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除浮躁,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2016-10-26欧阳易路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刘和珍语文课堂规范

欧阳易路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流行的所谓网络语言鲜活无比,热闹、光亮、复杂成了课堂的代名词。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祛除浮躁,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情感。语文教师要用“真情”点燃课堂,用“朴实”打造课堂,避免盲目赶时髦。

一、语言规范,施教无痕

语言规范是语文教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教师潜心研究和关注的。学生应该时刻关注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最鲜活的语言,为写作增加表达亮点和趣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语言都适合写入文章。有的学生张口闭口就是东东”“菜鸟”“亲”等令人难以琢磨的词语,写出来的作文也尽是网络用语的拼凑:“亲,不要这样人参公鸡,否则会遭拍砖的。”这样的表达让人摸不着头脑,自然难得阅读者的青睐。多给学生积极的引导,教给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切不可让网络语言污染了我们的交流环境,否则会产生无穷的负面影响。

把握语言规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这样比单纯说教更有意义。教师应注重形成拥有自己特色的语言规范,而语言流畅、简洁明了、要言不烦、清新优美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特质。让学生从文明、规范的用语中探寻语文的精彩,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感召力和意义。

二、拨乱反正,提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有个性有创意,但也不能失了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不能脱离了文本,违背了常识。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多样的解读,但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热闹,抛开文本,脱离常识,一味“媚生”。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就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这是在告诉民众,不要保持沉默,要团结起来抗争,而鲁迅因为受当时环境影响,还不敢抗争,不得不呐喊;有同学说,这与“沉默是金”相违背,在此文中作者仅是为纪念刘和珍,请民众反抗,为刘和珍报仇;有同学说,要是在当时,我也会保持沉默,毕竟个体力量有限,自有英雄这个“救世主”来拯救民众,我们只要跟随呐喊,等等。对这些看法,该教师都点头认可。面对学生理解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予纠正,这本身就是误导。

给学生的理解以是非分明的判断、拨乱反正的指导,才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引导学生走出信口开河的误区。教师不能“人云亦云”,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作者、研究学生,让浮躁没有市场。

三、静心品读,返璞归真

让学生在主动与文本、作者、编者、自我的对话中品出“不一般”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一旦学生的阅读时间被人为删减、阅读感思被人为地干扰,他们的语感自然也就“平淡无奇”。这种“压缩饼干式”的充饥只能是语言功利性教学的翻版。因此语文教学要舍得留出时间让学生静心品读。

让学生带着新鲜感阅读课文,带着激情感受内涵,才能使课堂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如在《雷雨》教学中,学生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缺少一定的感知,对中国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甚了解。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知识素材,让他们在主动品味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让学生带着品读的心情去与周朴园、鲁大海、繁漪、侍萍等人物进行对话,让他们将懵懂的认知转变为探知的渴望与激情,才能使得阅读更有深度和广度。通过品读,学生能够真切体味到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其“每个毛孔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本质,能够认清其“两面”性。在品读中找出不一样的体会,能使学生带着好奇探究,让他们在底气十足的交流中感受精彩与多彩。

突破语文课堂上的“矫情”,需要教师不左右学生的心思,多给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自主构思的时间,让他们在毫无拘束的自由交流中活化感知,增强感悟。引导学生多关注文中人物的眼神、言行,与学生真诚沟通,不做作,不矫饰,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品出真味。给学生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给他们更多自由发展的天地,定能发现他们不一般的“精彩”,而这也正是品读所需要的。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放弃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试着在从从容容、平平淡淡中求得那份本真。吹散语文教学中的浮躁之气,语文教学才能“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刘和珍语文课堂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