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下行环境下理顺银企关系的新思路

2016-10-18陈爱玲张昀泽

中国市场 2016年33期
关键词:融资成本信用风险

陈爱玲+张昀泽

[摘 要]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银企关系的问题不断加深。银企关系中的问题体现在银行授信门槛高、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银行“停贷”行为频发和企业间相互担保、连环担保现象严重四个方面。文章在分析银企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最后对理顺银企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银企关系;融资成本;信用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30

自2008年,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就宏观方面而言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微观方面而言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银行业也面临供给需求不能对应,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双双下降的问题。

1 银企关系界定与经济下行表现

1.1 银企关系的界定

Berg和Udell(1995)认为,银企关系为企业对银行进行私有信息的传递,这些私有信息弥补了企业对外公开财务信息的缺陷,使得银行对企业有了更全面、更密切的了解。林毅夫和李永平(2001)认为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该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将银企关系限定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以及信息传递关系,这其中包括了银企关系对企业借贷、银行本息安全的影响,也包括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鸿沟问题。

1.2 经济下行及其表现

反映宏观经济景气程度的数据PMI在2015年并不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共有7个月处于荣枯线50%以下,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理想直接导致银行资产状况出现恶化,侵蚀银行业利润增长幅度。

1.3 经济环境与银企关系的互相作用

经济环境的整体下行直接造成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创收能力下降,偿债能力降低。在这种环境下,银行为了保全自身资金安全,不愿将资金贷给企业,产生“惜贷”问题,银企关系不断恶化。银企关系的恶化又会降低银行对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使企业经营环境雪上加霜。

2 经济下行环境下的银企关系现状及分析

2.1 银行资产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

由于银企间信息的不对称,银行担心借款信用风险会提高授信门槛、增加授信条件。具体操作中会在贷前扩大贷款审核内容、延长贷款审批时间和制定更加严格的信贷标准。银行信贷标准的提升要求企业在贷款时要具有更充足的现金流入或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担保资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自然更加偏向于大中型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但银行资产状况并不理想,盈利能力下降。商业银行资产恶化,随之盈利能力也下降明显。

2.2 银行“停贷”行为频发

面对借款企业经营状况下滑,银行可能会因为与企业之间信息不畅通,不能准确判断贷款企业是否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从而陷入一定恐慌之中,进而对偿债产生一定困难的企业采取“停贷”行动。这种简单粗暴的“停贷”行为看似可以在一段时间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实际严重伤害发生经营困难企业及其相关行业或该企业所在地区的其他企业。

2.3 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贷款基准利率总体呈现下行趋势。而企业融资成本却一直在上升,并没有随着贷款基准利率的降低而降低。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部分银行为了吸引储户,将其存款利率提高。负债成本提升,银行维持原有利息收入规模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一些银行就采取提高企业贷款利率的手段弥补其负债成本的上升。其中一部分银行名义利率没有提高,但是提高了企业贷款的中间费用,也同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2.4 企业连环担保现象频发

造成企业互相担保现象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而银行的风险偏好又要求借款企业有更多的资产抵押。二是《担保法》存在制定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这两个原因催生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担保、连环担保。互相担保、连环担保容易发生在同一个产业集群内或是有业务关联的企业间。于是,相互担保链条的企业中一家出现了财务困难,也会使其他的企业同时陷入财务困境。

3 理顺银企关系的新思路

3.1 完善征信体系,实现银企间信息畅通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信用信息来源,银行传统的征信信息来源出现了一些难以覆盖的区域,增大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与此同时,一些民营机构正在向征信领域发展,但是这些民营征信较适用面最为广泛的央行征信在信息存量上仍具有较大差距。此外,传统金融行业之外的机构也应该考虑加入社会整体征信系统,例如海关、工商、税务以及环保等机关部门,将企业的各方面信息统一纳入综合征信平台,从而打通银企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鸿沟,更好地帮助银行对目标企业进行贷前的调查和综合评估。

3.2 放宽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限制

政府应放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政策。我国现阶段核销是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在核销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权,不良贷款核销过程仍然需要监管部门层层审批。如果能够给银行更多核销不良贷款的自主权限,就可以让银行信贷空间腾挪更加灵活,从而释放银行的信贷能力。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开放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流通市场,允许银行通过市场手段将符合证券化的不良资产进行转让,向有条件、有意愿的投资者出售不良贷款,从而获得资金,彻底转移风险。

逐步降低拨备率来稳定银行利润的增长。降低坏账拨备覆盖率使得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增加。拨备覆盖下降的部分资金可用杠杆进行放大,增大信贷规模,刺激实体经济。同时这一政策不直接扩大M2,刺激较为温和。拨备率的降低也可以为银行腾挪出更大的利润空间。“债转股”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拓宽银行业务。这一举措有利于商业银行抑制不良率的上升势头。

3.3 银行应针对客户做足功课

银行对于已经发生信贷风险的地区和行业加强研究,在发生信贷风险之后重新评估风险,尤其注意检查贷款对象的资产状况。对已经陷入财务困难的企业要从三个方面对已经陷入财务困难的企业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产品投产状况,了解经营项目的开工进程。第二个方面是对于企业现金流状况密切关注。银行只有掌握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状况,才能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控制损失、降低风险。第三个方面是判断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宏观发展方向,分析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对于这一行业的影响。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严格控制其信贷规模;对于符合国家当前经济转型趋势战略的新兴产业提出可行的、适应经济形式的贷款标准。

3.4 企业面对现实应知己知彼

企业应把握自身的发展特点,明确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熟知其财务状况,在企业盈利状况不理想时,为了满足银行的风险偏好,准备一定规模的可抵押资产。这些资产可以通过杠杆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入,为未来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打下基础。同时要了解各家银行的信贷政策,选择与其经营情况相匹配的商业银行寻求贷款,提高贷款成功概率。在需要贷款时,主动为银行提出与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情况相符合的还款方案。在获得融资成功之后,也不可放任企业经营,而要维护自身信用,从而获得与银行长远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喆.中小企业融资中银行信贷关系动态博弈分析[J].中国市场,2014(37).

[2]徐宗风.论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5(34).

猜你喜欢

融资成本信用风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PPP项目发行中期票据的可能性与信用风险分析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测度的不确定性DE-KMV模型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