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祈雨碑与时任知县张应扬

2016-10-27何寿松

收藏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喜雨碑记兰溪

□何寿松

明代祈雨碑与时任知县张应扬

□何寿松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Ming Dynasty stele preserved in the Benbao Hall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Zhangwu Village, Huangdian Town, Lanxi City,Zhejiang Province. This stele writes the achievements of ZHANG Yingyang in his County Magistrate career.

碑址外景

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区张坞村本保殿中,立有一通明代记载县官祈雨碑刻—“蟠山喜雨碑记”。

该碑为明万历十七年立,红砂岩石质,圆首,由底座和碑身组成。碑高152、宽72、厚36厘米;底座高26、长95、宽36厘米。碑阳碑首从右到左横式六字篆书“蟠山喜雨碑记”。整通碑文为楷书,竖式排列,23行921字,正文855字。时任兰溪县知县张应扬撰文,县臣李纯熙、主薄林岳、典史徐樱、儒学训导孙叔、赖桓仝立,未记书丹者姓名。

据年长的村民相传,当时县衙立有十多通碑刻,由当地年轻力壮的村民前往县衙搬运,但由于路途遥远,到了离县城16公里的社溪村关王殿时,这些村民实在扛不动了,将大部分碑丢在关王殿。村民沿着曲折高低的山路,歇歇停停,轮流接替,又扛了10公里,只抬回三通石碑,将其中一通抬到村后海拔600多米高的蟠山上,另二通立在村西的本保殿中,其中一通为青石质,由于风化严重,碑上文字基本磨灭。另一通即为“潘山喜雨碑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保殿被毁,此石碑被村民用作厕所踏脚板,所幸碑阳朝下,碑文未被损坏。20多年前,本保殿重建,村里将这通碑重新找回,立在殿中,被保护了下来。

据“蟠山喜雨碑记”碑文记述,明万历己丑(1589年)仲夏(农历五月),兰溪县旱情非常严重,知县张应扬为了缓解旱情。在家设坛,顶着酷暑,露天祈祷。祈祷了十多天,天还是不下雨。他仿古代祈雨的仪式,又在城东的五个庙相继设坛祈祷,但也没有一点效果。后来听人相传,位于瀫西的朱家山区蟠山上有龙,很灵验,于是,他走三四十里的路,带着一干人,前往“躬造请之”,但没有应验。后来,“乡民持枯苗告旱灾者日益众”。看到乡民们焦急的神情,他的内心很痛苦。虽免去钱粮,救济乡民,不如“一天霖雨”。他认为“蟠山之庙果了无应验,断不宜乡民,传奉至今”,决定再次速去蟠山庙祈祷求雨。于是,他择了吉日,减去随从,连夜从县城前往蟠山庙。到了蟠山,先由阴阳法士入庙投词,天亮后,他和大家一起又爬上山顶,设坛祝之,祷告真龙。一连三遍,到第四遍时,“凝神者良久,俄而有条黑蛇由庙东来赴,性状颇奇,长二尺许,众惊,以为真龙。且闻父老相传,祷得黑蛇者,当即雨”。于是连忙将黑蛇放进罐中,提着罐快行。不一会,“四山云合,风习习转自东方”,“未到坛,云已油然满空,忽电光烨烨起中天,是夜,果大雨如注,直滂沱到晓,尽日方止”。过了一二日,雨不绝,至初九,吹起飓风,雨更加大,“苗获以甦,众大慰”。见到此情此景,张应扬发了一大段感慨, “当时不有此雨,则一望四郊几成赤地千里,地方胡以安国计,胡以充生人之伦,胡以相保为民牧者,又胡能一日晏然耶!”

张应扬为安徽休宁县人,自幼聪明好学,万历十年中壬午科举人,万历十一年中癸未科进士,后出任兰溪县令。在任上,制止了沉溺女婴的习俗,使得许多女婴得以存活。在饥荒之年捐出俸禄,置办社仓。为减轻百姓负担,决不随从邻县改变税赋。他的为官受到当时百姓的交口称赞,兰溪百姓为表感谢而两次替他建祠。现在,在张坞村的老一辈中还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称他为“张老爷”。之后任监察御史巡视京地粮仓,多次进言献策要速征皇粮以备饥荒之需。随后巡按滇南、福建,在滇南,平复了顺宁(今风庆)代、侯两派的争斗和仇杀。万历皇帝闻之,御赐金牌,命其体恤民情、平反冤案,当地士民深受其惠。在福建,减裁过重的税赋徭役,使当地百姓得以缓解困难。而张应扬终积劳成疾,在漳州去世。

张应扬的出生地休宁县溪口镇冰潭小石丙村,有一座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出资建的功德坊,亦称“进士坊”,正匾额书刻“巡按直隶山东云南福建监察御史张应杨”,背匾额书刻“万历癸未科张应杨”。

“潘山喜雨碑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有其迷信色彩,但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看出当时县令张应扬的执政理念,以及一颗为民之心。

该碑对研究明代中晚期的职官制度、书法艺术,以及兰溪当地的道教活动、社会生活风俗、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蟠山喜雨碑记 拓片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喜雨碑记兰溪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春夜喜雨(外二首)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春夜喜雨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