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预习

2016-11-02郭红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郭红梅

摘 要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感受到了预习与不预习课堂的区别,引发了对小学数学课需不需要预习的思考。本文主要针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正反对比的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析现象 调查了解 形成观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上学年的听随堂课活动中,同一天听了同年级同一内容的两节课: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1分析现象

其中的一位是以严谨认真著称的优秀教师,她对学生有严格的常规管理,学生每天必须要对学习的内容作预习。她的数学课条理清楚,学生的回答也行云流水般如大家所愿,把书上的内容复述得很好,找到了单位“1”,也正确地列出了综合算式。但我听着总觉得整堂课波澜不惊,有些淡然无味,特别是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把谁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的关系也理解得不透彻。

另一位是教学相对比较“粗放”的教师,学生没有什么严格的预习要求,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点意外。老师围绕“把什么看作单位‘1?两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到具体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老师的提问步步紧逼,学生的回答推陈出新,也出现了错误,但我听着觉得这堂课还颇有些意味深长,有些亮点。课后,细细思索,觉得这两节课有一个关键词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预习”。

前一位老师把教学过多的依赖到了预习上,完全尊崇教材,顺应教材,认为学生预习后就能基本解决问题,而课上,学生确实也能根据书上的提示说出些道道来,但深究其背后,也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找不到生成性的内容,学生学得肤浅、简单。后一位老师,没有预习的前奏,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的内容,没有约定成俗,没有规定动作,思维的碰撞和创意的火花时有产生,也走了些弯路,但学生从中受到的启迪和教益却匪浅。

2调查了解

所谓“预习”,词典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笔者观察过本校教师们的预习安排,似乎语文老师更亲睐于预习。他们把很多的学习安排到了课外预习这一环节,包括认读生字,读熟课文、理解词语、查找相关资料等等,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于我们提出的“减负提质”是相悖的,所以现在也正在进行如何进行课内预习的研究。而数学教师布置预习的不多,更多的是为巩固所学的新知而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

3我的观点

预习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去分析、处理,怎样就教材、学生、教学来进行安排,让预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避开劣势。对于预习不能简单地一语贯之,也不能全盘否定。本人持以下观点。

观点一:分年段来看待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有六年之久,作为基础教育的六年,学生要习得的东西有很多。第一学段的孩子有爱玩爱动的个性,从他们的年龄特征来看,书本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他们更倾向于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结合起来的活动教学。从他们的心理特征来看,要让他们自觉地进行预习并思考,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说过一段话:“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好奇心,孩子提前预习过了,他到学校还听不听讲?好奇心没有了,你还怎么去激发他的兴趣?而且孩子的判断能力不是很强,他都不知道他懂没懂,其实没懂,他以为他懂了,又不听老师讲课了,这知识不就‘夹生了吗?”我个人很赞成,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实在是不必要的。

观点二:根据教学内容来处理预习要求

小学数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预习。有些学生凭借旧知对新知进行预习,对一些抽象的方法只能起到模仿但不甚理解。譬如说一些概念教学,学生课前预习过了,直接知道了书上所呈现的结论,在课堂上时就会浮于表面,对于概念的内涵、适用范围、运用价值等就不再作深入的探讨理解。笔者认为,预习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做的事情,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有些是必须预习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时间的效率,但有些是不需要预习的。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给予不同对待,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对于是否安排预习应与不同对待,首先根据内容难度不同给予不同安排,难度大的给予安排,如果觉得一般学生都能顺利接受,就没必要安排。其次,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对于定义,探索,总结规律等内容不必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接受新事物,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有新鲜感,同时也培养了能力,如果早已经知道了结论,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对于习题课,小结课,课题学习课,要求去预习,学生在课下产生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与以引导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各抒己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之呢?

观点三:看书≠预习,正确认识预习方式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预习就是布置学生看看书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这种简单而片面的看法应当摒弃,这样的预习只是流于形式。如果教师把预习简单处理成看看书上的内容,那学生在预习时就会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把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

总之,教师如果能将“预习”运用得法,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但如果一语概之,不恰当的预习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所以,慎之,且应与时俱进地对预习的方法进行革新,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真正更新、转变。

参考资料

[1] 王慧先.小学数学课堂中“预习”之我见[J].小学数学教师,2011(10).

[2] 樊健美.让预习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J].小学教学参考,2011(8).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