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形成及特点

2016-10-31蔡克文

党史文苑 2016年20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人民

蔡克文

[摘 要] 毛泽东笔下的“人民”是一个具有特定政治意义的概念。它是以近代以来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革命运动为历史前提,以分清敌我友为逻辑起点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外延归纳到内涵提炼的过程。毛泽东的“人民”概念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鲜明的阶级性、深刻的历史性、足够的广泛性等特点。

[关键词] 人民 历史前提 逻辑起点 内涵和外延

毛泽东将“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内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毛泽东“人民”概念形成的历史前提和逻辑起点

(一)毛泽东“人民”概念形成的历史前提。毛泽东“人民”概念形成的历史前提,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斗争历史。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就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由此,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斗争,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

近代中国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要么是由农民阶级发起和领导的,要么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发起和领导的。虽然,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也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多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革命的领导阶级由于受其阶级性所限,没有看到或没有重视广大受压迫、受剥削民众的革命热情和要求,因而就没能联合起最广大的力量,使得革命势力长期严重不足。孙中山在其临终遗言中就总结道:“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也就是说,即使孙中山领导的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也就没有找到革命的真正动力,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中国革命已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叫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作了归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p647他指出: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1]p645。所以,“不能忽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地位。谁要是想撇开中国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就一定不能解决中华民族的命运,一定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问题”。[1]p649但遗憾的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的初始,并未吸取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不知向何处寻找革命的动力。例如,第一次大革命一开始,我们党内就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机会主义,一方面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需要同盟军,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以谁为同盟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开始对“人民”进行研究,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明确区分了敌我友,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随后,毛泽东在“我”和“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人民”的概念。

(二)毛泽东“人民”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是分清敌我友。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右倾的两种错误倾向,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开始就强调:“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p3毛泽东认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基本原因就在于革命的领导者未能真正分清敌我友,因而也就未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强调,革命要胜利,就必须首先分清敌我友,以紧密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为了分清敌我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通过分析,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分子,都是我们革命的敌人。而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中的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尤其是,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忠实的同盟军,解决了中国革命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民”,哪些人是人民,但是,他却明确指出了哪些人是中国革命的推动力量。而“人民”作为同“敌人”相对应的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从后来毛泽东对“人民”概念内涵的界定来看,实际上,毛泽东眼中的“我友”就是人民。因而,我们可以说,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而分清敌我友,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

二、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界定

(一)毛泽东从外延上界定“人民”。自从毛泽东强调要把分清敌我友作为解决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意依靠谁和团结谁、孤立谁和打击谁的问题。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一步步高涨,也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于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我国革命形势的变化,系统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他提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2]p152为了将一切革命的和可能革命的力量汇聚起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强调,要把“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口号。他说:“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2]p156他进一步指出:“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他还说:“人民共和国不代表敌对阶级的利益。相反,人民共和国同帝国主义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是处在正相反对的地位,它不把那些成分放在所谓人民之列。”[2]p158很明显,毛泽东虽仍未对“人民”从内涵上进行界定,但他却明确表达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甚至是可能参加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3]p855虽然,毛泽东在这里没有提到民族资产阶级,但在抗日战争实践中,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是争取和团结的方针,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毛泽东的眼中,民族资产阶级就是人民的一部分。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最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人民的范围包括哪些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呢?毛泽东于1948年1月18日,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而以工人、农民(兵士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4]p12721948年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4]p1313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再一次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p1475在毛泽东的一系列论述中,虽然也说“人民是什么”,但他实际上说的却是“什么是人民”,“人民是什么”说的是内涵,“什么是人民”则说的是外延。也就是说,到此时,毛泽东主要是从外延上划分了哪些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是属于人民的范畴。

(二)毛泽东从内涵上界定“人民”。对“人民”的把握,外延上的区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应从内涵上来揭示。内涵是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本质区别,只有科学揭示出“人民”的内涵,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清敌我友。毛泽东对“人民”的把握,没有停留在单纯外延上的划分,而是进一步从内涵上界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中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5]p205在这里,毛泽东不仅第一次明确从内涵上界定了“人民是什么”,而且再一次从外延说明“属于人民的范围”。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人民”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政治概念,它的提出和界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从内涵上来说,人民就是一切能够促进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从外延上来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民的主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阶段也属于人民的范围。

三、毛泽东“人民”概念的特点

毛泽东的“人民”概念,是一个具有特定政治意义的概念,并非泛指一国的全部人口,它与“国民”“公民”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毛泽东的“人民”概念有其独特的属性。

(一)强烈的政治性。如前所述,“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古代中国是与百姓、贫民、庶民等词有着同等的指向,均指被统治阶级统治的普通民众。近代以来,“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对革命和社会发展起的作用来对“人民”进行界定,将它作为一个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性概念来理解。如他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从而将“人民”与国民、公民区别开来,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

毛泽东“人民”概念的政治性,首先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即是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赋予“人民”特定的政治意义,使其成为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毛泽东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基本观点。其次是来源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主要历史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毛泽东就以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为标准,从“敌我友”的角度将“人民”和“敌人”进行了科学区分。

(二)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切拥护中国革命和建设,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由此可见,阶级性是毛泽东“人民”概念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种阶级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界定的逻辑前提。诚如前文所述,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界定的逻辑前提就是分清敌我友。毛泽东明确强调,中国无产阶级要完成中国革命任务,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就必须分清敌我友,找准阶级朋友,瞄准阶级敌人。二是来源于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界定的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准确把握了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于中国革命的态度,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将反对中国革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划归为敌人,而将赞成和支持中国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划归为人民。三是来源于毛泽东关于“人民”概念界定的目的。说到底,毛泽东特意提出“人民”概念,就是为了正确的开展阶级斗争。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共产党就是为占中国90%以上人口的穷困民众服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为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人民大众,哪些人是人民大众。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才能取得阶级斗争的最后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的内涵。

(三)深刻的历史性。“人民”的历史性,就是指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所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的范围理应随之变化。事实上,毛泽东对“人民”的界定就是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演变而做出了不同的论断。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范畴就作了总结性的集中论述。他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最主要的敌人,因此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我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动派成为最主要的敌人,所以,一切反对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力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任务,所以,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四)足够的广泛性。毛泽东判定“人民”的标准就是看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凡是能够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就属于人民的范围。而且,毛泽东始终将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纳入人民的范围。除此之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些开明绅士、国民党的一部分也属于人民的范围,可见“人民”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人民”的广泛性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毛泽东曾剖析中国的现实:“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3]p808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重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都有不同程度的革命要求,他们都是革命的力量,所以他们都是人民的范围。而且,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但毕竟人数较少,面对国内外相互勾结的异常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免势单力薄。所以,要推翻这三座大山,也必须调动一切革命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也决定了“人民”的广泛性。总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只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人民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韩会师:人民币陷入了“人民”的围剿中吗?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