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后延安木刻版画发展状况探析

2016-10-25王大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木刻陕北版画

王大双 李 萍

延安大学文学院

新时期后延安木刻版画发展状况探析

王大双 李 萍

延安大学文学院

新时期以来,延安青年黑白木刻版画因其浓郁的写实传统、关注现实、反映木刻创作群体熟知的陕北高原生活图景而备受社会关注。在继解放战争后,延安的黑白木刻又迎来了它的复苏萌芽期、发展繁荣期以及目前的萧条衰落期。

延安黑白青年木刻 写实传统 当下境遇

木刻版画作为抗战美术的主力军在解放战争与抗日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页。20世纪80年代,延安当地的美术青年传承延安老鲁艺的版画创作传统,掀起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延安青年黑白木刻运动,诞生了艾生、冯山云、陈山桥、宋如新等新一代木刻版画群体。此后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始终发扬老鲁艺“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民间”的艺术传统,版画作品因其概括性强、接近生活、容易上手、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而备受美术爱好者称赞。延安新一代木刻群体凭借深厚的剪纸功底基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选择了木刻版画这一美术形式记录他们所处的时代风景和日常生活,从而使这一在抗战时期充发挥特殊作用的美术样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发芽、开花、结果。

一、1976—1979:新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萌芽期

据延安青年黑白木刻运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艾生与冯山云老人回忆,20世纪80年代木刻版画得以在延安重新酝酿成型,并发展得有声有色,得益于一位北京知青靳之林。靳之林1973年至1985年落户于延安,从中央美院而来的他曾于1976-1984年间徒步3000里全面考察了秦始皇抵御匈奴的重大国防工程“秦直道”,基于对陕北当地民俗民风的独特艺术体验,著有《延安石窟艺术》、《南泥湾》、《公社书记》、《绵绵瓜秧》等作品。靳之林落户延安的13年间,曾多次带队深入农村普查挖掘民间文化与考古文化,同时志愿到延安艺术组担任组长。靳之林以其自身广泛的艺术实践和其作品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将延安当地的一大批美术爱好者带入美术创作领域。这批美术青年有刚刚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艾生(原名张永革)、宋如新以及来自延安各地区群众艺术馆的陈山桥、秦剑、赵明生、李师明等。他们深受靳之林的影响,坚持艺术必须到生活一线去的创作观念,1977年,在艾生的带领下这群青年开始对延安地区的民间文艺全面普查,对陕北传统美术样式如剪纸、石雕、刺绣、布堆画等进行大范围搜救整理。以此为契机,这些青年美术爱好者开始尝试使用美术这一载体来描绘这块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土地,并以此来为改革开放后陕北鲜活的社会生活记录代言。

然而,在当时物质条件并不充足的陕北,进行油画创作显然不切实际,加之当地的美术青年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属于民间美术家,他们多年以来熟悉了当地最为普遍的剪纸艺术,而从创作原理上来看剪纸与木刻版画创作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因而好入手、易操作。于是,物资匮乏的客观条件制约与创作主体专业素养的双重原因,延安木刻版画这一美术样式在新时期应运而生了。

二、1980—1999:延安木刻版画繁荣发展的收获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展开,延安木刻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一时期,在老一辈美术大师的悉心栽培下,延安的黑白木刻创作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传承延安时期老鲁艺的艺术创作精神,并将这种忠实于生活,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精神应用于木刻实践中。1982年,延安群众艺术馆公开出版了 《延安青年黑白木刻选》第一辑,重点收录了青年木刻创作群体的新作61副。这使得木刻青年们深受鼓舞,除勤于创作之外并定期组织木刻展、举办木刻学习班,这种频率大、效率高、范围大的木刻活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们的创作热情,也带动了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很快,1984年春节过后,《延安青年黑白木刻选》第二辑问世了,收录79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并由老一辈版画大师修军先生亲自作序。

辛勤耕耘终归迎来了美术界的认可与赞誉。文艺报指出:“今天,革命的文艺传统又流进了延安地区新一代版画家的血液之中”,“延安地区涌现了一批很有个性,很有前途的青年版画家”。[1]此时正值西方文艺思潮风行国内之时,一大批美术家争先恐后运用西方的美术思想进行美术试验,人们争相讨论并痴迷于这种全新的美术浪潮中。在此背景下,延安的青年木刻家却依旧坚守着稍显“落伍”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他们将广袤的陕北大地、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以及革命老区的民风民俗幻化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呈现在作品中。版画家的创作中少了一份缤纷绚烂吸引眼球的新兴形式,却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他们鲜活的生活中。事实证明,那种超脱了形式而上升到生活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朴实描摹的艺术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些作品超越了个体的心灵体验而拥有了人类更广泛的情感共同性,因而,在广大接受者中备受赞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艾生的 《天上下起了毛毛雨》、冯山云的《饮》、秦剑的《陕北造像》、宋如新的《熔炉》、赵明生的《黄河壶口瀑布》等作品均在当时的美术展、美术报刊乃至美术界饱受赞誉,版画家们俯下身子向身后的大地汲取营养,关照身边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其自身过高的艺术素养与关注现实的艺术实践得到社会认可,成为20世纪末备受关注的一个美术群体。而艾生于1999年获得全国版画最高荣誉奖项的“鲁迅版画奖”,则为延安青年黑白木刻这一繁荣发展的收获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2000—2016:延安木刻版画群体重组的衰落期

然而,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进入新世纪后,曾经作为延安青年黑白木刻的骨干都纷纷转到油画创作和国画创作领域,人员也分散到全国各地,有的调入省艺术馆,有的在延安县区文联群艺馆工作,有的转而从事美术教学和研究。截至2016年,目前在延安专门从事木刻版画创作的只有赵明生老先生和延川县文联主席刘宏祥。在这一老一中的两位专业木刻版画家中,赵明生近些年主要将延安红色革命遗址和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作为创作重心,其作品篇幅大、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善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在其作品中生动呈现。刘宏祥的作品善于抓住陕北风俗与陕北农民的日常进行刻画描摹,作品神态俱佳、抒情性强,观之如临其境,令人深思。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延安青年黑白木刻运动的版画前辈和目前仍在坚守木刻版画事业的艺术家的实际调研与走访,我们为木刻家不为名利所趋,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精神魅力而由衷敬佩,为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与生命激情的版画作品而不由感叹时,更值得探索与深思的却是当下延安木刻版画的发展出路问题。

毋庸置疑,新时期以后的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尽管就艺术技巧而言并不突出,但其中却有鲜活的生活,由于创作主体大多都是农村出身,有着切身的农村生活体验,因而在用版画语言表现他们熟悉的土地、风俗与生活场景时,他们可以从表现对象的立场出发,以农民的视角刻画农民的普通生活世界,真正做到艺术为百姓代言。与今天有的艺术家被新兴的艺术形式所束缚,带着镣铐跳舞不同,延安的木刻版画家塑造的不是为创作而创作的“模特”,而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是陕北的农民,是具体的“人”。他们无需刻意地融入百姓生活去采风,而是将自己熟知的生活进行总结后,表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陕北。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陕北大地上的民生百态、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正是新时期以来版画作为美术载体的功能所在,魅力所在。

但当我们试图结束目前这种版画备受冷落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打破延安木刻版画发展的瓶颈时,我们发现版画艺术在传承和带动当地民间美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木刻家应跳出狭隘的旧时陕北黄土高坡和陕北风土人情的圈子,艺术表现对象理应多样全面,用发展的眼光关照现实,通过版画创作呈现一个当代的、鲜活的、能够引起大众共鸣、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当下陕北和当下中国。二是相比于其他省市的美术发展,陕西尤其是延安的美术发展明显存在硬件设施落后,资金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符,势必会影响版画创作群体的积极性,导致发展滞后。三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投资宣传,多组织一些诸如开办版画培训班、举行省市间版画交流展、版画下基层等活动,全面推进延安木刻版画的发展。惟其如此,版画艺术才能继续传承为人民的艺术创作传统,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暂的复苏期、繁荣期之后,掀开延安木刻版画新的辉煌篇章。

[1]文艺报[N].1987-3-21.

本文系2014年延安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 “新时期以来延安木刻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201410719047]阶段性成果

李萍(1984-),女,陕西渭南人,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延安文艺与文艺评论,近年来重点研究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延安大学学报》上发表木刻版画文章两篇;王大双,延安大学文学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木刻陕北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