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

2016-10-17赵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纤毛上颌鼻窦

赵冉

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新乡 453000



鼻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

赵冉

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453000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及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14-10—2015-10间收治的7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36例。患者均于鼻内镜下实施手术,其中对照组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VAS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采用活性炭颗粒法评估两组患者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MTT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行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促进患者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良好恢复,术后并发症少总有效率高。

鼻内镜;慢性鼻窦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

慢性鼻窦炎是以浓涕、鼻塞、头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是发生鼻窦部位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疾病。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手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发展起来,通过鼻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慢性鼻窦炎治疗也取得一定效果。2014-10—2015-10间,我们对7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分别采用不同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比较治疗效果及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鼻内镜与CT检查结果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3.54±4.33)岁。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34.62±3.98)岁。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严重过敏性鼻炎和味觉障碍等患者,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于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对照组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咬除筛泡,扩大开上颌窦开口直径为1.0 cm×1.0 cm,于鼻内镜直视下清除病灶。观察组采用经前囟径路切除钩突,将手术刀尖置于钩突前下方前囟处,由内向外插入前囟,穿透钩突外侧直入上颌窦腔。从前往后依次清除钩突下端与下鼻甲上缘附着物,清除完毕后沿切口向上将钩突垂直部向内侧剥离,剪短钩突上缘后取出钩突,充分暴露上颌窦口。其他操作与对照组相同。术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复查鼻窦CT观察鼻窦炎症改善情况。VAS评分总分0~10分,Lund-Kennedy评分总分0~20分,各评分指标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严重。(2)手术指标: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3)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采用糖精实验检测两组患者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检测方法:受试者取端坐位,于前鼻镜直视下,将糖精颗粒放置于下距离下鼻甲前端>7 mm的鼻甲内侧黏膜表面。放置后要求患者平静呼吸,计时放置糖精至患者咽部察觉甜味的时间。(4)术后并发症。记录2组患者术后鼻腔粘连、球后眶内血肿、上颌窦开口狭窄、视力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疗效评估标准显效:VAS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均≤1分,CT复查鼻窦窦口开放良好,未见脓性分泌物,黏膜上皮化良好;有效:VAS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较治疗前至少降低6分,CT复查鼻窦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部分黏膜水肿、肥厚;无效:症状无任何好转,内窥镜检查发现窦口狭窄或闭锁,有息肉形成,可见脓性分泌物。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较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2组手术指标及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M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MMT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指标及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复杂,初步认为与感染、免疫、环境等多因素有关,且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经久不愈等特点。但文献报道,部分患者鼻内镜手术后易对鼻窦黏膜造成损害,在治疗鼻腔局部结构异常的病例时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2]。

鼻窦黏膜的黏液纤毛系统功能在抵抗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窦腔内黏毯的流动向窦口集中,经窦口排出至鼻腔,流向鼻咽部,形成循环,清洁鼻窦鼻腔内细菌、异物[3]。但窦口鼻腔复合体足鳃可引起上颌窦通气障碍,进而导致上颌窦内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受影响。基于此,理想鼻内镜手术应在清除鼻窦内钩突、筛泡等病灶的同时,重建上颌窦通气和引流。

传统Messerklinger术式在治疗钩突外移、肥厚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手术操作难度大,耗时久,且手术操作易引起窦口周围黏膜内翻或撕脱,进而损害黏膜及纤毛再生[4]。我们应用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此类患者,切除刀为锐性切割,其切割边缘整齐,入路手术操作便捷,能减少对鼻窦周围组织的损伤,恢复鼻道、鼻窦、嗅裂的通畅性。且患者术后切口更易恢复。本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较传统术式优势明显。同时经前囟钩突切除术可减少术中对窦口周围黏膜造成的损害,保护窦口周围黏膜及黏液纤毛的传输功能[5]。且治疗总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提示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2]朱磊,马政旺.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与临床分型分期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 439-4 441.

[3]韦富贵.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安全性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 257-5 259.

[4]杨丽,孙书臣.中药雾化对慢性鼻窦炎鼻黏膜纤毛传输功能的作用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0):909-910.

[5]蒋锐明,魏锐文,范敏,等.两种术式对非侵袭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对比[J].四川医学,2011,32(8):1 236-1 237.

(收稿2016-01-23)

R765.4+1

B

1077-8991(2016)06-0042-02

猜你喜欢

纤毛上颌鼻窦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初级纤毛与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初级纤毛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