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辆加速奔向解体的东欧房车

2016-10-27马乔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东欧解体房车

马乔

在垃圾日的路边,无数崩塌的碎片,等待着被我们拾掇,以讲故事的手艺人的名义,重新组装

这里有一栋陈腐的老楼,无数的窗户里住着千奇百怪的人物。在《垃圾日》里,我们跟着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凝视着这栋破败阴森的老楼。

进入大楼之后,变成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我们上楼,穿过洗衣房、楼梯井、庭院,自由地窥视每一间屋里的住客:经历过多次革命后,在平凡年代也坚持要住在阁楼密室里的安迪大叔,迷恋上吃人肉的艾米大婶,热爱听普契尼歌剧的异装癖医生,通过体罚学生而获得复仇快感的女体育老师。他们的命运幽微深邃,截然不同却又悉数相连。每个人物有单独一两千字的微型特写,四十多个住户,组成了这栋楼的生态和景观。

这栋楼就是解体后东欧社会的一个缩影。

马里亚什的这部处女作体现了短篇小说叙述的可能性,如何能在短篇合集中呈现最合适的复合与粘连。而细看文本,每一处的描写都那么精确生动令人难忘,比如形容人的苍老,顽皮的“马里亚什医生”写道:“他的脸像是一块块腊肉组成的。”“他妻子的脸上,是一片煞白的皱纹的海洋,湍急的漩涡在嘴里落入深渊。”有一点点莉迪亚·戴维斯那种节制的冷幽默感。

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十诫》,故事背景也曾安排在一栋充满了窗户的大楼,然而比起《十诫》中当代社会群体之间那种完全令人绝望的冷色调和不可知论情绪所散发的虚无,马里亚什的故事更多的却是虚无中的激情和快感。这一栋房子,更像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下,一辆刹车坏掉却加速奔向解体的东欧房车。每一个窗户、轮胎和螺丝钉都是松动的,在空中战栗,却又显示出另一种骄傲的耀武扬威。

人们最早来源于生活动荡和不安稳的恐惧,很快就变得习惯了,反而得到了一种暴戾、恐怖的快感。比如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去拾荒的艾米大婶,在与自己的好奇、羞怯与强烈的欲望做斗争以后,终于大胆地承认人肉那“有一点点甜味”的妙处;小玻莉也开始学着像她的母亲一样,在黑暗中寻找自己大腿间的“口袋”,发出痛苦又享受的呻吟。

马里亚什擅长写“性”,或者说用“性的快感”来隐喻支持这些人物生命力的图腾。四十多个小人物,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的强迫症,有自己的怪癖和自己达到快乐并且自信的方式。比如“热爱占便宜不时顺走办公室的一些小东西”“热爱把一切垃圾都捡回家,相信总有一天会用上”等。题材看似非常现实主义,身边人也会有很多熟悉的影子,但笔法常常又抽离现实,有着达达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的童话色彩,像黎明时结伴穿着白衫像陶瓷一样日复一日往楼下摔下去的老妇人团体那一章,就非常恐怖,却又唯美。这和马里亚什日常达达主义和波普风糅合的画作风格也是息息相关的。

马里亚什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他擅长用非常夸张幽默的方式来呈现本身很无聊的东西,每个人都像是在坚忍不拔地守卫着这平庸之恶,而愈演愈勇地扮演着“穿着小熊卫衣的小锡兵”。马里亚什用了当地的“倒垃圾”(交换二手)这个概念来形容他给读者讲的故事,其实也正好映照了波普艺术提倡废物利用的原则。

所谓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它是物件和人情的考古学,是历史和故事手艺的承载体。

这辆驶向迷幻悬崖的东欧列车,在地下室一章也将走向终结。一个阶级的崩塌,发生在乞丐——那个社会最弱的人群。在垃圾日的路边,无数崩塌的碎片,等待着被我们拾掇,以讲故事的手艺人的名义,重新组装。开车上路吧,与房屋窗户里那些迷幻而丰富的灵魂,旗鼓相当。

《垃圾日》

作者:[匈牙利]马利亚什·贝拉

译者:余泽民

出版:花城出版社

定价:30元

猜你喜欢

东欧解体房车
用有“温度”的产品 实现房车智慧出行愿景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开幕
第12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召开
2015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盛大开幕
苏联解体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