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的一个沉重话题:谁来种地

2016-10-17刘健赵永平

百姓生活 2016年10期
关键词:延津县种地种粮

刘健++++赵永平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工作、安居。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有村干部说,现在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可见“谁来种地”已成为时下农村的一个沉重话题。

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成种地主力

河南延津县,优质小麦闻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

延津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张文明的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他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他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再下地,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不能出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为啥不愿流转土地?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也就是说,全县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农户分散经营。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三分之二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收入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

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老人难撑现代农业,新型种地主体日子难过

据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

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去,往往要施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3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郭卫峰说。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

罗鹏认为,土地流转要顺其自然,要适度,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县里做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

此外,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也可以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城归族”带来新希望的启示

还有一些从农村到城市打拼多年的经商者和务工者,选择向农村回归。他们携带着在城市打拼中积累的资本、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运作经验回乡创业,给农村带来了新希望。

20多年前,重庆开县青年农民祁秋中离家外出打工,当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跳出农村。然而几年前,经历千辛万苦从建筑工一路成长为建筑公司老板的祁秋中,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种蘑菇。

祁秋中用搞建筑积攒的第一桶金,创办了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凭借在城市结交的广泛人脉,以及先进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公司生产的食用菌远销香港、日本等地,年产值4000多万元。祁秋中说,20多年打工经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而返乡创业,用好了这笔财富,实现了人生价值。

一个祁秋中改变了一个村。几年来,5000多户乡里乡亲跟着他种蘑菇,户均增收1万多元。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仿佛是一个折返跑,却跑出了祁秋中们的精彩人生,更跑出了农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开县170万人,曾经近70万人长年在外务工,有“打工第一县”之称。最近6年,开县每年都有1万多名“城归族”。这6万多名“城归族”创造了开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创办经济实体占全县企业总数的50%以上,生产总值对全县的贡献率也已超过50%。重庆另一个打工大县云阳县,每年回乡创业的“城归族”也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他们创办的企业生产总值已超过100亿元,对全县经济贡献率达到40%。

重庆梁平县天农八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文华成,曾是乡亲们口中的传奇。文华成离乡求学后,进入重庆主城区一家国有企业,一步步成长为年薪数十万元的国企老总。2014年,文华成从国企辞职,回到家乡,带领大家一起卖柚子,让乡亲们看到了家乡富裕的希望。

近几年全国闻名的“梁平柚”遭遇销售困境,最困难时有近50%的柚子卖不掉,果农纷纷挥泪砍树。文华成通过电商渠道卖柚,根据树龄越长口感、营养越好的特性,创造出“年份柚”的概念,将柚子分成30年、50年、100年的类别进行网络销售。去年一共卖了1.25万吨柚子,销售收入8500多万元,还将梁平柚的收购价从前年的4角提升到去年的1元左右,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来自重庆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市内外就业比例已产生逆转,从2008年的46:54转变为2014年的54:46。“城归族”回乡创业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城归族”带来新希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延津县种地种粮
种地钓鱼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延津县
画画就如种粮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延津县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