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

2016-10-2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35期
关键词:湖广麻城孝感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

麻城孝感乡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单一,它既是元末明初移民迁川的中心,后来又成为清初以来以湖广籍移民公认的“共同祖籍”。

“试问故乡在何处,湖广麻城孝感乡。”巴渝大地上,重庆人的记忆里大都有“麻城孝感乡”。这是许多“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的家族口口相传的祖籍地,也是许多人心头一缕模糊而久远的乡愁。孝感乡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重庆人中十有七八祖籍麻城?下面我们将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路的过程,揭开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的神秘面纱。

麻城孝感乡,移民“中转站”

近年来,到湖北省黄冈麻城市寻宗问祖的人络绎不绝,来者都称祖籍是“麻城孝感乡”。但在研究者看来,很多人疏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小小的孝感乡,怎么可能前前后后移民到四川200多万人?

采访团队走访重庆及四川、湖北等地的历史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麻城孝感乡并不是所有寻祖人的真正故土。最早到麻城的移民是为逃避高赋税的江西人,他们此后又向无赋税或赋税更低的四川移民,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说,麻城正好就是一个移民中转站。同时,麻城还是周边七县移民的登记出发地,由政府发给路条和盘缠。路条上的“麻城孝感乡”也就留在了万千移民及其后代的记忆中。由此,“麻城孝感乡”作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成为每个家族的记忆保存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也有学者认为,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先集中于麻城后统一迁往四川,使后人误认麻城为故乡;也有说法称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来自麻城,他们势力大、资格老,后来者为寻求荫庇而冒充麻城人。而移民的增多,为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催生了湖广会馆,会馆是明清时城镇中供外乡人歇脚、聚会的场所,按地域划分,一般由同乡移民或商旅创办,供奉家乡神灵先贤。书生赶考,商人买卖,大都首选本乡会馆投宿。

就地理分布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较多,而东北部则较少。总体而言,今日大约有70%的四川人为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也因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

移民史上少有的“抱团共生”

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家、李家和殷家上下大大小小三十三口人,围绕在程家院子里。他们正准备携家带口,向遥远的蜀地迁徙—即“抱团”由楚入川。据程氏家谱记述,他们最初落脚重庆开县,住了一年后,迁到了万州的龙驹坝。两年后,又移居云阳辖境的维都坪,最后在此地安家发展。

据《云阳县志》记载,“三姓六人约为昆弟,七世同居,不通婚媾,传十七代,食指数千尤亲睦无少警。”三姓同居共爨一家达七世,按25年为一世,则有175年之久。“三姓一共30多人抱团而行,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移民方式。这种方式一来沿途可以相互照应,确保移民安全;二来到了移居地,可以壮大势力,便于相互援助,保护自己。”湖广会馆研究员、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岳精柱认为,三姓同居七世,这是人类移民史上少有的。

此外,采访团队还在巫山挖掘了“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的沈、陶、杨三家人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他们先到达巴县(今重庆巴南区),又辗转至巫山县沈家河(今平河乡)。分别时,三家人还将路上共用的一口铁锅砸成三份,作为今后三家人后代相认的信物。如今,仅陶家就已繁衍24代,达2000多人。

除此之外,还有改姓的行为。渠县当地的《雷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早先移民到渠县雷巨坪的李君佑回到湖北老家探亲,与左邻右舍谈及移民的好处,并约了4位老人向朝忠、左先、温让、周连山,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出发,来到像玉带环绕一般的雷巨坪鸡公寨下桥坝定居。这段时间,李君佑经常提起自己被本地姓氏欺负的事情。向朝忠提议,向、左、李、温、周5个姓氏都改成同一个姓——雷姓,以壮声势。

自此后,至今300多年,传承20代,总人口超过8000人。渠县雷氏的宗祠中,曾提及过“五姓改雷”的事件。而且,在雷姓家谱中,不同姓氏先祖的雷姓也使用不同的字辈,以区别祖先。

除了冒籍、改姓这样的事例外,有的家族还存在隔代轮流换姓的情况,这也是在大移民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现象。

“湖广填四川”明朝就有了

湖北麻城市歧亭镇二府衙老墙,当年官府在此设立招徕馆,负责办理移民事宜。

在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是一个内涵相当深厚的地理概念,是一个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麻城孝感乡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单一,它既是元末明初移民迁川的中心,后来又成为清初以来以湖广籍移民公认的“共同祖籍”。想要解释四川的姓氏文化历史,就必须把麻城这个文化现象解释清楚。

元末明初时四川遭蒙古、流寇等在四川地区的拉锯战所造成的人口锐减。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四川鼓励政策期间,第二次是康熙平乱后发布《招民填川召》,规定新移民可免几年赋税;100年间大约有600万人迁入四川,其中湖北湖南的就有300万。大规模的移民潮甚至影响到了湖广行省本身的人口结构,遂又有江西填湖广情况的出现。目前四川省东部的居民(如广安和邻水等地),许多来自湖北西部(如从前麻城县孝感乡)。

另外,与临近四川的贵州中北部以及两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话的居民,也多半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有关。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移民路线主要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是沿长江溯源而上,经三峡入四川盆地,该路线上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北、江西;陆路沿古时川黔、川鄂小道入四川,该路线的移民大多是湖南、贵州人,以及部分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人。

另外,元末红巾军起义首领邹普胜是麻城人,所以,麻城成为当时湖广农民起义的中心。红巾军内部发生分裂,不少麻城人纷纷逃往四川,成就了麻城的历史地位。

移民让四川成了姓氏水库

从整个国内的情况看,四川的姓氏分布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它就像一座水库,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姓氏,由此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辐射广远的巴蜀姓氏文化。巴蜀姓氏文化的形成,与以下3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第一,与巴蜀姓氏文化底色有关。秦灭巴蜀前,蜀人有“氏”而无姓。战国晚期,巴蜀“姓”开始兴起。秦入巴蜀后,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原有之“氏”纷纷向“姓”过渡,又新产生了一些“氏”和“姓”,大量的外来移民也带进了许多“姓”。三者异流同归,推动了巴蜀“姓”的发展,从而使得秦汉时期,成为巴蜀民族由“氏”向“姓”发展的高峰时段。秦汉以来,不仅成都平原普遍使用汉姓,连川西许多兄弟民族也采用汉姓,使得巴蜀地区的姓氏大大丰富起来。

第二,与中古巴蜀姓氏文化积淀有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文明的演进,巴蜀旧有的大姓在长期的政治动乱中衰落下去,但是又有一批新的外来移民迁徙进来,他们的子孙后裔大多落户当地,互相融合为当时的土著。

第三,与元明清大移民运动有关。经过元明以来湖广地区持续向四川移民,又有许多新的姓氏迁入蜀中。如以井研县为例,在明代先后从湖北、湖南移民,计有丁、卫、毛、文、方、左、龙、卢、廖、李等40姓;山东漆姓、河南庾姓来县落户。

随着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兴起,在巴蜀地区又迁入许多移民家族姓氏。如以彭州为例,有从湖北迁入的罗、黄、张、萧、廖、谭、徐等姓;从湖南迁入的唐、汤、周、刘等姓;从陕西迁入的弓、喇、陈等姓;从福建迁入的庄、简、林、游、魏、雷、陈等姓;从广东迁入的蓝、陈、廖、严等姓;从江西迁入的罗、曹、汤、牟等姓;从贵州迁入的白、胡、樊、舒等姓;从河南迁入的王姓等。

井研、彭州二地清初移民迁入的情形,可说是全川各地人口构成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明清移民运动对丰富巴蜀姓氏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成都商报》2016.4.7、《华西都市报》2014.8.24、《重庆日报》2015.5.8等)

猜你喜欢

湖广麻城孝感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达1467万美元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孝感令
湖北麻城石材税收达4.16亿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绿色崛起中的麻城林业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品京味文化 听戏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