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枣强县发展旱作农业的战略与途径

2016-10-24宋翠婷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7期
关键词:枣强县旱作灌水



浅谈枣强县发展旱作农业的战略与途径

枣强县旱情不容忽视,发展旱作农业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培肥地力、蓄水保墒、地膜覆盖、开源节流等措施加快农业发展。

旱作农业;种植结构;灌溉农业;农业发展

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气候干燥,水资源贫乏,俗有“十年九旱”之称,全县耕地92.4万亩,其中旱地14.5万亩,占15.7%。随着工农业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干旱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从枣强县具体情况出发,确立了发展旱作农业的指导思想,加强旱作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走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相结合的路子,将是加快本县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长期战略措施。

1 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在枣强县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1.1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枣强县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其特点:一是降水量少。年降水仅505.3mm,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7%,冬春两季只占13.2%,秋季占17.8%,因而出现春旱、夏涝、秋吊现象。二是年际间变化大。年降水相对变率为21%,春夏秋冬四季降水相对变率分别为55%、27%、38%和60%。三是降水强度变化大。冬春秋三季基本上无暴雨,进入雨季以后,每年都有暴雨。由于以上降水特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春季十年九旱,夏旱年份占50%,秋旱年份占60%。就降水分布而言,十年有十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就作物需水而言,是十年十旱。上述情况是本县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类型在农业生产上的最突出特点。

1.2旱地占有一定面积。建国以来,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据2012年统计,枣强县水浇地面积已达59.7万亩,比建国初增加了5倍,但由于连年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只能浇一两次水,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6万亩,只占耕地的40%,全县纯旱地仍占总耕地的24%。对全县来说,水资源是极其贫乏的。据水利部门测算,全县每年总需水量(包括农业、工业、人畜生活等)两亿多立方米,全县水资源可利用现状每年只能满足需水量的40%多,缺水仍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1.3水资源贫乏,单走“水利化”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走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相结合的路子。枣强县由于地势较高,降水少,水资源贫乏,地上虽有清凉江、索泸河和卫千渠,但来水很少,既使来水也多是冬季,且时间短,水量少,所能灌溉面积很小。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咸水,不宜灌溉。深层地下水由于超量开采,已形成“冀枣衡”大漏斗区,深井水位已由六十年代的十多米下降到几百米,致使提水工具多次更换,已由原来的离心泵换成深井泵,现在又换成潜水泵。据有关水利方面人士分析,如果不加以控制继续新打深井,进行过量开采,水位将继续下降,这样再过7~10年黑龙港地区300~400m的深层淡水就有枯竭的可能。所以,近期内再靠打深井来实现水利化是不现实的。单走水利的办法发展枣强县农业生产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枣强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行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相结合、工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路子,在抓好灌溉农业的同时,必须把旱作农业列为战略重点来抓。

2 发展旱作农业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综合治理

2.1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综合发展。各地实践证明,发展旱作农业光在种植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种树种草,发展牧业,着眼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多种经营,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才是解决旱作农业的根本出路。枣强县土地资源丰富,适于种树种草,农牧结合,建立复合型的生产结构,不仅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本地各类土壤资源,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的三料(燃料、饲料、肥料)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源,为培肥土壤、获得稳产高产、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初步设想:一是要在不妨碍耕作的前提下,所有的田埂地埝由土地承包户种植灌木,盐碱地种植荆柳、紫穗槐等,沙荒地种植牧草。二是所有河堤渠坡、沟沿以及公路两旁,栽植紫穗槐和用材树。三是村边和田间道路两旁栽植乔灌混交树行或林带。四是大力发展经济林,重点搞好以枣林间作为主的果粮间作。五是积极发展苜蓿等牧草,以发展畜牧业,培肥土壤。

为实现这个设想,必须大力宣传种树种草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实行统一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承包到户到人,明确责、权、利,可长期由承包者经营、使用、受益,一包多年不变,这样树多了,草多了,就为多种经营开辟了新的门路,农民收入增加了,又可进行新的开发治理,使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

2.2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农作物布局要遵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搞好多种经营”的原则进行。坚持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产与增收相结合。在保证粮食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在旱涝保收田以种植需水较多、增产潜力大的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为主,并适当扩大瓜菜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人1亩左右,玉米面积稳定在0.8亩左右。在一般水浇地种植棉花、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在可浇一次关键水或春旱地大力发展抗旱力强、蒸腾系数小的谷子、甘薯等作物。

2.3培肥地力,以肥调水。实践证明,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是旱作农业夺取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枣强县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低。因此,为实现旱作农业高产稳产,就要千方百计提高土壤肥力。在措施上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增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既是土壤肥力的尺度,也是土壤抗旱能力的标志。据测定,有机质含量高的耕地,比含量低的耕地同期内水分蒸发量大大减少,而同样降水有效性大大提高。据山西闻喜县东官村测定,在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的旱地,每毫米降水可生产小麦0.68kg,而瘠薄麦田每毫米降水仅生产小麦0.26kg,肥沃地块比瘠薄地块小麦产量高160%。可见,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水效益也相应提高。充分说明,有限的降水蕴藏着很大的增产潜力。所以要千方百计大积大造农家肥,发展养猪积肥,推广高温积肥和压绿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旱作农业扩大有机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瘠薄地种植地丁、紫穗槐、苜蓿等豆科绿肥,既可肥田固氮,还可为牲畜提供良好饲料,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展了,又可向农田提供大量的有机肥,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农业良性循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迅速增加有机质,但要和解决农村的燃料、饲料结合在一起,通过发展薪炭林、大办沼气、种植绿肥来解决。四是增加化肥投入。通过增施化肥,可以显著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而且以无机促有机,是尽快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合理增施化肥,不仅可以协调土壤营养元素平衡,而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作物秸秆,一般每公斤适当比例的氮、磷混合肥,约可增产小麦3kg左右,相应增加秸秆3~4kg,为培肥土壤提供了有机质肥源。

2.4纳蓄雨水,保住土中墒。枣强县有传统的旱作农业耕作经验,其中纳蓄雨水就是一项最基本的耕作措施。但是近些年来对这一传统措施有所忽视,很有必要大声疾呼,决不可丢掉这一优良传统。

古代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上就有“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收之年”的记载,就是说土壤蓄水的传统经验。纳蓄雨水,提高土壤水效益措施很多,但主要的有四点:一是伏耕纳墒,群众的经验是“伏天划破皮,胜似秋后犁一犁”,充分利用伏季降雨,通过中耕增加蓄水能力。二是及时秋耕,耕后合墒。据测定,秋耕合墒比敞垡的0~80cm含水量高7.2%,比0~20cm含水量高5.1%。在秋耕合墒的基础上,结合早春耙盖保墒,播前镇压提墒,一般谷子、高粱不再浇水即可抢墒播种。三是顶凌耙盖。从顶凌到返浆连续耙盖3~4次,可使5~15cm土壤绝对含水量提高4%左右。四是播前镇压。及时镇压加耙盖,既能破碎坷垃,又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

在抓好纳蓄雨水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墒情灵活运用各种抗旱播种方法,巧捉全苗。主要方法有添墒播种、借墒播种(沟播)和抢墒播种,以上方法只要因地制宜采用,就能实现一播全苗。

2.5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实行地膜覆盖栽培,是增温保墒、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

2.6开源节流科学用水

2.6.1贮水灌溉。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在封冻前和解冻初进行土壤贮水灌溉。在封冻前突击给小麦浇冻水,这样即减轻冻害,也能为春季推迟小麦灌水时间,实行分散灌溉、扩浇春白地创造了条件。利用冬季停灌期,提前为春白地造墒,通过保墒措施,也能播种棉花等春播作物,这样即扩大了浇地面积,又可缓解和春季棉麦争水矛盾,做到浇麦、春播两不误。

2.6.2节水灌溉,推广吴桥节水型吨粮田技术。节水型吨粮田技术主要是将小麦春浇三水改为一水,实现亩产400kg,夏玉米利用自然降水,亩产实现600kg。

小麦亩产400kg要抓好八项技术。第一足墒播种,亩灌水50方左右。第二选用优种。第三适当晚播,减少冬前生长耗水,适播期为10月10~20日。第四增加基本苗。10月10日播种每亩基本苗35万,10月20日播种基本苗50万左右。第五施足肥料。实现春浇一水亩产400kg,需亩施纯氮12.5~15kg、五氧化二磷15kg、氧化钾5~7.5kg、锌肥2kg。氮肥底施40%,追施60%,磷、钾、锌肥全部底施。第六播后暄土保墒,春灌后及时保墒松土。第七关键期灌水,春季灌水时间从起身到孕穗期延续一个月之久,但注意群体偏小时,灌水要早,反之,灌水时间后延。第八视土壤类型确定灌水次数。壤土在起身到孕穗期灌一水就能实现400kg。沙土地和粘土地春季灌两水获得400kg才有把握,灌水时间是起身期,孕穗期或拔节期及开花期各灌50方。

夏玉米实现亩产600kg要落实四点。第一选用生长期长、增产潜力大的品种。第二6月20日前播种。第三亩留苗5000株左右。第四大喇叭口期亩追尿素20~25kg。第五浇好灌浆水。第六适当晚收,等玉米苞叶变白、松散完全成熟后再收获。

2.6.3实行管道灌溉。推广防渗管道和地上塑料水龙灌溉,以节省能源和水源。

2.6.4挖掘水源。积极开发浅层淡水,推广咸淡混浇技术,扩大浇地面积。

053100河北省枣强县农林局宋翠婷

猜你喜欢

枣强县旱作灌水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山西 标准引领提质增效 临猗冬枣强县富民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枣强县人大常委会 力促联动监督迅速启动、强势开局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追求特色发展成就学生未来
——枣强县推进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