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主席的“G20时间”

2016-10-22本刊编辑部

杭州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砖峰会杭州

习近平主席的“G20时间”

·3日下午3时·

B20峰会开幕式

阐述中国经验 纵论世界大势

这是习近平主席飞抵杭州之后,面向世界的首次亮相。

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座无虚席,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开幕式上,G20成员和嘉宾国800余名代表坐在台下,凝神静听。世界经济的决策者们,也将从与G20峰会背靠背举行的这个会上,零距离感知全球市场的温度。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长达50分钟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既讲述了世界眼中的中国,也描绘了中国眼中的世界。这篇演讲被称为杭州峰会期间中国理念的最集中展示、中国主张的最系统表达。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般渴望倾听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一条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它的抉择判断、进取作为,深刻影响着21世纪乃至更久远的未来。

中国信心,也是世界的信心。中国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新主张,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他强调,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在全球化逆风而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如春风拂面,为G20机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平台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3日下午5时许·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

携手西子湖畔 续写中国担当

一场不同寻常的安排。主角只有三人,却吸引了全球目光。

全球面临的挑战中,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全人类未来。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相聚在此的缘由。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现场的蓝色背板上,这行字格外醒目。去年年底达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而能否通过各国批准,是《巴黎协定》能否走下蓝图,走进干涸的湖泊、喘息的大地、雾霾笼罩的天空,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步。

中国和美国,已经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此时,借杭州峰会见面契机,举行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中美两国元首分别向潘基文秘书长递交法律文书。

从北京到华盛顿,从巴黎到杭州。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的发达国家,近年来先后携手发表三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在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一次次选择合作,一次次引领前行。交存仪式上,潘基文赞赏中美两国的领导力,他强调说:“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的高瞻远瞩,作出了这样一个有勇气的雄心勃勃的行动。”

合作的背后,是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是中国“不是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行动自觉。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众多责任担当案例的一个典范。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中国没有缺席。

44年前,中美首份联合公报就是在西子湖畔谈判,中美关系一段新的历史始于杭州。而今再度携手于西子湖畔,为着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为着我们共同的美丽星球。

·4日上午10时许·

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

不为风雨所动 传递中国信心

在G20峰会前夕,金砖国家领导人以非正式会晤的方式举行“会中会”、先行协调立场渐成惯例。

每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非正式会晤,以及各种国际会议期间见面磋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节奏。

外交活动的偶然蕴含着必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金砖国家作为其中的领头羊,它们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质量,折射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人们犹记,安塔利亚峰会上,面对正处困境之中的金砖机制,习近平主席的一席话语意味深长:“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

这份坚定源于深邃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判断力。此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传递对金砖机制的信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同舟共济的信心。他从世界经济的宏大背景下把握方向,从金砖国家的内生动力中找寻路径:“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要看到金砖国家的体量和潜力,看到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机活力。”“不为风雨所动,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困难所阻,不断强化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必将实现更大发展。”

金砖五国领导人相约不久后重聚于印度果阿。

他们也同样期待明年,当中国接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后,再一次相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

·4日下午3时许·

G20峰会开幕式

拨开前行迷雾 阐明中国方案

杭州汇聚天下宾朋,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缺席。他们为友谊而来、为发展而来、为世界经济的未来而来。

会场顶端,黛青色的圆形吊灯,典雅中透出温润光亮。每位领导人面前,“中国风”的卷轴平整铺开,静待各方合力书写新的全球故事。

这是世界走到又一个关键当口下的一次G20峰会——

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世界经济如何“开源”?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各国经济社会如何“承压”?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国际经济合作如何“重振”?

深层次变革正在酝酿,全球发展困局亟待破题。从中国经验出发,习近平主席主张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打造创新型世界经济,方向更清晰。杭州,一座因创新而活力迸发的城市。峰会前后,走访阿里巴巴写入多国领导人的活动日程。专注“创新”的中国探索,给G20决策者带来启示。全球创新呼唤各国合作,G20拥有作为空间: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为世界经济增长谋动力;坚持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空间。

“二十国集团承载着世界各国期待,使命重大。我们要努力把二十国集团建设好,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习近平主席心存长远。着眼于G20机制发展,他给出“四个倡议”——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一份充满针对性与前瞻性的开幕辞,让杭州峰会的方向为之明晰,一段集众智、聚合力的崭新航程由此开启。

高瞻远瞩又务实有效的中国方案,总能激发最广泛共鸣。

·4日晚·

晚宴、晚会

别样的外交舞台 别样的中国讲述

江南好,最美是杭州;杭州美,最怡是西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也曾接待过无数贵宾佳朋,却从未像今日这般。此时,它汇聚了代表着全球2/3人口、近90%国内生产总值的G20领导人,汇聚了万千聚光灯。

4日晚,领导人们走出会场,来到垂柳依依、星光璀璨的西子湖畔。习近平和彭丽媛以一场持续4个小时的中国文化盛宴,欢迎出席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

这是中国故事的舞台,一次别样的中国讲述——

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历史。晚宴现场,人们屏息凝听习近平主席在讲台上的致辞。千余字讲话,一半的篇幅留给了历史。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往史,在杭州城内俯拾皆是。

这座城,这片湖,意大利教廷的使者利玛窦来过,印度非凡的诗人泰戈尔来过,南非伟大的总统曼德拉来过。今夜,它是沟通中国与世界、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一座桥。

这是外交关系的舞台,一次别样的“散步外交”“游船外交”——

风轻云淡,烟波澹澹。晚宴前,习近平和彭丽媛同贵宾们一起,沿湖边小路漫步前行,边走边谈,笑语盈盈。

晚宴后,他们一道乘船,来到西湖岳湖观看演出《最忆是杭州》。夜游西湖,如在一幅湖光山色的水墨画中行走。眺望远方,雷峰塔熠熠生辉,古老而现代的杭州城静谧祥和。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意境,领导人们切磋交流,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留下难忘回忆。

·5日下午·

G20峰会闭幕式、记者会

标注历史高度 揭晓中国答案

关于杭州峰会的两个疑问,在习近平主席宣布G20峰会闭幕的一刻,揭晓了中国答案。

一个问题是,中国能否带领世界经济找到新的出路?

这是中国首次担任G20主席国,是习近平主席首次主持G20峰会,它被形容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拥有如此巨大的政治构建空间”。尽管中国作为一再被证明、被赞誉,但阴云密布的大背景下,荆棘仿佛挡住了世界经济前行的路口。

杭州峰会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势最为复杂、面临挑战最为多元的一次峰会。中国迎难而上,一系列成果在G20历史上成为首创之举,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行方向,以丰硕的成果树立了新的G20标杆。

“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期待犹在耳畔,G20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G20“中国年”能够逆势突破、聚沙成塔,成为“丰收之年”?世界的追问,也为中国在当前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频繁扮演的“桥梁”角色探寻奥秘。

“丰收之年”源自聚焦问题的中国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改革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肩负困难时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任,中国将“问题导向”带入杭州峰会主题议题设置,为峰会拿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公共产品奠定基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切中世界经济病灶,鼓舞G20以战略远见和雄心携手合作。

“丰收之年”源自以己率人的中国方式。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行之以躬,深耕细作——中国深入推进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杭州峰会通过结构性改革有关文件产生引领;中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将落实发展议程同“十三五”规划有机对接,对G20制定类似行动计划产生推动。

“丰收之年”源自开放包容的中国风格。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介绍了中国的办会理念:“我们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外围对话,走进联合国,走进非盟总部,走进七十七国集团,走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小岛国。”中国倾听各方利益诉求,对话覆盖了几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这一切,无不诠释“G20属于世界”的中国承诺,彰显“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底色。

站在世界经济前行的关键点上,站在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杭州峰会向世界传递出虽困难重重,却依然珍视合作、携手发展、追求共享的人类精神,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财富,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记者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一句诗结束讲话:“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韵味悠长。

(据《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金砖峰会杭州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历届峰会回顾
窑里金砖的演绎
杭州院子
迎金砖会议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