1911)辛亥,黄季度亦生于同治元年(1862)壬戌六月二十八日,而此间陈嘉谟(石樵)已中举人,似不应从学于黄季度,此陈嘉谟未必指石樵。然黄季度《在山草堂烬余诗》即吴道镕题签,而石德芬诸子亦与黄氏交善,清光绪十四年(1888)石樵与吴、石开“陈石吴馆”,设教帐于羊城学宫,不知是否此间又从学于黄氏,有待详考。然陈嘉谟热心教育、慈善以外,于其时岭南碑帖合流之际,以遗老书风见诸于世,诚为其时东莞艺坛学者型又一家矣。

清 陈嘉谟 《黄季度先生年谱》宣统三年(1911)刻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10上海书画出版社编《黄宾虹文集·书信编》,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11陈嘉谟《黄季度先生年谱》,宣统三年(1911)刻本。

清 陈嘉谟 《在山草堂烬余诗》 宣统三年(1911)刻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清 陈嘉谟 《黄季度先生年谱》 宣统三年(1911)刻本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陈嘉谟年表简编

12黄增章《广东私家藏书楼和藏书家的地位与贡献》,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纪念文集》,147页,银河出版社,2008年。

13原注云:“月米价忽昂,民思抢夺,平粜,人心始定。”

14原注云:“时疫流行,数月未息。”

15《莞城千年文化》编辑委员会编《莞城千年文化》,10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16钟淦泉、杨宝霖编《虎门历代诗选》(卷15),599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钟淦泉、杨宝霖编《虎门历代诗选》(卷15),602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本文作者为广州市珠海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宝安东莞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白鹿洞书院记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