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水系间鲵卵孵化及稚鲵培育技术试验

2016-10-21张丹霞刘旺马奇珠王浪赵小强

中国水产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庄大鲵原产地

文/张丹霞刘旺马奇珠王浪赵小强

不同水系间鲵卵孵化及稚鲵培育技术试验

文/张丹霞1刘旺2马奇珠1王浪1赵小强1

大鲵是世界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人文和科研价值,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部地处黄河流域,南部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野生大鲵生栖繁衍,是大鲵的优质适生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2012年笔者在天水市南部开展了高海拔地区大鲵繁殖试验示范项目,取得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大鲵的自然交配、产卵及人工孵化试验初步成功。2015年在运用此项技术基础上,笔者利用原产地长江水系水源、异地黄河水系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截流水三种水源,对不同水系大鲵受精卵的孵化及稚鲵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该试验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

本项试验分别选择在天水市麦积区新庄大鲵养殖场、天水市秦州区金海湾虹鳟渔场和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

(1)原产地试验点

原产地新庄大鲵养殖场试验点位于长江水系的嘉陵江流域,海拔高度1430m。该场占地3亩,已建3列17个串联露天仿生态流水培育池,依地势自然形成水流落差,培育池由河中卵石垒成,池壁和池底用水泥勾缝、抹平,池底铺有20cm厚河沙。培育池两侧交错建有1.2m×1.0m×0.6m大鲵巢穴147个,巢底铺5cm河沙,巢穴水深25cm,巢穴上覆盖设有观察口(30cm×30cm)的水泥盖板,盖板上覆沙土40cm~60cm,利于保持水温稳定。培育池两侧巢穴口边栽植菖蒲,可起到预防鲵病及夏季遮阴降温的作用。冬、春季在大鲵仿生态培育池上搭建了拱形日光温棚,升温作用明显。该场具备良好的仿生态自然繁殖培育试验条件。

(2)异地试验点

异地试验点位于黄河水系的藉河流域。其中金海湾虹鳟渔场试验点海拔高度1400m,占地10亩,养殖水源为地下截流水,主养虹鳟、金鳟,有室内孵化环道一处,设施齐备;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试验点位于秦州区农业大厦9楼,海拔高度1200m,有20m2的库房一间,水、电便利,养殖用水为城市自来水。

表1.三个试验点的水质指标

二、试验方法

1. 选择亲鲵

亲鲵选自新庄大鲵养殖场,是2012年12月从陕西汉中引进的5龄子一代亲鲵,现有78尾,其中雌鲵49尾,雄鲵29尾。选择的亲鲵肌肉肥厚、健康无畸形,体长50cm~80cm,体重约4.5kg/尾~13kg/尾,放入仿生态培育池进行产前培育。

2.亲鲵自然繁殖、人工采卵

进入7月下旬当水温在14℃~24℃时,雄鲵出现推沙清窝现象,表现出聚集、亲吻、追随等求偶繁殖行为,8月初,雄鲵停止进食,雌鲵在8月10日左右停食,此时成熟的雌鲵、雄鲵体表泛红,随后雌鲵开始选择巢穴准备产卵。8月17日第1尾雌鲵产卵,随后陆续有亲鲵自然繁殖,截止8月27 日共计产卵16窝,人工采集鲵卵3.9万粒,清洗分拣后得到受精卵9800粒,卵径在1.5cm~2.0cm。

表2:亲鲵培育及繁殖产卵情况

3.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对分拣的受精卵采用原产地山涧溪水、异地城市自来水及地下截流水流水进行对比孵化试验。

(1)原产地孵化

9月20日~9月28日,新庄大鲵养殖场采集分拣7800粒受精卵开始产地人工孵化,有彩钢结构孵化室20m2,孵化用水引自山涧溪水,采取孵化框静水加氧孵化。孵化框由长方形塑料框内置2个小塑料孵化筛组成,塑料框(规格66cm×41cm×15cm)加水10cm,每个框内放置小塑料孵化筛(规格41cm×32cm×12cm)2个,孵化筛中间悬挂放置增氧气泡石,孵化筛内水深保持在3cm~5cm,塑料框底部铺设电热毯加温。将7800粒鲵卵均匀铺放在16个孵化框内,每日翻动鲵卵以防贴膜,孵化期间水温15.2℃~18℃。

(2)异地孵化

9月25日,采取装水量为塑料薄膜袋1/3~1/2的大水量充氧立式装箱运输方法,将同窝受精卵分别运达金海湾渔场、大鲵局试验点各1000粒进行异地孵化培育,此时鲵卵已发育至孵化期,孵化培育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地下水流水孵化:金海湾虹鳟渔场采取室内孵化环道内放置塑料筛流水孵化,孵化环道高58cm、宽52cm、水深50cm,养殖用水为沉淀的地下截流水;塑料孵化筛规格为46cm×36cm×12cm,筛体周围及底部用聚乙烯纱窗铺设,孵化筛四周加泡沫块(14cm×4cm×3cm)使筛内水深保持在3cm~5cm;共放置15个孵化筛,1000粒受精卵均匀铺放在其中,鲵苗出膜后每筛放置鲵苗约50尾左右。孵化期间地下截流水水温保持在14℃~16.2℃,水温较稳定。

自来水静置曝气加热孵化:大鲵局试验点采取静置曝气自来水、增氧加温、塑料孵化框孵化;孵化框规格、孵化方式与新庄大鲵养殖场相同,选用3个塑料框、6个小塑料孵化筛孵化,孵化框内加静置曝气后的自来水10cm,框底部铺设电热毯,1000粒鲵卵均匀放在6个筛内,鲵苗脱膜后每筛放置鲵苗约120尾左右。在孵化期间用增氧气泡石不间断充氧,夜间用电热毯加热保持水温15℃~17.8℃。

(3)日常管理:

孵化期间室内保持安静、黑暗,操作时使用弱光源灯,孵化工具严格消毒;每日定时轻轻翻动鲵卵以防贴膜、缺氧,及时挑出死卵和卵皮,每日早、晚换水一次,换水量是原水量的1/3;严格控制水温变化,孵化水温日变幅不超过±1℃;每日检查电热毯和加氧运行情况,并认真填写孵化记录。

4.稚鲵的人工培育

(1)出苗

新庄大鲵养殖场自9月24日出苗至10月16日结束,孵出稚鲵 7050尾;金海湾渔场自9月28日出苗至10月15日结束,出苗788尾;大鲵局试验点自9月29日出苗至10月13日结束,出苗867尾,三个试验点累计出苗8705尾。

(2)适时开口投喂

新庄、大鲵局稚鲵培育在取掉小孵化筛后的塑料框内加氧静水培育,金海湾渔场稚鲵培育依旧在孵化环道内孵化框中完成。

刚孵化出的稚鲵体长2.5cm~3.1cm,体质嫩弱伏卧于孵化框底,游泳能力较弱,依靠尾巴在水中作摆动,此时不摄食,依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继续发育,管理时保持水质清新。经30天~35天培育,稚鲵卵黄囊逐渐吸收缩小至三分之一,体长3.0cm~4.0cm,游动能力增强,开始上浮,进入混合营养阶段,此时尝试投喂。实验中开口饵料选用了鲜活切段的水蚯蚓投喂,这时期稚鲵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够健全,水蚯蚓细长适口,切段以防结团造成稚鲵吞咽困难而死亡,每三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吃完为准。再经10天~15天培育后,稚鲵发育到外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完全吸收,开始投喂鲜活血虫,长度最好在1cm内,隔天投喂1次,每次在下午5~6时投喂为宜。

(3)日常管理

稚鲵培育应保持暗光,注意水体温度稳定且日昼夜温差±2℃,及时清污换水,保持水体清新,溶氧充足;投喂饵料要鲜活适口,喂前用2~3%食盐水浸泡2~3分钟再投喂;注意尽量不要触碰稚鲵,如要操作采用小抄网;定期做好培养框和工具的消毒,做好稚鲵培育记录。

三、试验结果

2015年11月4日,笔者邀请市、区科技局组织专家,对三个试验点进行了现场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3:

表3:鲵卵原产地、异地孵化及稚鲵培育情况

四、分析与讨论

1.由表1、表3数据分析,在TDS相差4倍而其他条件相近情况下,原产地新庄溪水孵化率较异地大鲵局自来水孵化率高3.68%百分点,说明TDS对受精卵孵化影响不大;金海湾地下水除水温、溶解氧低于大鲵局自来水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略优于自来水,但其孵化率却较自来水低7.9%,金海湾地下水溶解氧较原产地新庄溪水低3 mg/l,其它水质条件相近,但孵化率却低11.58%,说明水温、溶解氧是影响大鲵受精卵孵化率的关键因素。

2.表1、表3数据表明,三地试验期间水温变化范围在2.2℃~2.8℃,金海湾水源为地下截流水,水温基本稳定,日昼夜温差变化幅度很小,不超过±1℃,且随自然环境中气温的变化而逐渐降低;新庄、大鲵局试验点采取电热毯加热方式控制水温,新庄养殖场全天加热,水温日昼夜温差变化幅度较小,而大鲵局只在夜间加热,水温日昼夜温差变化幅度较大(2℃以上);金海湾、新庄稚鲵成活率相差0.35%,但大鲵局稚鲵成活率不到金海湾、新庄稚鲵培育成活率的50%,由此可见,相对稳定的水温也是提高稚鲵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3.表3数据表明,掌握大鲵受精卵适宜的运输时间和方式,严格依照孵化培育技术操作,异地不同水系间进行鲵卵孵化及稚鲵培育是可行的,并且孵化率、稚鲵成活率可达到较高的比例。本试验结果对于大鲵原产地繁育、异地鲵卵孵化和稚鲵培育、大鲵资源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1.甘肃省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渔政监督管理站

猜你喜欢

新庄大鲵原产地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青海启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按主要原产地和目的地划分的商品进出口
老庄尾盘拔高股价的确认技巧
亚太价值链构建中的原产地规则分析
萌物
美国众议院对废止肉类原产地标识法进行表决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新庄矿井瓦斯含量预测和防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