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开始使用时间在创伤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2016-10-26潘林香

关键词:聚体肝素出院

吴 进,潘林香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低分子肝素开始使用时间在创伤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吴 进,潘林香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目的 观察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12月下肢静脉血栓中高危人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91例,随机分为A、B两组和对照组,A组32例,B组29例,对照组30例,A组在入院24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B组入院后48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对照组在术后12 h至出院,每天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A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B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A、B组凝血指标和D-D聚体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其中A组改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入院24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每天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

创伤骨折;低分子肝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开始时间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治病因素为: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其中尤其以“血液瘀滞”最为关键[1]。骨折后,由于疼痛和制动,会造成静脉回流减慢,组织创伤、肿胀和炎性浸润也阻碍静脉回流,同时血管壁的损伤,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手术后的高凝状态,为血栓提供了有力条件。本研究通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凝血指标和D-D聚体影响,探讨了低分子肝素开始使用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12月下肢静脉血栓中高危人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91例,入选标准:(1)术前下肢行血管彩超无双下肢静脉血栓;(2)下肢静脉血栓评分属于中高危人群;(3)无活动性出血;(4)对低分子肝素中任何成分无过敏。将其分为A、B两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1)患肢肿胀,局部压痛明显,疼痛剧烈;(2)患肢皮肤色素沉着,呈暗红色和青紫色,温度较健侧高;(3)Homan(直腿伸踝试验)征、Luke征以及Neuhof(压迫腓肠试验)征检查阳性(4)凝血指标及D-D聚体极高(5)下肢血管彩超提示血栓。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A、B两组和对照组,A组32例,B组29例,对照组30例,A组在入院24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B组入院后48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对照组在术后12 h至出院,使用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次/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患者入院后48 h内及术后72 h内分别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A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B组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见表1。

表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2.2 凝血指标及D-D聚体

患者入院后48 h内、术后72 h内分别行凝血指标和D-D聚体比较,A、B组较对照组都有明显改善。其中A组的改善最为明显。见表2。

表2 凝血指标及D-D聚体对比(±s)

表2 凝血指标及D-D聚体对比(±s)

D-D聚体(ug/ml)A组 入院48 h内 15.25±1.52 40.34±4.25 4.25±1.22 3.55±0.35术后72 h内 14.26±2.24 36.55±4.23 3.15±1.34 1.58±0.36 B组 入院48 h内 14.13±1.35 39.59±4.21 5.11±1.58 3.12±0.56术后72 h内 14.23±1.25 38.21±5.12 3.96±1.89 2.20±0.22对照组入院48 h内 14.52±1.68 40.12±4.33 5.22±1.85 3.88±0.28术后72 h内 19.58±1.47 49.82±3.63 8.21±1.22 6.63±0.32组别  时间 PT(S) APTT(S) FIB(g/L)

3 讨 论

骨折后,由于疼痛和制动,会造成静脉回流减慢,组织创伤、肿胀和炎性浸润也阻碍静脉回流,同时血管壁的损伤,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手术后的高凝状态,为血栓提供了有力条件。与此同时,骨折常常是老年患者,血清中促凝成分增加,血浆中纤维蛋白水平增加,也易增加血栓[2-3]。

低分子肝素是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来的,由肝素分级或降解而得到较母体量小的组分或片断,平均分子是肝素的1/2~1/3,分子大小分布均匀,抗凝效果好,使用方便,并发症发生少[4-5]。研究结果显示,在之后行双下肢血管彩超和凝血指标、D-D聚体检查比较,A、B组较对照组都有明显改善。其中A组的改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行DVT评估,发现中高危人群后在入院24 h内至术前12 h、术后12 h至出院每天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实施全面的系统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发生。

[1] 王 强,盛伟斌,姜曙祥.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5(2):164-165.

[2] 胥明梅,曲桂荣,刘虹伟,等.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3252-3253.

[3] 周 静.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23-1224.

[4] 王述芳.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内科应用中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9):105-106.

[5] 左奇伟.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5):61-62.

本文编辑:吴宏艳

R683.42

B

ISSN.2096-2479.2016.02.044.02

猜你喜欢

聚体肝素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D2聚体联合主动脉CTA在急诊确诊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川崎病患儿血清学D-2聚体与C反应蛋白表达分析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第五回 痊愈出院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苯丙氨酸解氨酶印迹交联酶聚体的制备及部分催化性能研究
以粗孔微球硅胶为核芯的交联酶聚体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